微信分享图

2001 吴冠中 1987年作 江南春早 镜框

江南春早
拍品信息
LOT号 2001 作品名称 吴冠中 1987年作 江南春早 镜框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68×45cm 创作年代 1987年作
估价 1,2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1,7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框
【出版】
1.《散珍集成—私家藏中国画壹》第19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东方气象艺术展》第27页,北京百雅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
【题识】吴冠中一九八七年。郑应荃先生雅属,一九八八年,荼。
【印文】冠中写生、荼
【展览】「东方气象艺术展」,长沙市博物馆,2010年。

【说明】上款人郑应荃先生是新加坡著名书画收藏家。性嗜书画,1970年开始搜集名画,至七六年大肆搜求,以近代名家作品为主。数年间收藏即蔚然可观,吴冠中等人作品是其收藏重点。

吴冠中喜欢画树,画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树木,他还曾专门撰写了散文,谈他对树木的喜爱。在吴冠中的艺术世界中,树是他的寄情之物,甚至就是被当作人看的。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树、古树,他尤其珍爱。「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他把这些老树当作了老朋友,当作了故旧之交:「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吴冠中不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吗?
老树不仅寄托了艺术家的乡情,也承载了他的艺术之情。他说过:「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树在吴冠中的思想中,其实就是他的艺术。他表现了树,同时也让树代他说出了他的艺术思想。吴冠中在《老树》中曾说过:「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而事实上,吴冠中的树景并不单纯只是其艺术生命的变化象征,更是其心境与思想的艺术表达。他往往会通过对树景的抽象化或具象化等具体的艺术手法来对表现对象加以陌生化或熟悉化的效果,以表达其心中对树景─乃至树景后所表达的对人的思想感情。
如《江南春早》中,对树景的陌生化处理,不但是吴冠中的一贯技法的充分展示,更是对树景的背景所表现的意义的强化,对于吴冠中而言,高、并不粗壮的寥寥树景,实际上是对树景后的民居所象征的故乡的思念的加强和加长。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对象─包括赠与的对象─的充分尊重。

小幅大艺 咫尺万象
小幅不易作,如隐士烹雪煮茶,一斟一酌,皆有深意。此次中国书画夜场释出名家小幅十数件,构思精巧,气象入微;递藏清晰,展着均备。篇篇皆能扛鼎。
吴冠中专题释出水墨、油画数幅。《江南春早》原藏家为新加坡郑应荃先生。他也是吴老作品的主要收藏者之一。画中高耸入云的树,寄托了作者绵延的乡情和对艺术长青无尽的追求。为庆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三十周年而作的《清泉》是吴冠中画水的典范。在点、线、面等形式元素的律动中,流水拍岸,绵延而去,不乏画家对两岸「一衣带水」的感喟,所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来自黄苗子、郁风伉俪旧藏的《竹涧图》收录于1979年《美术家》杂志。取景、构图,墨色、笔法,别致如现代派架上,是作者探索水墨变革的杰作。油画《西双版纳河畔》作为本专题的重器,亦收录在其生前画集中,并在其后多次出版,虽是写景作品,却摆脱了具象的束缚,富有中国传统水墨的写意精神,充满开放的生机。同样描绘岸堤景色的纸本《湖畔林间》,一派江南烟柳、水墨氤氲的气象,与油彩下的热带水岸两相映照,意趣盎然。
林风眠 《渔村小景》出版于90年代。层层递进的的远山、垂柳、屋舍、草场、小童、水鸭,仅用焦墨勾出,后用浓淡不一的绿色晕染。画面轻快柔和,翠色可人,40年代风景画中常有的那种沉郁凝重了无踪迹。在这种江南渔村的系列中,林风眠更重视了来自体察自然的色彩记忆,在表现这些记忆的过程中,他的西画修养,诸如逆光、倒影、色彩统调与冷暖的处理、空间感与空气感的表现等,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作品仍保持着水墨表现的透明性。
傅抱石《访友图》为文物商店旧藏,此石涛题画诗诗意图是作者在《壬午画展》之后,探索和完善其个性化笔墨语言的盛年翘楚。
黄宾虹《灵峰坐雨图》作于1952年,作为其渐入化境的「雨山」画题的典范,画中长短皴、大小点,在看似杂乱中,织缀成型,化繁为简,笔以气行,墨法变幻。正如宾翁自述,「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此雁荡山水,正是他自然之性,内涵之神的外化。另一幅《春江放舸》见诸出版和展览,是黄宾虹晚年佳构,以横幅布局,尤为罕见。用墨老辣,笔力遒劲,结构精严,盈盈一尺,有千里之感。创作同年宾翁寓居北京,在与诸友书信往来时,屡屡提及「五日一水」,十日一石」,以况点染次数之巨。在往后的十一年间,他完成了向「黑宾虹」的转变。即黑、密、厚、重等基本特点的确立。
见诸权威出版的潘天寿3平尺《山居图》 已不能称之为小品,此幅创作于1941年,由文化官员卫东晨(瓦翁)题签,蒋凤白先生旧藏的山水,是画家艺术风格逐渐成熟,但由于时局动荡,留存极少的作品之一。画面采石涛笔意,着重于近景的造型刻画,着力于通天松树,茅屋高士。线条方圆相继,布局朴拙别致。散淡野逸的山居生活,寄托了画家远离世俗喧嚣的文人理想。另幅《秋菊》色不碍墨,墨不破色,尽显不加雕饰的大美。懒道人学缶翁,但不囿于吴昌硕的格局范式,作品格调清隽,意境拙朴。
由齐白石家属友情释出的蜻蜓莲蓬和竹篮寿桃也令此专题蓬荜增辉。白石的祝寿画,以寿桃最为获宠。此色墨淋漓之作,为典型的红花墨叶派立宗的代表,大俗幻为大雅,让人喜闻乐见。另一幅蜻蜓莲蓬,篆籀入笔的一条纵线与一条斜线相交叉,让人趋之若鹜的红头工笔蜻蜓点睛,辅以片片秋水,即完成了秋思的情韵,也是老人充满现代意味的的奇思妙构。
如宗绍文所言:「竖划三寸,当千仭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咫尺方寸之间,可见朗朗乾坤。大师们闲情逸致的玩味,带给我们的却是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