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52 刘海粟 1983年作 黄山狮子林朝晖 镜心

黄山狮子林朝晖
拍品信息
LOT号 2052 作品名称 刘海粟 1983年作 黄山狮子林朝晖 镜心
作者 刘海粟 尺寸 140×274cm 创作年代 1983年作
估价 1,400,000-1,600,000 成交价 RMB 2,472,5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
1.《闳约深美—刘海粟中国画精品收藏展》第32页,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2月。
2.《刘海粟—中国画作品珍藏集》第12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7月。
3.《艺海长存—艺术大师刘海粟中国画作品选》第15页,新加坡星洲艺苑,1996年3月。
【题识】黄山狮子林,卓绝天下景。朝来吐彩云,晓去夏流金。坐看沧海远,独揽虬龙近。借我无双笔,万古耀天心。此有千秋梦,九度寻仙踪。壮观人间色,百年入画中。癸亥秋畅游山东归,泼彩忆写黄山狮子林朝晖,畅酣恣意,抒情怀熙。刘海粟并题。年方八十八。
【印文】金石齐寿、海粟不朽、海阔天空、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刘海粟留真迹与人间垂千古、九上黄山绝顶人、曾经沧海
【展览】《闳约深美—刘海粟中国画精品收藏展》,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大学协办。展览地点香港海港大酒店宴会厅,1991年3月1日-3月11日。

【说明】香港瀚海斋画廊藏。

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素描、速写、油画写生、册页小品、巨幅山水,尤其是形成风格之后创作的泼墨、泼彩黄山图最有代表性。横式的《黄山狮子林朝晖》是刘先生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作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画的下部表现了山的近景,大面积使用了特具个性的亮蓝绿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轮廓,然后大胆泼墨,浩茫汹涌,云雾氤氲,韵味十足,几次泼墨交迭画面层次分明,互相渗透。在山谷背阴之处,墨色加重,形成浓淡、干湿、虚实等多方面对比,表现了黄山多变的意境。前景松石用焦墨铁线勾出,笔笔中锋,傲岸多姿,强调「骨法用笔」,景物交代具体,画面的云雾既是描绘的主体,也是画面的亮点所在,画家在此使用了传统书画特有的「飞白」方法,给画面留出了亮丽轻盈的空间关系,空灵而富有变化,作品用线用墨,完全不失传统风味。远景采用了逐渐虚化的方法,淡墨晕染,烟雾迷漾,给人以云天浑茫、山势高耸、笔墨交融的独特效果。整幅作品大量泼染的蓝绿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丽,成为画家风格成熟期标志性的颜色。同时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具体而微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
黄山是刘海粟一生的最爱,他许多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刘海粟先生曾有语云:「大红大绿,亦绮亦庄。神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微茫。僧繇叹倒,杨升心降,是渭之海粟之狂。」
此幅作品《黄山狮子林朝晖》是刘先生1983年创作的重要作品。尺幅巨大,纵一米四三,横两米七八。站在画面前,让人有一种千古江山,气吞万里之势。此时海翁年方八十八。正是绘画经验最丰富之时。作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画的下部表现了山的近景,大面积使用了特具个性的亮蓝绿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轮廓,然后大胆泼墨,浩茫汹涌,云雾氤氲,韵味十足,几次泼墨交迭画面层次分明,互相渗透。
在山谷背阴之处,墨色加重,形成浓淡、干湿、虚实等多方面对比,表现了黄山多变的意境。前景松石用焦墨铁线勾出,笔笔中锋,傲岸多姿,强调「骨法用笔」,景物交代具体,画面的云雾既是描绘的主体,也是画面的亮点所在,画家在此使用了传统书画特有的「飞白」方法,给画面留出了亮丽轻盈的空间关系,空灵而富有变化,作品用线用墨,完全不失传统风味。远景采用了逐渐虚化的方法,淡墨晕染,烟雾迷漾,给人以云天浑茫、山势高耸、笔墨交融的独特效果。
刘海粟的泼彩法与张大千的泼彩不同,大千以青绿水墨为基调。刘海粟则善于在恣意泼洒的青、红、蓝、白等色彩的强烈对比中追求和谐,此幅《黄山狮子林朝晖》正可为证。画幅中各种色彩交相融合,在强烈的视觉张力中突现审美对象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张大千的「泼彩」就画面效果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确有惊人的貌合之处,那么刘海粟的泼彩则是从中国传统的没骨法中抽出了中国色彩法「随类赋彩」的原则,与西方后期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的用色和造型原则作了有机的融合。因此,在张大千汪洋流淌的墨色之下,是其烂熟于心、娴熟于手的山水图式,多是内省内蓄的。而刘海粟的泼彩之法,则更多在追求个人激情的迸发,多是张扬的、狂放的,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颂。
整幅作品大量泼染的蓝绿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丽,成为画家风格成熟期标志性的颜色。同时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具体而微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