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444 清乾隆 《西清续鉴》函盒八册

《西清续鉴》函盒八册
拍品信息
LOT号 2444 作品名称 清乾隆 《西清续鉴》函盒八册
作者 -- 尺寸 44×31.4×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清乾隆年内务府造办处奉敕制造,现存8册(第10、11、17、19、20、21、30、31)
原配黄花梨托座
西清续鉴函盒是清宫专门以来盛装古代铜镜的器具。八册函盒的长宽高度及托裱材质纹饰全同。匣呈长方形,合背纸作胎骨,匣盖及底座外表皆用提花锦缎托裱,锦缎为古色地牙白色花纹,花纹系双团龙戏珠外有菱花连环围绕,匣盖表面中央呈长方条形凹槽,内里贴有与之同样大小的古色藏经纸签,上题墨色隶书“西清续鉴”四字,下方横写“第某某册”。匣的四周及内里表面分别用古色纸和湖色纸托裱。匣内底座依据所储铜镜的形状大小做成凹槽,槽底贴有宫廷画家摹绘该镜背面纹饰图画。并在凹槽上方或一侧贴古色纸签条,上面楷书注明该镜的朝代名称及其尺寸重量纹饰铭文,有的还附考证。每册内原储铜镜数量一至四枚不等。如第17册内储铜镜两枚,第一枚铜镜的正面上方签注为“汉四神鉴”,在此镜背面纹饰图上方签注“径三寸□分重□两背作四神形□□”。第二枚铜镜正面上方签题“汉四灵三瑞鉴一”,在镜的背面纹饰图上方签注“径四寸四分重十一两背作九乳外轮作七乳间列四灵三瑞形流云边素鼻无铭”。有的册内还钤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宝玺。依据册内所注释内容可知这些函盒所藏铜镜都是汉唐两代的。
铜镜是古代人们用来照容貌的生活用具。它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也是一种集造型、纹饰、铭文诗句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最早始见于原始社会,盛行于汉唐时期,宋元以后渐少。
清宫收藏历代文物异常丰富,乾隆皇帝继位后,多次命内廷翰林词臣对宫内珍藏的古籍善本、历代字画、佛典及其它各种工艺品进行整理鉴别,登记造册编纂成目。乾隆14年始命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宫内所藏古代青铜器加以整理考证,由宫廷画工梁观、丁观鹏摹图、陈孝咏摹篆字、励宗万写楷书,仿宋《宣和博古图》式,“精绘形模,按器摹图,备摹款识铭文”,依图系说并附铭文考释,每器皆着高围尺寸、重量、纹饰、铭文等,有的还加考证。共收商周至汉唐时代的青铜器1529件,编订成书40卷,末附钱录16卷,名曰《西清古鉴》。又于乾隆58年命翰林词臣王杰等人将宫内陆续所得青铜器,依前书体例编成《西清续鉴》甲乙两编各二十卷,甲编收青铜器944件,另附唐宋以后铜器玺印等31件;乙编收青铜器900件。之后还编定了《宁寿鉴古》16卷,收青铜器600件、铜镜101件。以上四书合称“西清四鉴”。尽管“四鉴”由于受到种种局限,所收铜器真伪混杂,绘图不注比例,铭文摹绘亦有失真,考订不精等缺陷,仍不失为一套可资了解清宫典藏古代青铜器的重要图籍,是一部研究古代青铜器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在编纂上述“四鉴”之际,乾隆皇帝还命造办处工匠依照这些铜器特征制作函盒加以收贮保护。清宫造办处档案内留有相关记载:乾隆17年11月20日匣作首领张汉臣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来《西清古鉴》藏经纸签子大小38个、糊文锦《鉴古辑珍》套四件、内盛空册子32册。并传皇帝谕旨:“将《西清古鉴》签子换在《鉴古辑珍》二套并册页亦贴《西清古鉴》签子。钦此。”这说明编纂《西清古鉴》书时,就命造办处匣作工匠制作函盒,因须更改套面题签名称特下此谕。编纂《西清续鉴》甲乙二编时,同样照前书例命造办处制作函盒用以收贮书中所编录的铜器。现存的《西清续鉴》函盒与《西清续鉴》一书同名,说明它的制作时间当在乾隆58年前后。据知《西清续鉴》甲编所收皆属鼎彝礼乐之器,乙编所收尽为古代铜镜,而这些函盒所贮的都是汉、唐时期的铜镜,应属乙编书中所著录的部分铜镜。
这八册西清续鉴函盒选料上乘,用色考究,做工精严,签题墨色漆黑沉着,书法稳健,封面材质尤为豪华富丽,上好的提花锦呈古色地牙白色花纹,色泽鲜亮,纹样繁而不乱,清晰可辨,极为精美,函盒的整体风格古雅大气,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造办处制作的工艺水平和清宫的艺术特色。函盒虽是残存八册,但保存至今长达二百余年之久实属不易。除个别册水渍虫蛀破损外,大都比较完好,是不可多得的清宫造办处制作的手工艺珍品。不仅为研究清宫造办处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对今天保护古代文物也有借鉴意义。函盒表面所用的提花锦材质极好,更是研究清代丝织工艺亦具参考价值。故而函盒颇具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文/杨玉良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