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875 王翚 乐志图 立轴

乐志图
拍品信息
LOT号 1875 作品名称 王翚 乐志图 立轴
作者 王翚 尺寸 172×67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6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4,032,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立轴

题识:康熙岁次丁丑(1697)中秋,恭祝历翁太老先生八十荣寿。海虞耕烟散人王翚。
印文:王翚之印、石谷子、清晖
王石谷 《乐志图》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刘金库
这是王石谷画于康熙丁丑(1697)的一件“重要应酬作品”,赠送给“历翁太老先生八十荣寿”的。此图与首都博物馆所藏的《乐志图卷》画法一致,异曲同工,各具特色,应当说与博物馆藏品毫无二致。此图崇山积翠,山庄环绿,溪涧屈曲,岚气蒸腾,环境幽美,屋宇宽畅,人物安适。康熙丁丑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王石谷时年六十六岁,此图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图中淡设色绘峰岚超伏,云雾迷蒙,其中间以瀑布、杂树、山庄、竹亭,山石以浓密的雨点皴出之,是仿关仝、范宽一路北方山水画法。全图工整谨密,秀润苍浑,深得关仝“笔简景少,气壮意长”之旨。
经考,王翚曾为高士奇画过一卷《乐志图卷》,现收藏在首都博物馆,与此卷同是归隐的意思,此图有三个重要内容:一是此图表明王石谷的归隐之志,如王石谷在北京“居守”三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返京,“上(指康熙皇帝)意欲留之供奉内廷,而知其雅志,亦不强也。”翌年七月,王石谷才获得康熙的“恩准”返归故里。二是此图题材也只能是赠送给归隐的高官,如归隐时的高士奇,王石谷认为与他是“同途”,故画《乐志图卷》给高氏;三是王石谷创作“每下笔便思传世”,其馈赠作品主要分二类:创作的赠送给高官,仿古的是赠送给文人的。此图是王翚赠送给“历翁太老先生八十荣寿”的,中国古代人祝寿,七秩称桃寿、八秩称荣寿,那么,这位“历翁”回推应当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出生的,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才是八十岁。这需要从王石谷的交游考证下手,才会考证出此人是何人。随着王翚画艺的提高,交友益广,他一生朋友中,除了王时敏和恽寿平外,还有周亮工、朱彝尊、吴伟业、徐干学、钱谦益、王士祯、禹之鼎、宋荦等,他们都是名声极高的学者、画家、收藏家及官吏,对王翚画艺和知名度的提高很有帮助。
首先,王石谷身边可能被称为“历翁”的人究竟都有谁?第一个就是“吴历”,吴历(1632-1718),本名启历,号渔山,一生布衣,江苏常熟人。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50岁到澳门,入教修道,51岁成为天主教的司铎,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虽然他社会地位较低,但却不俯仰权势、人品、画品都很高,秦祖永评述:“此老高怀绝谷,独来独往,不肯一笔寄人篱下。观其气韵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视诸家,另树一帜。”但王石谷与吴历同庚,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画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王石谷不可能称吴历为“历翁”。
翁字在汉语里有多个意思,与人相关的是两个意思,即指的是“父亲”和“老年男子”。如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翁是父亲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翁”是对高一辈份的称呼,比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夏麓晴云图》,作于康熙辛未(1691)二月,王翚在上款中所称的“问翁老先生”(博尔都字问亭)就是专门给博尔都画的,但当时的博尔都年仅四十二岁,另如王翚赠送《山水仿古册页》给“颛翁老先生”就是时任康熙朝户部右侍郎的王时敏第八子王掞。我们从中可知,这里的“翁”字是对有一些年岁的男子的称呼。因吴历与王石谷同岁,王石谷不可能这样称呼吴历,故将吴历排除。
其次,是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尤侗,字展成、历成,号悔庵,别署西堂,晚号艮斋、西堂老人,长洲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尤侗在顺治五年,试拔贡生第一。后任直隶永平府推官四年。康熙十八年,参加博学鸿词考试,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三年,告归。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病逝,享年八十七岁。尤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清史稿·尤侗传》)。工诗文词曲,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西堂余集》、《鹤栖堂稿》等共一百四十二卷传世。王石谷与尤侗过从较多,尤氏与朱骏业非常熟悉,且王翚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经同乡画家朱骏业推举,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卷》,图成,皇帝欲留王翚于京,授以官职,王谢辞以归,回到家乡无锡过着闲适清逸的生活,直到去世。此图画于康熙三十六年,此时的王石谷还没有离开北京,王石谷在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南还,九月回故里虞山,以后二十年一直生活在那里,徜徉于湖山之间。(见赵平着:《王石谷年谱》)此件作品赠送给尤侗的可能性极大,因为二人在北京的时间吻合,尤侗虚岁八十,这在中国古代多虚称一岁的现象是常见的。
最后一位是清初著名医学家张璐,字路玉,号历石,晚号石晚老人,常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卒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一月至翌年(1699)十一月之间。张璐(1617~1699)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十余年,专心钻研医术。张璐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故一生著述颇多。其子张登、张倬亦习医,皆有著作。张璐一生著述颇多,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在学术上有较大影响。今天,他的著作《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对中医学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据考,张璐曾经为王石谷看过病,二人时有交往,张璐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清康熙三十六年时,张璐在无锡、常州一带,而王石谷却在北京,故赠送张璐的可能性不大。
综上所述,本幅王石谷的《乐志图》,应是赠送高官的画作,此“历翁”即是康熙朝的翰林院检讨、大学士、著名的戏剧家尤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