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373 清乾隆 铜鎏金十八臂观音及掐丝珐琅花梨木佛龛

铜鎏金十八臂观音及掐丝珐琅花梨木佛龛
拍品信息
LOT号 4373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铜鎏金十八臂观音及掐丝珐琅花梨木佛龛
作者 -- 尺寸 高86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 2,912,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乾隆题诗
汉 · 扬雄著《方言》称:“龛,受也。”即容纳、盛受之意。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即供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一一龛中有无量化佛”,又《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尔时彼佛取尼师檀,随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经七昼夜受妙喜乐,威光炽然”,元 · 长筌子在《百宝妆》词曰:“苦海无涯,生灭甚时彻”。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见到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此后,又出现了将石、木或其它材料做成橱子形小阁,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
此佛龛为乾隆年间之物,仿传统的楼阁建筑而制,整体呈四边形,花梨木质,由龛与座组成。其下雕壸门座,雕浅浮雕云蝠纹,座上置四边围栏,上以玉石点缀,细致巧妙,立四望柱,上饰腾旋上飞的龙纹,柱头绘云蝠捧寿纹。龛三壁封闭,仅一壁开门,均贴饰铜胎掐丝珐琅为装饰。两侧壁开光内绘仰覆莲瓣及缠枝莲纹,开光外以阴线雕刻花纹环绕珐琅四周;龛后壁雕四扇门,以贴绘珐琅及透雕钱纹为饰。佛龛上置四角攒尖歇山顶盖,宝珠钮,钮上分八面绘杂宝纹;屋檐每一角尖出龙首,与龙柱相互呼应,盖顶各面贴饰掐丝珐琅莲花纹。并有“大清乾隆年制”阴刻款识。
龛内置十八臂准提观音,其全跏趺坐于三层仰莲座上,共有一面十八臂,中间主臂合掌期克印,其余各臂分别如扇形展于身后,手中各持不同的法器。观音圆脸丰颐,眉细如弯月,双目下视,直鼻宽大,双唇微开。耳垂圆铛,圆铛饰叶形装饰。上身袒露,丰肩细腰,胸前饰璎珞,璎珞上嵌宝石,显得富贵华丽。造像十八臂的臂、手皆饰钏镯,其双臂披帛,帛带自腋下而上在两臂上飘下自然垂于莲花座上,下着长裙,自然铺于莲坐之上,富有动感。莲花座为三层仰莲瓣台座,台座精美而复杂。此造像为汉地所铸,融合了密教特点,具有汉藏风格,造像很好的处理了各手臂之间的空间关系,繁而不乱,再加上用名贵宝石镶嵌,当为此体裁造像中少有的精美之作。准提观音与珐琅佛龛合璧妥洽,可谓天造之作,且整器雕刻技艺之高超,形态构思之巧妙,实为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乾隆时期,承做供龛的事项主要记录在《活计档》的“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广木作”、“珐琅作”及“如意馆”等档案中,一座制作精美的供龛通常需要由造办处多个部门协作完成。尽管雍正时期档案中已有大量制龛活动的记载,但现存实务并不多见。目前,故宫中珍存的供龛多属乾隆时所作,样式和装饰内容融会满、蒙、汉、藏宗教和生活中众多艺术元素。据乾隆年间档案的记载可知,宫中佛龛制作遵循着传统的审定方式。
此拍品外型端庄雅正而清丽灵秀,壁面珐琅镶嵌精美,纹饰细腻精微,整体做工规整,法度森严,装饰手法和题材雍容华贵,一派皇家气象,乃乾隆宫廷造办处之珐琅彩精品,为清代帝王礼佛敬佛之重器也,脱于凡尘,收藏价值甚高。
佛像底刻:“初地谁参一指禅,秋高试访水云边。清凉法界传真谛,花雨诸天悟静缘。”落款:乾隆辛未俗(应为“浴”之误)佛节日。
来源:欧洲藏家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