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56 清乾隆 纪晓岚铭虽非砚

纪晓岚铭虽非砚
拍品信息
LOT号 0956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纪晓岚铭虽非砚
作者 -- 尺寸 长13×宽9×高2.6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5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2,185,000
材质 形制
著录:1、纪昀,《阅微草堂砚谱》,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页114
2、黄玄龙主编,《金石癖:文房搨本集》,台北:翦淞阁,2011年,页206

来源:翦淞阁旧藏
说明: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注释1)。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文达”,世称文达公。
纪昀一生嗜砚、蓄砚成癖,自名书斋为“九十九砚斋”。《阅微草堂砚谱》以拓片形式著录其藏砚一百二十六方。(注释2)然而目前仅存世八方,“制作之雅,铭词之精,皆不能赞一辞”(注释3)。砚谱前附纪昀持砚半身像,绘老年纪晓岚,左手持一砚于胸前。这幅遗像是由纪昀的表弟、画家张赐宁所画,传神展现纪昀“砚痴”的得意之情。
“清纪晓岚铭虽非砚”为纪晓岚自用砚,著录于《阅微草堂砚谱》当中,也是其仅存于世的八件藏砚之一。其为端石砚,砚色青紫泛红,色泽温润,石质缜密细腻。砚石规整,光素无纹,天然无饰。砚体呈长方形板状,上首长方形墨池深凹,砚堂平阔舒展,砚侧镌刻:“虽非旧石,尚不枯焦。虽非旧式,尚不剜雕。古研日稀矣,斯亦勿过于訾謷。晓岚铭”,尽显古砚之美。如徐世昌所言,“昼长人静,焚香磨墨,对之橅古帖数十字,便觉灵府洞涤,澈然涣然,不知门外有软红十丈也”。名人蓄砚,珍善传世,可知此砚若昆山片玉,稀世之珍,殊世罕见。如《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所言,“欧阳公曰:物尝聚于所好,岂不信哉!缘是知一有偏嗜,必有浸淫而不自已者。天下事往往如斯,亦可以深长思也”。摩挲此等传世佳物,亦可原其心迹,品一代文宗大儒于世事沉浮间之云烟往事与千古余情。
砚铭可以翻译为:“虽然不是旧石,但并不枯焦(注:即非枯砚,无新坑刚燥之气),虽然不是古式,但并未雕镌。古砚日渐稀少,不要过于攻讦诋毁新砚。”纪晓岚砚铭“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充分表达了他的砚石观。
首先,是时,新旧砚坑石之辨激烈,“石庵论砚贵坚老,听涛论砚贵柔腻。两派交争,各立门户”(注释4),纪晓岚认为二者互有得失,均为可全。面对古砚日稀的状况,他认为“旧坑未必定佳,新坑未必定不佳”,评价砚台之最重要标准乃为适用性——发墨利笔,亦即“宜墨”,“凡是莹润发墨者,不问坚老柔腻,都是上品”,即中砚材,“何必汉未央宫,魏铜雀台”。在另一块存世的端石砚“紫云砚”上,亦有“请君试此新研砖,挥毫亦自如云烟”之赞,纪昀由此反驳了当时“玩好之物,以古为贵”的盲目慕古之风。
其次,当时雕镂之风盛极一时(注释5),然而,纪昀继承了米芾的观点:“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砚史·用品》),推崇砚的“质原温粹”、浑然天成,主张“断雕为朴”,“不方不圆,因其自然,固差胜于雕镌”(注释6),别趣横生,相反,“不以貌贵”,视繁复雕饰为“弥工弥俗”,“与其雕锼,吾宁取汝”,鲜明体现了典雅古朴、崇尚自然的文人美学观。
纪昀蓄砚成癖,与文人“燕闲清赏”的文化传统有关。自古以来,嗜砚、蓄砚,编砚谱,著砚铭,作砚史者,代不乏人,若柳公权、欧阳修、米芾、苏轼等,皆游心其中。明清两朝,“闲隐”文化盛行,“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长物志·跋》),于砚石质材及制作皆详加研究,纪晓岚在其砚铭中亦言“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可见蓄砚之风盛行于世,莫不趋而靡之。
然而,对于纪晓岚而言,嗜砚、蓄砚有其更为深层的意义。首先,藏砚是纪昀建构对抗世俗之理想世界的重要方式。其虽官至大学士,于外人而言,煊赫一时,然其一生“浮沉宦海如鸥鸟”,仅被视作“词臣”、“无用腐儒”,政治抱负无可施展,且多次遭贬谪外放,受到乾隆痛斥与责骂,伴君如伴虎,其内心之痛楚,不足为外人道也。白居易《中隐》曾言:“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与之相似,纪昀于“士不遇”中选择“中隐”,寄情他物,或浸于志怪小说,“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著《阅微草堂笔记》,或醉于砚台之间,搜罗各方神品名砚,摩挲识鉴,并述其志向,“坚则坚然不顽”,借砚自喻,以此在出仕中重新开辟出一个非世俗的“桃花源”,建构一种自我超越性的的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高凤翰著《砚史》亦有相似之处(注释7)。
其次,清代厉行党禁,禁立社盟(如顺治九年、十七年为此两次颁布上谕),大兴文字狱,然而,借助藏砚此一途径,纪晓岚与其他志同道合之人构成了一个稳固而深具政治影响力的文人群体。揆诸《阅微草堂砚谱》,纪昀常与刘墉、伊秉绶、铁保、桂馥、蒋师爚、那彦成、戴均元等人赠砚书铭相论学,从中可知其与时人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及共同志向。其中,纪晓岚与刘墉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过从密切,常相互赠遗,比如纪晓岚曾赠刘墉“黄贞父旧砚”、“澄泉结翠砚”等,刘墉赠之以“黻文砚”、“迦陵先生旧砚”等。有诗赞:“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注释8)。作为此一群体的核心,二者若刘墉所言“石理缜密石骨刚”,共同抵抗当时权倾朝野的和珅。
此砚与另外两件存世的纪昀藏砚,即翦淞阁旧藏“清纪晓岚铭紫云砚”(注释9)与天津博物馆藏“端石纪昀为那彦成铭砚”(注释10)皆为端石质材,且型制极其相似。差异之处主要是前者砚背深洼,后者砚池周边雕镂云纹,可作为比较之别例。另外此种形式的砚台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美人图·鉴古》局部图中的清宫古砚(《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页127,图Ⅰ-62)。其中,与本品材质、大小相似的翦淞阁旧藏“清纪晓岚铭紫云砚”在中国嘉德2012年春季拍卖会上以586.5万元成交(编号2579)。
注释:1、《清史稿·列传一百七》
2、纪昀《阅微草堂砚谱》为清代三大砚谱之一,另两部为记录清宫内府收藏的《西清砚谱》与高凤翰的《砚史》。其有三个旧版本,初版本为嘉庆本;二为徐世昌、李浚之为其重刊,民国五年(1916)印行的北洋印刷局石印本,三为1993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再版本。近年,中国的湖北美术、广陵书社等出版社都刊行了线装新版。
3、徐世昌,《阅微草堂砚谱·序》,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4、纪昀,《阅微草堂砚谱》,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页38
5、郑珉中,《试论<阅微草堂砚谱>学术价值》,《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页53
6、纪昀,《阅微草堂砚谱》,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页24
7、臧华云,《漫谈高凤翰砚史》,《文物》,1962年第9期,页49
8、纪昀,《阅微草堂砚谱》,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页12
9、黄玄龙主编,《金石癖:文房搨本集》,台北:翦淞阁,2011年,页204
10、张淑芬等编,《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第2卷·砚》,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页144,图153
释文:“虽非旧石,尚不枯焦。虽非旧式,尚不剜雕。古研日稀矣,斯亦勿过于訾謷”
参阅:黄玄龙主编,《金石癖:文房搨本集》,台北:翦淞阁,2011年,页204
张淑芬等编,《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第2卷·砚》,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页144,图153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9年,页122,图Ⅰ-62
在我多年的收藏生涯中,“翦淞阁”主人——黄玄龙先生一直是我本人非常尊崇的收藏大家,与之深交多年,叹服他在文房清供、古器收藏与文人美学领域的的卓绝眼光和高深造诣。所以说,这么多年,“翦淞阁专拍”独领风骚,闻名全国,成为各大拍场的焦点,被大家称赞为中国艺术界的金字招牌和专业品质的代表,我是毫不惊讶的,。
在我看来,玄龙兄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理想主义者,这也是他获得成功且为人所推崇的根本原因。他的收藏不是趋“利”而为,而是在追求一种文化理想。明代文人“燕闲清赏”的唯美主义生活是玄龙兄非常向往的境界。二十多年如一日,他一直怀抱古典文化和文人传统,提倡返璞归真、古朴清雅的文人美学,试图复兴古代文人的情怀与美感,重新塑造中国收藏体系的文化价值,为当日中国文化重新注入一股清新活水。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年代,这种执着的文化理想主义精神,令我深深折服。
专业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是翦淞阁扬名的另一个原因。“文房清供”一直是玄龙兄专业研究的典藏方向,作为权威,其藏品一直以“精、珍、稀”著称于世。从选件、文字说明,到拍照、图录设计甚至展场规划,玄龙兄都亲力亲为,不仅对每一件藏品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每一句古文都会注明出处,书后还会标注所有的参考书,并且提供藏品的参照物,言之必有据,令人信服,有时我们还会戏称学究气太重。他还特意重金请来日本著名摄影家为每一件藏品拍照,精心挑选图片,注重营造具有中国韵味的氛围,这让我们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文化的感动。因此,翦淞阁可以说是收藏界和拍卖界的标杆之一。
玄龙兄为人慷慨,虽然不断收藏、研究古器,却始终保持一种超然之心和公义之怀,常说“应该御物而不能御于物”,比如过去他曾出钱出力将《竹人录》和《竹人续录》合刊,并请王世襄题字,命名为《竹人两录》,公诸于众。此次征集,我们有幸获得玄龙兄的鼎力支持,获致两件明清文房的顶级珍品,一件是清纪晓岚铭虽非砚,它是目前纪晓岚仅存的八方藏砚之一,在《阅微草堂砚谱》中有其著录。另一件是明末清初何朝宗风格德化窑白釉自在观音像,出自大师之手,异常珍贵。相信这两件珍品将会让大家深刻领略到中国文人美学的精髓。
郭仲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