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57 明末清初 何朝宗风格德化窑白釉自在观音像

何朝宗风格德化窑白釉自在观音像
拍品信息
LOT号 0957 作品名称 明末清初 何朝宗风格德化窑白釉自在观音像
作者 -- 尺寸 高20.5cm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0
材质 形制


包装:原配楠木盒、原配底座
来源:翦淞阁旧藏
说明:本品原料取自德化观音崎,“观音崎一名白泥岐,产磁土,碧象岩在其巅”(注释1),其性较软,可塑性强,且“堆舂细滑,淘去石渣,飞澄数遍……乃砖埴为器”(注释2)。故而造像釉质细腻致密,釉色匀净温润,纯如凝脂,白中闪黄,呈“象牙白”色,素静养目。观音以“自在坐”式于木榻之上,右膝曲起,左足半趺,右手前伸,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膝后。观音发丝细密舒整,“乌云巧迭盘龙髻”,以幅巾披之。额面宽阔,面容饱满,神态自在安详,双目微闭下敛,法相清净庄严,精美璎珞佩于胸前。通体着天衣,褶皱疏密有致,“绣带轻飘彩凤翎”,飘逸流畅,悠悠而垂,一幅自在之态,可谓“理圆四德,智满金身”。整体造像形态优美,古朴典雅,端庄大方,不事缛纹,线条流畅,比例精确,工艺精湛,生动刻画了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与庄严祥和之相,彰显观音“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内在精神。所配罗汉床器座,内敛典雅而不失华美,与造像相得益彰,宛若天成。如此神作,以意役法,破形似之障,气韵生动,符合何朝宗雕塑质朴、典雅、流畅、洗练之基本风格,直追前辈,毫无逊色者,决非俗匠所能为,当为何派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器美神完,誉为旷世杰作,盖非谬论。
自在坐姿早期出现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龙王像,后相传唐代周昉创作自在坐姿的水月观音,宋代以后成为菩萨像的流行形式。右脚代表慈悲,“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左脚代表智慧,安住不乱,“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在古印度佛教雕塑与早期中国佛教美术中,观音菩萨最初为男性形象,且蓄有胡须。此即如《法华经普门品》所载观音“善男子”,《华严经》亦谓“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造像风格趋向丰腴圆润,然即如近乎女性的水月观音,仍为男性造型。入宋后,观音逐渐出现女性形象,其服饰有“金荫西裙”之说。至明代,观音形象已完全定型为女性形态,由“神”世俗化为“人”,端庄秀美,面目慈悲,服饰质朴无华,“以最大的世俗化形象来体现着宗教的神圣性,同时也体现着俗世的真善美的永恒”(注释3)。
何朝宗,名来,号来观,以字行,明嘉靖万历间佛道像瓷塑名家,擅泥雕、木雕和瓷雕,尤以德化白瓷佛道像雕塑蜚声中外。其所开创的独特“何派”艺术风格历明、清、民国至今传承不绝,名家辈出,影响深远故有“瓷圣”之誉。
所谓“何派”风格是以何朝宗为宗师的一种雕塑风格,特点为分布严谨,圆润飘逸,纹理疏密有致,形象饱满生动,典雅洗练,代表了明清德化窑人物瓷雕的最高水准,备受同时代以及后代的研习追随。在这一艺术脉系中,显著者包括明代瓷雕大师何朝春、心默子、林朝景、张寿山、陈伟,林子信、林学宗、林希宗、张翕,清代瓷雕大师林捷升、林扬、苏学金,民国大师许友义、孙为创乃至近代苏其读等,皆以技传世。正式这些瓷雕巨匠共同参与了“何派”艺术的建构和发展,“何派”故而能够独树一帜于中国雕塑史。
征之于史,乾隆朝《泉州府志卷六十六·明·艺术》载:“有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福建通志·艺术传·陶瓷》载:“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善陶瓷像,有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注释4)《晋江县志》晋江乡土志亦载:“有何朝宗者,善制陶像,人争宝之。”故而揆史可知,其作是时即已为世所重,不惜以万金争购之,所作观音大士造像更为称绝,素有“何大力士”之称,民谚赞曰:“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
何朝宗之影响亦广播海外。泉州自宋代即为东南重要海港,海外交通发达,德化窑瓷亦随之畅销海外,“德化适从月港出口者,为数极多”(注释5)。其在明代进入了鼎盛时期,胎质釉色与造型技法皆极其胜,无可出其右者,故为世所珍,被赞为“世界白瓷之母”。英国著名汉学家波西耳(Stephen Wootton Bushell)《中国美术》一书即谓:“其窑之特别为白瓷,昔人法人呼之为,‘不兰克帝支那’(Blane dechina即‘中国白’之谓),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之东方各瓷,迥然不同。瓷质滑腻如乳白,宛如象牙。釉水莹厚,与瓷体密贴,光色如绢,若软瓷之而泽然”(注释6)。
因此,何朝宗及“何派”德化窑瓷雕之作得以外销,享誉中外,不仅深受日本和东南亚佛教徒的珍爱,甚至被遭受幕府迫害的日本天主教徒作为圣母玛利亚替身而竞相争购,加以礼拜,(注释7)“玛利亚观音”(マリア観音)正源于此。同时,瓷雕亦随海外贸易,传于欧美,被外人誉为“东方艺术精品”和“国际瓷坛上的明珠”,其所创作的观音造像更有“东方维纳斯”之赞,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竞相收藏。何朝宗瓷雕之作已成为德化瓷乃至中国艺术的标志,如法国国家博物馆曾将何朝宗的瓷雕印于明信片,发行于世,而世界各地德化白瓷展鉴亦几乎以其作品作为广告的封面或主要图案设计。
何朝宗及其后“何派”之作,着意追求纯朴典雅,洗练流畅,力求造型新颖,注重在神态个性上下功夫,不落窠臼。其在中国雕塑史的意义重大:
首先,在风格上,何朝宗的佛教人物瓷塑,充分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继承了唐代造像丰腴之美和宋代典雅温润之风,浸淫于明代复古氛围中,故而风格洗练,质朴典雅,温润内敛,不以装饰繁缛为美,超尘绝俗,浑然天成,令人仰之弥高。
其次,在艺术独创性上,何朝宗从取材、构思至制作,皆独立完成的,注重作品的艺术性,精益求精,拒绝任何的粗制滥造,并于作品之上钤以私印,名著于史,因此其传世之作华光熠彩,卓绝于世。而在此之前,宗教雕塑多为大型造像,需众匠合作,非一人之功,姓名亦皆堙没不闻,且艺术为宗教与政治之附庸,无独立地位,此即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所谓“礼仪美术”(Ritual Art)(注释8)。故何朝宗实为中国雕塑艺术史第一人,盖非谬论。
睽诸陶瓷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像(《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8》,页90,图68)与本品的神情、姿态、衣褶十分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德化窑观音坐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铭刻与雕塑》,页204,图195)和重庆博物馆藏何朝宗款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像(《中国陶瓷全集·明(下)》,页172,图177)与本品皆为自在观音像,姿态相仿,尤其是胸前璎珞造型如出一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何朝宗款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像(《中国陶瓷全集·明(下)》,页173,图178)在面容、衣褶等方面与本作十分相似。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何朝宗款明德化窑达摩立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铭刻与雕塑》,页202,图194)和福建省博物院明何朝宗款文昌帝君像可作何朝宗风格之资证。另,收藏泰斗仇焱之旧藏清康熙德化窑坐蒲团观音像(The Edward T.Chow Collection PartⅢ, lot.462)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明观音菩萨坐像(《海外遗珍·佛像二》,页193,图183),风格与本作相类,可资参照。
本像配有原装木盒与器座,制作之精,地位之高,非同寻常,相似者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御题紫檀木罗汉床器座(《故宫文物月刊》,第345期,页119,图9),所置之物为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另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黄杨仕女承座(《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1·竹木牙角器》,页65,图71)可资比较。故而可见本品或应为清宫旧藏,殊世罕见。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编8》,紫禁城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页90,图68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铭刻与雕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页202-204,图194-195
《中国陶瓷全集·明(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171-173,图176-178
《海外遗珍·佛像二》,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年,页193,图183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Ⅱ·竹木牙角器》,香港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页65,图71
《故宫文物月刊》,2011年,第345期,页119,图9
The Edward T.Chow Collection PartⅢ, Sotheby’s Hong Kong, 19 May 1981, lot.462
注释:1、清乾隆十一年本《德化县县志》卷四,转引自《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冯先铭编,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0年,页131。
2、明嘉靖十年本《德化县志》卷二,转引自《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冯先铭编,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0年,页131。
3、王丹:《从“观音”形态之流变看中国佛教美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页140。
4、《中国地方志集成》(第15册),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11年,页435。
5、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页136。
6、[英]波西尔:《中国美术》,戴岳译,蔡元培校订,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卷下,页36—37。 此书初版于1934年,是首部现代中国美术通史。
7、黄一农:《日本的教禁与隐藏地下的天主教徒》,http://www.hss.nthu.edu.tw/~ylh/uploadfiles/course31_7_1.doc
8、巫鸿《礼仪中的美术》,郑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