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60 清乾隆 痕都斯坦式白玉错金嵌宝盖碗

痕都斯坦式白玉错金嵌宝盖碗
拍品信息
LOT号 0960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痕都斯坦式白玉错金嵌宝盖碗
作者 -- 尺寸 直径1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4,140,000
材质 形制


来源:最初直接购自赫赫有名的印度海得拉巴.尼查姆家族
哈布斯堡费尔德曼拍卖,日内瓦,1987年11月9日,编号12
说明:拍品承袭瑰丽的伊斯兰风格,以白玉琢一深腹大碗,碗底为圈足,附一圆形平盖。碗壁及盖面以金丝镶红、白、绿等各色宝石,用“金托法”嵌饰成束状花叶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此器薄胎纤体,晶润洁白,外饰金丝镶宝石缠枝花纹,光素安静的玉质配以强烈、张扬的红、绿宝石。组成柔和的矛盾色,点亮富丽华美的异族魅力,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也侧面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与奔放。
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一带,是由乾隆亲自考订的。当地玉器惯用纯色和阗玉,一色一器,追求玉质轻薄、装饰华美,有独特的西域特征。痕都斯坦玉器也可说是伊斯兰特殊玉雕风格工艺的产物。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今之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乾隆皇帝爱玉成痴,痕都斯坦玉器精巧别致,正迎合乾隆帝的审美品位,深得其心,曾有“苏州专诸巷多玉工,然不如和田美玉痕都斯坦玉工所制者,彼盖水磨所造,花叶分明抚之却无痕迹。”的赞美之辞。除了进贡的痕都斯坦玉器外,乾隆又在清宫内务府设作坊加以仿制,称“西番作”。这一举动引发了朝野上下的追捧,使痕玉盛极一时、久盛不衰。
清宫皇室所用痕都斯坦式玉作,从活计档可知,一般来源为两种,一种由回部入贡,另一种为“西番作”仿制,现多存于两岸故宫,其中错金嵌宝“金托法”制玉作,更为稀少。两岸故宫博物院现存近三百件痕都斯坦式玉器,不过二十余例采用此法,弥足珍贵,如本品这般满镶各色宝石的,更是寥寥数例,屈指可数。
“金托法”是痕玉中难度技术较高的工艺。其工艺特征是由圆凸的镶嵌物(多为宝石)围绕金丝,金丝外缘高度约与圆凸镶嵌物的中央等高,而金丝内侧多呈斜坡状与镶嵌物紧贴。本品采用的是典型的“金托法”,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带镶嵌盘”比较(《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页85,图83),两者镶嵌装饰的造法、工艺、纹样,宝石的选用及搭配,都极为一致,可资比较。
另有台北故宫藏平口双柄盖碗(《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页170,图217),仅在纹饰及双耳设计上与本品稍有差异,两者风格、工艺极为相似,应为同期之作。细细审之,本品相较前者无论宝石的选材、技艺的精湛度及保存的完整性上,皆有过之而如无及。
拍品臻于化境之精美与其出身不无关系。其特殊之处在于不是由中国“西番作”仿制,而是直接出自印度海得拉巴地区的尼查姆皇族。乾隆所用顶级痕玉还需从印度回部进贡,本品曾直接由印度皇室使用,其品阶更是高过前者,达到了痕玉制作的最高水品,所谓罕有其匹,不过如此。
海得拉巴(Hyderabad),或译海德拉巴,处于印度南部,属于安得拉邦的首府,是印度第六大城市,也是伊斯兰教古代文化的中心之一。18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尼查姆家族(占统治地位的君主一般称为尼查姆)统治这一地区,历经七代君主,创建了富甲天下的尼查姆王朝。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因领地藏有丰富的金刚石矿,故极为富有,拥有世界上最为华贵的宫殿和收藏,辉煌一时。
本拍品已由香港亚洲宝石学院及鉴定所有限公司(AGIL)鉴定,将随拍品提供出具的鉴定证书。
参阅:《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台北故宫博物院,2007年,页85,图83;页170,图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