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93 清嘉庆 胭脂地粉彩莲托八宝纹贲巴瓶

胭脂地粉彩莲托八宝纹贲巴瓶
拍品信息
LOT号 0993 作品名称 清嘉庆 胭脂地粉彩莲托八宝纹贲巴瓶
作者 -- 尺寸 高25cm 创作年代 清嘉庆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2,760,000
材质 形制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北京文物公司旧藏
说明:瓶呈台形口,束颈而高,鼓腹,外撇式高圈足。台形口沿外侧以胭脂红为底,粉彩细描缠枝花卉,颈部主体以各色菊瓣纹装饰,腹部以胭脂红为底,饰以莲托八宝纹,胫部靠腹部处施色调较淡的胭脂红,胫部近圈足处以松石绿及鹅黄两种莲瓣纹相间装饰。外底心以松石绿为地,中心红彩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器形匀称规整,纹饰布局疏密有度,底款规矩而有法度,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  
贲巴瓶作为藏传佛教器具具有诸多功能。第一,作为藏传佛教灌顶及盛圣水之用,“贲巴”为藏语音译,在藏语中即“瓶”的意思,也称“奔巴壶”。据《佛学大辞典》介绍:“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奔巴壶盛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愿,密教效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犁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在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贲巴壶被专用以宗教仪式,除用于念经诵咒或灌顶仪式外,还为神像和信徒淋浴时盛圣水之用。《中国古陶瓷图典》定义为:“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属制品演变而来。器形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无柄,是一种祭祀用品。”第二作为活佛转世灵童掣签金瓶而用,贲巴壶有流嘴,若去掉流嘴,便为贲巴瓶。贲巴瓶也称“贲巴宝瓶”,是为活佛转世灵童金瓶掣签而用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廷为杜绝达赖、班禅转世中的弊端,颁布《钦定二十九条章程》:“兹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转世之呼必勒罕,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掣签以定”,“各蒙古之大呼必勒罕转世,令于雍和宫之金瓶内掣签”。现在西藏博物馆藏有清乾隆金质贲巴瓶就是贲巴瓶作为活佛转世灵童掣签瓶的实物证据(图一)。第三作为佛前清供的礼佛用具而用,《乾隆三十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行文》中记:“十月初三日,库掌四德、五德将九江关监督伊龄阿送到配盖……奔巴瓶一件持进,交太监胡适杰呈览。奉旨:……奔巴瓶一件着在热河狮子园文供佛前供。其现交配盖奔巴瓶得时,不必在此安供”。文供佛即文殊菩萨,这说明瓷质贲巴瓶是作为礼佛用器的。本贲巴瓶作为嘉庆御窑精品,亦应是清宫礼佛之供。关于贲巴壶(瓶)烧造,清宫档案内多是乾隆朝的记载,如《乾隆三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行文》中记:“十月初四日,笔帖式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青花白地磁奔巴壶一件(随木座)。传旨:著画样呈览,准时发往江西照样烧造,钦此”。”《乾隆五十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金玉作》中记载:“十月二十四日,郎中五德、员外郎大达色、掌库福海、催长舒与来说,太监鄂鲁里交青花白地磁奔巴壶一把(紫檀木座,春耦斋,壶嘴伤折磕缺)。传旨:将伤折处粘好,壶嘴边上磕缺处磨齐,呈览。钦此。”1从目前的文献和实物资料来看,贲巴壶瓷器始于康熙时期,乾隆时期烧造量最大,嘉庆以后就基本停止烧造了。目前在各大博物馆及各大拍卖行所见的贲巴壶都是以乾隆之前的为主,而嘉庆朝的却较为少见,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嘉庆前期在工艺上延续乾隆王朝的盛世之势,反映在瓷器上就是嘉庆前期官窑烧制工艺并无式微迹象,官窑品质与乾隆中晚期的品质并无多大差别。此次2015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中也有一件嘉庆御制胭脂紫地粉彩八吉祥贲巴瓶,无论从样式还有颜色来看,与本场拍品完全一致,估价为800万至1200万港币。总结上文,此贲巴瓶有三希。有流者为壶,无流者为瓶,贲巴壶(瓶)以有流者为多,无流者少见,加之该器器形匀称规整,纹饰布局疏密有度,底款规矩而有法度,此为稀有;作为嘉庆御窑精品,清宫礼佛之供,此为稀珍;品质与乾隆官窑无异,而在存世量上又独有嘉庆朝量少的优势,这也是此件贲巴瓶的难得之处,此为稀少。
参阅:北京保利,2011年12月6日,编号5242《皇权与佛法:藏传佛教发起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99年,页188-189,图95 香港苏富比,2015年4月7日,编号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