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00 清早期 黄釉簋 (一对)

黄釉簋
拍品信息
LOT号 0700 作品名称 清早期 黄釉簋 (一对)
作者 -- 尺寸 高24cm×2 创作年代 清早期
估价 350,000-450,000 成交价 RMB 402,500
材质 形制


说明:造型仿青铜器,为清代皇家祭祀用礼器,造型与《钦定大清会典》完全符合:“制圆而椭,皆口为回纹,腹为云纹,束为黻纹,足为星云纹,两耳附以夔龙,盖面为云纹,口为回纹,四兽耳接簋身。陶用瓷,以色别之”。釉为黄色,使簋显得别有神韵。簋体纹饰华丽,但不繁缛,造型威严,庄重而又典雅大方。据《大明会典》当为地坛(方丘)祭祀用器。簋,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皀殳”。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西周前期的双耳簋上就出现了珥。到了西周中期,又出现了带盖的簋。到了西周晚期,又出现了在双耳附珥簋的圈足下加铸三个支点新器种等。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此拍品不仅一对簋的式样珍稀,且盖保存完好,实属难得珍品。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以黄色为至尊之色。早在《周易》中,就有关于黄色为吉利之色的记载,如“黄裳,元吉”。《明史》记载:“闪黄,乃上用服色也。”《汉书》也说:“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按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来解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别代表“西、东、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统率四方,而土色为黄。历代帝王崇尚土德,故黄色成为帝王之色,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把黄色用之于皇帝的衣食住行中,则象征皇帝贵在有土,有土则有天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易•坤》中“天玄而地黄”、中国传统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色(白、青、黑、赤、黄)的对应,在皇家祭祀活动中都有反映。由此可看出古代先民对黄色的尊崇。自隋唐以后,黄釉瓷器亦成为皇室的御用瓷器,明清两朝只供宫廷使用。民窑不得生产,违者重罚。到了清代,黄釉器的使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五彩红龙器。”这不仅说明黄釉瓷器是皇室的专用瓷器,同时说明黄釉瓷器在皇室中还是等级制度的象征,为黄釉瓷器烧造奠定了深厚的历史背景。清代和民国时期皆属于仿古铜器成风的时期,清代皇帝的爱好和官僚文人、金石学家的需求,他们收藏青铜器,释读金文、训诂读史、书写金文,更加推动了仿古铜器的发展。所以宫廷仿造精美礼器成风,瓷器仿青铜器自然也不例外,形成了官方仿、民间也仿的局面。清早、中期多为官仿,而且部分仿器还带有清朝的底款。此拍品亦承袭了清代仿青铜的潮流,制作精良。乾隆十三年诏曰:“祭品宜法古”,并颁布《钦定皇朝礼器图式》,由御窑厂据之烧造瓷质祭器,用于各种祭典。此类簋即为皇家祭器,用于天坛、祈年殿、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太庙及文庙。本品同《清代瓷器赏鉴》中刊载的第404号藏品器形相同(参见《清代瓷器赏鉴》,页301,图40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相似清乾隆影青瓷簋(参见《清代单色釉瓷器特展目录》,图版68),影青釉簋盖顶部为较平整,簋高度为24厘米,黄釉簋则平滑凸起,可资比较。
参阅:《清代单色釉瓷器特展目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页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