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19 清乾隆 铜莲花手观音菩萨坐像

铜莲花手观音菩萨坐像
拍品信息
LOT号 0719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铜莲花手观音菩萨坐像
作者 -- 尺寸 高5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3,800,000-5,800,000 成交价 RMB 4,370,000
材质 形制


来源:纽约佳士得,2004年3月25日,编号137
说明:观音菩萨游戏坐姿,左脚平置于仰覆莲台上,仰覆莲台下生出小莲台,右腿下垂踏于小莲台上。右手施与愿印,置右膝上,左手于胸前结莲花指。双手各持一莲茎,由手顺势往上翻卷,长成莲花立于身体两侧。头载五叶宝冠,宝冠中央为为阿弥陀佛,佛着单肩式袍坐于莲台上,造型清晰。菩萨身穿珠宝璎珞,耳带大型花瓣式耳珰,身着披肩飘带,下穿轻薄贴身的长裙,衣褶贴身流畅,并饰以珠宝璎珞。菩萨脸方圆,白毫相,柳叶眉型,眉勾尾上扬,双目细长,微张俯视,双唇轻抿,嘴角微收。莲花手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众多化身之一,因左右肩部各生一莲而得名。尼泊尔有一则关于“莲花手”的传说,说有一头大象想要去摘池塘中的莲花,不幸的是他滑进烂泥中,这头象痛苦地大喊并祈祷那拉衍那。这时正在丛林中的圣观音,听到了求救声,马上变成那拉衍那的样子,将大象从沼泽中解救出来,为表达感激之情,得救的象将采得的莲花献给观音。观音则将大象献给他的莲花,献给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谢过观音的莲花,要他将莲花献给他的本尊无量光佛。观音将整个故事告诉了无量光佛,为了赞扬观音的慈悲行为,无量光佛让他永远持有莲花,继续做有利于众生的事。从此以后,观音就以莲花手而著称。最早的莲花手观音出现在印度,手持莲花是当时观音的主要特征,从此以后,莲花成为辨认观音的重要标记之一。《理趣经》云:观自在菩萨手持莲花,观一切有情节身中如来藏性自性清净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观自在菩萨加持,得离垢清净,等同圣者。《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云:“树下画阿弥陀如来,坐狮子座,承以二莲。身金色,又手施无畏。佛左圣得大势至菩萨,佛右圣观正在菩萨。右手作安慰,左手持莲花,身如秋箭色。”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其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北京自元代以来与藏传佛教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元代宫廷贵胄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使得社会僧俗人士对藏传佛教宗教艺术品的需求急速增长,元代的汉藏政治文化交流又使得藏地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材料大为丰富,汉地艺术的建筑样式,雕塑与绘画的技法在后藏夏鲁寺等众多寺院建筑艺术中有完美的体现;藏族聚居区的艺术家借鉴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纽瓦尔艺术家的造型手段,使得西藏的金属雕铸工艺水准快速成长,出现了金铜造像的黄金时期,萨迦寺大经堂金铜释迦牟尼大像,现今供奉在大昭寺的觉卧释迦牟尼像,乃至此后具有卫藏夏鲁风格、丹萨替风格的金铜佛都是这一时期、这一样式的发展,并对元以来汉地极度衰落的金属造像乃至整个汉地雕塑起到了推进作用,汉地明永乐、宣德时期所造比例匀称、形体分明、清秀宜人的藏传金铜佛造像的兴起正是这一风格的自然演进。明代永乐帝常年驻守北京,似乎对藏传佛教颇为留意,即位之初即盛邀五世噶玛巴活佛得银协巴来南京弘法祈福,1421年迁都北京之后,皇室出于稳定边疆的政治目的和个人信仰的诉求在西藏推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对西藏僧人屡加恩赏,更加不遗余力的推崇藏传佛教。永乐朝以后的百年间的几位皇帝更是沉溺其间,以致因为朝廷对藏僧封赏无度导致国库常年亏空,直到明中叶嘉靖皇帝抑佛重道方告一段落。可以说,在整个15世纪之间,藏传佛教在内地特别是北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西藏艺术风格也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在皇室和内府太监的倾力资助下,在北京城内外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院,至今仍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其中很多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藏艺术风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存较完整的有西山的大觉寺,东城区的智化寺、西直门外的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等。除京城以外,西北地区明代汉藏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为青海乐都瞿昙寺,其中瞿昙殿或许保留了寺院初建时期,即我国美术史上少见的洪武至永乐时期的青绿重彩堆粉沥金壁画,如瞿昙殿东西两壁《十方如来》和《五十三参》;隆国殿高达数米的沥粉堆金的本尊神壁画显示皇家气象,殿内原先供奉的八大菩萨造像像高1.5米,现今存世的莲花手菩萨收藏于青海博物馆,这件作品显现出永宣时期金铜佛造像的绚丽。明代永、宣时期的金铜制佛像在世界佛教文物收藏中,代表的是汉藏式佛教美术的高峰及经典。汉藏风格的佛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东渐,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大事件。“汉藏佛教艺术”风格同样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思潮和流派:表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艺术样式和风格来源的多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进程中同样发生了内容与形式各个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新的艺术样式,丰富了中国多民族的艺术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藏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史就是一部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史。而促成汉藏传佛教美术融合,如此巨大的转变,不是民间,而是由宫廷引领,由上行而下效的结果。通常意义上讲,铜佛坐相超过33公分,已属少见的大尺寸。此件铜制菩萨坐相,尺寸巨大,有55公分高。铸造工艺精良。造像风格继承了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之风格,但有部分细微的不同。如天衣飘落在座前,是永乐、宣德之后的变化。莲座的莲瓣卷纹,腰带所挂之璎珞,双腿上之衣褶形式均是典型的永乐、宣德时期的风格。而铜脸部泥金的风格则承自元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类似的十五世纪转轮王莲花手观音菩萨坐相,尺寸32公分高。另一件可以参考明宣德十年鎏金铜“南海观音”坐像,苏富比香港拍卖,2011年4月8日,Lot2839,成交价3314万港币。此件的造像风格和此件多有类同之处,但工艺细致程度却有差别。就以上两件菩萨造像不论从造型比例、工艺细致度上而论,精细程度、体态、手足姿态美感、衣褶线条柔顺自然,皆比不上此件拍品。工匠水平显然不同,此件的细致程度,和永宣时期的宫廷匠师水平等齐,以巨大之尺寸及工艺精美程度,实是一件难得的明代宫廷佛造像精品。
参阅:《故宫经典•藏传佛教造像》,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9月,页166,图88 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8日,编号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