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57 清雍正 仿哥釉海棠形抱月瓶

仿哥釉海棠形抱月瓶
拍品信息
LOT号 0657 作品名称 清雍正 仿哥釉海棠形抱月瓶
作者 -- 尺寸 高50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
估价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9,430,000
材质 形制
著录:CHRISTIE’S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佳士得图说中国陶瓷史》),英国牛津出版,1984年,页218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香港苏富比,1986年5月20日,编号86,伦敦佳士得,1981年07月15日
亚洲重要藏家旧藏
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8日,编号3017
说明:雍正一朝虽仅十三年,然瓷艺精进,达到清代制瓷之顶峰。又因雍正皇帝学养深醇,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颜色釉瓷器情有独钟,故单色釉一项更是名品迭出,多为后世称颂与宝藏。本品正是雍正御瓷创设之逸品。
其整体拟取四瓣海棠花为形,唇口,短颈,扁腹,圈足外撇。于肩颈相交处添饰对称螭龙耳,从而使整个器物于沉稳中藴藏变化,庄严中富于生机。瓶通体满施仿哥釉,釉质坚致细腻,釉色肥腴莹润,开片分明,金丝铁线迂回交错,流畅自由,充满虚实深浅的的变化。足际刷铁黑色釉,乃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特征。整体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朴凝重,堪称雍正官窑仿哥釉器个中翘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见。
宋哥窑影响深远,为宋瓷之经典。目前所见有关哥窑最早的文献为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近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成书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则最先单独提出了“哥窑”一词,“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对于哥窑的窑址所在及其烧造年代,因为考古资料的不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成为陶瓷史上的待解之谜,亦为哥窑罩上一层神秘光环。
赵宋以降,收藏嗜古之风盛行,哥窑以其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众多钦慕者。张谦德(1577-1643年)《瓶花谱》云:“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可见哥窑之风靡。
雍正帝文化底蕴深厚,富于文人趣味,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范,故对哥瓷颇为钟情,仿哥釉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品种,在其在位的十三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书于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纪事碑》中,排在第二的即是“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耿宝昌先生按:即仿哥釉)”。普通文人士大夫对文玩雅物的欣赏不免局限于自我陶醉,而皇帝个人的审美则会贯穿到官营制作的全过程。雍正对宋官古物的理解和感悟有别于常人,在摹古之中深深融入自身的审美要求与对古物本身的理解。为了追求此种仿古效果,御窑厂所制摹作多化裁而成,胎釉保持一致,造型依旧器而有所增减,既见仿古,又有创新。
本品器形源自永宣背壶,再加以变通,整体改制为四瓣海棠花式,属于雍正仿古之化裁式。这一形制仅见于雍正官窑,乾隆以后不见,弥足珍贵。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所附“雍正器型示意图之五”见有此种器形(参见《明清瓷器鉴定》,页236,图403)。其新颖别致之造型,却施以滋润古朴之仿哥釉,取哥釉之技,禅赵宋遗韵,在守成之下汇以新意,正是雍正高雅独特之艺术品味的体现。
此器弥足珍罕,遍寻海内外公私收藏,可见相似一例藏于克利福兰博物馆。另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款仿哥釉八方扁瓶,与拍品相似(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242-243,图107),应同为背壶改制后的创新品种。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居室书斋讲究陈设器皿的搭配,切忌重复雷同,故雍正所仿制的许多单色釉器,同一器形同一釉色的器物烧造数量甚少,尤其化裁式仿古器物,当时多为试制品类,不会大量制作,因此,在今天所存见的许多雍正新款式的御瓷往往数量极少,甚至是孤品。
参阅:《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页236,图403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42,图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