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72 明末清初 竹雕文人雅集笔筒

竹雕文人雅集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0772 作品名称 明末清初 竹雕文人雅集笔筒
作者 -- 尺寸 高17cm 创作年代 明末清初
估价 780,000-88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来源: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W.W.WINKWORTH 旧藏
好善簃主人(Gerard Hawthorn夫妇)旧藏
香港佳士得,2008年12月03日,编号2339
说明:笔筒取整段竹筒为材,呈圆筒状,口底相若,镶嵌有木质口框与底座,三矮足。笔筒外壁采用镂雕与高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刻松下雅士相聚的画面,有老者七人,身着儒服,分三组而处:一组为一老者正在题壁写诗,右有小童手捧砚台,左有观者正凝神静望,似在点评欣赏;另有手持木杖,近旁小童为其奉上书卷;再一组老者四人,于松下围桌而坐,正饮茶赏画,旁有童子与侍女追随左右,不远处有二童子,或摆放茶具,或扇风烹茶。整器包浆浓厚,皮壳熟美,画面清雅,工艺精湛,构图疏密有致,画面清雅宜人人物神情毕层次鲜明,实为竹雕人物故事纹笔筒之精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笔筒上雕工的精湛。笔筒上结合浮雕、阴刻、透雕诸多技法,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工匠运刀如笔,人物雕琢细致,鬓发、鞋履、衣袂历历在目,且极擅长于细微处精雕细琢,树瘿、松针、虬枝分毫毕现,乃至茶具、书卷、文房皆清晰可见,工艺不凡,其山石与松木工笔写意,犹如画卷中的庭院之景,极为精致。在竹雕工艺中将南宗的画派融入北宗的雕刻之中,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拍品腹部所雕七贤题材取自唐代“七老会”的典故,讲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阳,招请好友九人宴饮。其中胡杲、吉皎、郑据、刘真(一作刘贞)、卢真、张浑与白居易均年在七十以上称七老会,宴罢各赋《七老会诗》一首。“七老会”为竹雕经典题材,北京保利2011年春曾上拍一件朱三松制乾隆御题竹刻七贤图笔筒(北京保利,2011年06月05日,编号7201),即与拍品主题纹饰一致。
此器虽无款,但就其以刀代笔风格来看,应是出自朱三松之手。目前清宫旧藏一件“清竹雕对弈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页28,图20),为朱三松作品,可与之对比。首先就其选材、内容来看,两者皆是竹制,刻有松石人物;其次,就雕刻风格、表现手法而言,皆采用高浮雕与镂雕两种技法,用立式体与通景式的方法,以画刻竹,布局结构严谨完整;再就派系发展而言,嘉定派后期风格渐渐趋向浮雕和平刻,而透雕和圆雕技法不再被普遍使用,能将其两者技术结合得如拍品般天衣无缝,只有早期的大家早有此技艺。综述上述迹象,本品应是出自明末清初时期的嘉定派中流砥柱朱三松之手。
朱稚徽,号三松,嘉定人,活跃于十七世纪初叶。他工诗文,善丹青,精刻。陆扶照《南村随笔》称:“疁城(今嘉定)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喜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嘉定派传承至朱三松,技术更加精炼,所刻笔筒、臂搁、香筒等物在当时便是极珍贵的珍玩,嘉庆帝对朱三松的作品也是情有独钟,尝题“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他运刀如笔,认为凡竹雕,必须用深刻、透雕等对比明显的雕刻技法,才能充分表现出竹雕的深远意味。拍品正和朱三松的创作理念,深刻与透雕相结合,颇具嘉定派风骨。
拍品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W.W.WINKWORTH 旧藏,后转至好善簃主人Gerard Hawthorn之手,2008年秋曾于佳士得香港亮相,足见其来源有序。W.W.WINKWORTH为欧美收藏家,珍藏众多中国瓷器与青铜器,伦敦苏富比1972年曾为其举办个人专场。而Gerard Hawthorn于1963年加入伦敦首屈一指的古玩公司——悉尼·L·莫斯(Sydney L. Moss)公司。随后专责并协助国际收藏家及世界各地博物馆征集、买卖中国古董艺术精品。在闲暇之余,Gerard Hawthorn也潜心收藏竹雕及宜兴紫砂藏品,最终成为其私人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阅公私典藏,清宫旧藏一件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竹木牙角雕刻》,页6,图5),同样采用镂空与浮雕两种技法雕刻出松石与人物,可资比较。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页28,图20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竹木牙角雕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页6,图5
北京保利,2011年06月05日,编号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