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65 丁云鹏 洗象图 立轴

洗象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965 作品名称 丁云鹏 洗象图 立轴
作者 丁云鹏 尺寸 126×49cm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11,50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
1. 黄仲方,《中国绘画中的家禽走兽》,1979年2月12日,香港汉雅轩,第28-29页,11号作品。
2.艾丽斯.R.M.海兰,《天神、君王、仕女、文人:明清人物画》,伯明瀚美术馆,伯明瀚,亚拉巴马州,1987年,第48-49及84页。
题识:甲辰(1604年)春日,佛弟子丁云鹏敬写。
钤印:丁云鹏印、南羽氏
鉴藏印:燕翼堂、五云楼供奉、汝待滍记
裱边题跋:
1.堂上黄金相,魏上碧玉尊。天工与人间,无不咸恭敬。佛弟子曹仁伯敬录。钤印:南涧
2.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文治敬录。钤印:文、治
3.丁南羽洗象图轴为高旻如长老所藏。画笔之工所不待言而妙合教相,尤非寻常画手所及。长老谓余曰文殊智也,普贤行也,地蔵愿也。三者不三,不一而三,而一文殊作童年像,普贤作欢喜像,地蔵作龎眉尊宿像,皆有杀活之机寓焉,普贤目注于象,谛听神向于地蔵,又皆有本事存焉。余视之良然因叹。南羽真以绘画为佛事者,欤长老悟处高超夙称大智,今复游历于行愿之海,宜其宝爱。此画如护衣珠也。乾隆甲寅(1764年)岁嘉平朔日与朱白泉观察,宿于丈室之安心处同观,因记优婆塞。佛弟子王文治和南。钤印:王氏禹卿、梦楼、王文治
(王文治)题签:南羽洗象图。王梦楼题。
展览:“天神、君王、仕女、文人:明清人物画”,伯明瀚美术馆,伯明瀚,1987年4月11日-6月15日。
来源:纽约苏富比,中国画拍卖,1986年6月3日,编号28,封面作品。
备注:此画自1986年外借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画家介绍: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画擅人物、山水、佛像,白描似李公麟,以精工见长。董其昌赠以印章,曰“毫生馆”。陈继儒评其“南羽白描酷似李龙眠,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意端有神通者不能也”。方熏《山静居论画》记其“道释人物有张(僧繇)吴(道子)心印,神姿飒爽,笔力伟然”。二人所评真不虚言也,《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中的白描图绘,大都出自其手。丁氏生年据刘九庵先生《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考订。

说明:
1. 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
2.曹仁伯(1767—1834) ,原名存心,号乐山,字仁伯,江苏海虞镇福山东湾街人。幼年师从同里许廷诰先生,矢志攻读。后因不愿科举应试,遂从吴门薛性天习医。道光十年,曹氏为林则徐治愈头昏失眠之疾,因而成为至交密友。
3.朱白泉即朱尔赓额,原名友桂,字白泉,汉军正红旗人,裔出明代,清朝官吏。伦瀚孙,父孝纯,工诗古文,有异才,由四川知县历官至两淮盐运使。朱尔赓额纳赀为兵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出为江安粮道。
4.高旻如长老,即达澄(1754—1803),字如鉴,号古光,又号清凉上人,上元宓氏子。十二岁从修竹庵无瑕和尚出家,二十岁受戒具于隆庆寺岫雯禅师。后闻高旻寺昭月贞公道行精深,远近归仰,因往参禅。宗旨不殊,因缘有旧,从此便驻锡高旻寺,并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继昭月成为高旻寺住持,至嘉庆八年(癸亥,1803)。 如鉴曾在寺内放生河上筑绿阴山房,作为游息之所,与王文治等文人名士清谈赋诗,互有唱和,传为美谈。王文治常在高旻寺驻足,留诗多首,至今仍存:
路转笆篱几曲,水满茱萸一湾。饭罢山门小立,隔江雨后青山。(《梦楼诗集》卷十六《高旻寺》)
六月炎歊动浃旬,祗愁无处着吟身。千重密树垂云幔,一带长流泻水银。禅室每于尘世隔,道心常与众生亲。游鱼不动鸟飞去,别有清凉解袭人。(《梦楼诗集》卷十八《高旻寺放生池上纳凉》)
老去从教世事忘,游踪多半寄僧房。人间未报三秋信,心地先生六月凉。云带空江回远坞,树垂接叶覆重廊。苔阴久坐无移影,应是莲花漏较长。(《梦楼诗集》卷十八《高旻寺新秋》)
高旻寺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它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全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高旻寺道风高峻精严,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高旻寺在江苏扬州邗江西南,始建于隋。清顺治八年(1651)建天中塔,塔旁建庙,称“塔庙”。康熙帝第四次南巡驻跸寺内,赐书额“高旻寺”,并御制《高旻寺碑记》称“龙归法座听禅偈,鹤傍香烟养道心”。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高旻寺西修建“塔湾行宫”。
鉴藏印“五云楼供奉”或为扬州高旻寺御书楼供养,清康熙四十三年,《高旻寺碑记》记载,高旻寺建有大山门、御牌坊、无梁殿、大雄宝殿、御书楼(又名五云楼)、禅堂、方丈室、僧寮、客舍、幽轩、斋堂等,为扬州八大刹之首。
本轴在窄长画面的竖形构图中,巧妙地安排了“童子洗象”场景,通过色彩的呼应、动作及神情的暗示性指向,将上下的山石、树木与中段的洗象、旁观有机地连缀起来,整个画面疏朗、明洁,透出高古静穆的气息。其中,人物与大象均以细谨线描精工勾勒,毫发毕生,且能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质感运用相应描法,各尽其态,尤以旁观菩萨(习惯上大家以其为文殊菩萨,但也有可能是普贤菩萨,因大象为普贤坐骑,待考)与天王最为精彩。菩萨线描轻柔飘动、婉转有致,天王线描则紧劲古健,辅以赋色分块,姿态上一雍容舒展、一威武警立;画面山石树木等配景则以略粗之笔勾写,浅淡青绿设色远追钱选,勾写形态取法文徵明,但不取其细而取其粗,在装饰造型中更显古拙。
《洗象图》主题渊源流长,历代画家常有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梁国张僧繇。根据佛经宣华普,先贤和侍从用扫帚以水拭扫白象,最早所见只有人物,没有背景。在佛教意象,白象连系释迦牟尼的诞生,及菩萨普贤。王文治在此画裱边题跋也认为,身穿白袍手执如意者就是菩萨普贤。到了晚明,这主题也被理解作扫走虚幻的外表,象即为像的同义。
此类画题曾有几个版本归属于钱选名下,在丁氏传世作品中,也有数幅此类作品,作于1588年的《扫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本幅较为接近,只是人物更为众多,洗象与旁观场景相对集中,相比之下,本幅作品更为文秀古雅,凸现丁氏白描功力之精湛,难怪董其昌赠“毫生馆”印章誉之。
从本轴的流传过程,我们可以得知,从清康熙年间到清中期,此画一直供养于扬州高旻寺,为寺中重要佛教信物。干嘉时期,高旻如长老出示为诗人王文治所见,并题长跋于左右,赞誉丁氏所绘佛像“画笔之工所不待言而妙合教相,尤非寻常画手所及”。晚清后列强入侵,后从寺庙流出,为海外藏家所得,目前所见最早图文出版乃香港黄仲方先生1979年编着的《中国绘画中的家禽走兽》。后流入美国,为伯明瀚美术馆艾丽斯.R.M.海兰所得,并于1987年出版于其所着《天神、君王、仕女、文人:明清人物画》一书中。历经百年沧桑岁月,今又复归于内地,实乃不可多得的一段佳话,识者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