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621 明宣德 青花汀州白鹭纹蟋蟀罐

青花汀州白鹭纹蟋蟀罐
拍品信息
LOT号 1621 作品名称 明宣德 青花汀州白鹭纹蟋蟀罐
作者 -- 尺寸 高9.5cm;直径14cm 创作年代 明宣德
估价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蟋蟀,即促织,通称蛐蛐,性好斗善鸣。据历史记载,蓄养蟋蟀源于唐朝,五代人王仁裕所著《开元天宝遗事》,书中有《金笼蟋蟀》条曰:“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明清两朝,“瓦盆泥罐遍世井皆是,不论老幼皆引斗以为乐”,斗蟋蟀仍盛势未减,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历史记载,宣德、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慈禧都有斗蛐蛐的嗜好,其中明宣德帝堪为个中翘楚。宣德帝朱瞻基“工于诗文”、“精于绘事”,“酷好促织之戏”,有“蟋蟀皇帝”之称。为满足宫廷斗养蟋蟀的需要,曾命御窑厂烧造了大量蟋蟀罐。在历朝蟋蟀罐中最负盛名。

参阅:
《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93年,页50,图87;
《明宣德官窑蟋蟀罐》,艺术家出版社,1995年,页66,图60;页15,图7;页87,图90;页91,图96

备注
台湾资深藏家旧藏

宣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十年。明人姜绍书《无声诗史》如此评曰:“帝天藻飞翔,雅尚词翰,尤精于绘事,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无不臻妙。”宣宗皇帝精通绘画,重视赵宋文艺,创设宣德画院,召集许多著名画家入宫。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前后器类之丰富,釉色之广泛,纹饰之多变,皆发古未有。本品即为其中一例,蟋蟀罐呈圆筒状,深弧腹,口、底相若,浅圈足。上附扁盖,盖面口沿微敛,为“平盖式”。器内无釉,器外用青花绘鹭鸶、芦花、蓼汀、花草等纹样,五只鹭鸶在芦苇与枝蔓间或低头寻食,或踱步前行,或仰首望天,或回眸观望,形态各异,闲适优雅。盖面绘白鹭两只,一立于花草丛旁,另一作展翅高飞状,生机盎然,绮韵盈然。罐盖花纹,宛如一幅圆扇上的花鸟小景,而展开的罐面纹样,则犹如绘画中的横披或长卷中的若干段落,两景交相辉映,极富情致,营造出水天一色的意境与平和宁静的氛围。盖内底与罐底足内署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笔划工整有力。整器胎体厚重缜密,坚硬纯净;青花发色明快,浓淡参差;绘饰细腻生动,疏密有致,属宣德青花之上品,极具文人情趣。
蟋蟀罐有“斗盆”、“养盆”之分,因蟋蟀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在畜养过程中又需要透气,不可积水,所以养盆均为陶泥制作。斗盆则为瓷质,且对盆底要求甚高,因两虫相斗时发力凶猛,较力时间久,盆底光滑则不易发力,太过粗硬又会摩伤足锋。拍品有明显的斗盆特征,罐底及内壁均不挂釉,但又经精心修胚后制成,符合最佳的斗盆需求。一般养虫人家一年中畜养蟋蟀数量少则几十,多则数百,养盆更需倍于虫数;养家上局出斗时仅携四、五精英,这时的养盆、提罐等已易为“万礼张”、“赵子玉”等澄泥罐中的名品;斗盆在斗局中仅需一二,又是虫主人身份与地位的体现,故斗盆更为颇为考究,数量不及养盆之万一。综上所述,宣德帝好促织之戏,更喜制作虫盆,本品是宣德御窑之物,品格高超,胎釉、画工精良,更是难得的“斗盆”,质地细致,纹饰创新,青花发色浓淡不一,应是“进口青料”与“国产料”合用的效果,无疑符合明宣德官窑青花器之特征,是宣德青花瓷中的翘楚,艺术收藏价值颇高。
明沉德符《万历野获编》言:“今宣德蟋蟀罐最珍重,其价不减宣和盆也”。近人徐珂辑《清稗类抄.鉴赏》王丹思条:“(宣德)宫中贮养蟋蟀之具,精细绝伦,故后人得宣德蟋蟀盆者,视若奇珍”。由此可见,宣德官窑虫罐历来颇受珍视,在晚明时代就已和宣和窑遗物价格相当了。宣德青花蟋蟀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除了制作精工,匠心独运外,存世数量也极为稀少。
宣德十年(西元1435)正月,宣宗皇帝去世,其皇位由他年仅八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朝政由宣德帝的母亲太皇太后张氏与元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执掌。为防止年纪尚小的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颁布诏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更将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也全部打碎深埋地下。这道诏令当为宣宗补过,其中的“不急之务”必指奢侈品的生产和花木虫鸟的搜刮。停止这些活动并“革中官不差”,显然是为了让民休息而采取的善政。罢去的“玩好之物”,必直指好斗擅鸣的蟋蟀以及宣德帝为养虫与斗虫的需要而命令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极其精美而又奢华的蟋蟀罐。故流传至今清宫旧藏宣窑瓷器1700多件当中,蟋蟀罐一件都没有,显然是与当年禁令所致。正因为如此,后世更加视之为宣窑之极品。著名学者刘新园教授在1995年出版的《明宣德官窑蟋蟀罐》对传世宣德虫罐考证提到传世品仅三例,苏富比1989在香港拍第45号拍品【宣窑 青花黄地瓜瓞纹蟋蟀罐】(坐盖式)苏州博物馆藏【宣窑 缠枝牡丹纹蟋蟀罐】( 平盖式,缺盖,双圈六字两行竖款)】;日本户栗美术馆藏【宣窑 天马纹蟋蟀罐】(平盖式, 盖非原配,双圈六字两行竖款)。但如明人黄佐就记载过宣德三年(西元1428)宣德帝将十八笼鹦鹉分别赏赐给杨士奇等人的史实。或可推断,很可能是宣宗赏赐臣工之物而得以存世至今。
1993年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时,出土了大量碎瓷片,复原出一批宣德款蟋蟀罐,其中龙纹虫罐上绘有的五爪龙图案。如按照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只要是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经这一条线索就可看出,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为宣德帝养虫和斗虫的喜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依据,也恰好证实以传闻编写的太皇太后下令将蟋蟀罐悉数打碎的记载具有真实的参考性。对于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十余件宣德蟋蟀罐,前文已有叙述,除上述龙纹虫罐外,其中一例明宣德青花汀州白鹭纹蟋蟀罐(《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蟋蟀罐》,页63-2,鸿禧美术馆,1999年)形制、青花发色与本品极其相似,应属同一时间烧造。另件明宣德青花鹰雁纹蟋蟀罐,画片与本品几近一致,其芦苇与鹰雁与拍品都极为相似,可见本品品级之高,能经史考验,得以传世之,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