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305 赵无极 1974年作 14.11.74

14.11.74
拍品信息
LOT号 0305 作品名称 赵无极 1974年作 14.11.74
作者 赵无极 尺寸 47×55cm 创作年代 1974年作
估价 5,000,000-7,000,000 成交价 RMB 4,640,940
材质 油彩 画布 形制
出版
尚·雷玛利《赵无极》 Hier et Demain Editions 及 Ediciones Poligrafa 巴塞隆纳 西班牙1978年(图版,封面及第264页)尚·雷玛利
《赵无极》 Rizzoli 纽约 美国 1979年(图版, 封面及第264页)尚·雷玛利
《赵无极》 Le Cercle d’Art 巴黎 法国 1986年(图版,第264页)
《赵无极历程1950-2000作品展》 Vanuxem画廊 巴黎 法国 2003年(图版,第37页)
款识:无极 ZAO(右下); ZAO WOU.KI 14.11.74 (画背)
展览
2003年「赵无极历程1950-2000作品展」 Vanuxem画廊 巴黎 法国
2012年4月29日-5月2日 「2012艺术北京博览会」 北京 中国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苏富比 香港 2011年10月3日 编号784
西班牙 巴塞隆纳 Manuel de Muga 旧藏
亚洲 私人收藏

情感的激荡、生命之气息
是次保利澳门将呈献留法华人艺术大师赵无极的两张精彩创作,见证艺术家从1960年到1970年代中期,将人生历程与心境转变投射在作品中的复杂转变。赵无极生于书香世家,1935年进入了杭州艺专就读,在当时校长林风眠对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提倡下,同时学习油画和水墨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媒材,这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赵无极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一生数次的风格转变,从初赴巴黎开始,经过具象、「克利」、「甲骨文」时期的洗礼,进入1960年代抒情抽象的写意。赵无极早期的绘画充满了情感的激荡,从笔触之间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下笔的速度感和力道。褪去了具象表现的桎梏,1960年作的《无题》(Lot 304) 充分展现了艺术家对于意象的精确掌控。他说:「我想画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生命中不同的气息、风、动态、形状的生命、色彩的起源与融合。」早前所使用的文字线条逐渐解构,彼此互相穿梭与交织,形成仅以色彩与线条来表现抽象的全新语境,而这样注重于形式自身的表意方式正好暗合书法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
《无题》用厚实的大地色系为背景,水彩及墨色之间的渐层晕染,在明亮和幽暗之间分出上、中、下三个区块,上下层横向的笔触形成了音乐流动般的节奏感,中心区块以紧凑、细密的不规则狂放笔触突显出下笔时的速度感,这种以中心外放的构图方式成为赵无极60年代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线条后方的一抹抹艳紫、靛蓝及紫红犹如隐匿于虚空、烟云后方的雷火,蓄势待发,等待随时以雷霆万钧之势释放「生命之气息」。「那时我还未体验过用绘画来表现『空』的困难;与安静比较起来,我更倾向于猛烈和噪声。我一心想战胜画面空间。」赵无极在《无题》中将意象的无形之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奔放的书法性线条于画面中心驰骋,时而密集、时而松散,这般力量的凝聚与释放将作品的情感张力推向最高潮,形成摄人心魄的画面感。
虚实相生-无形空间的建构
在重拾水墨画的影响下,赵无极进入了风格的蜕变期,之前的激情和矛盾逐渐消解,绘画变得飘逸空灵,早期作品中情感的投放逐渐转成对于空间的关注及研究。他说:「我希望我的画面能够简单一点,能够多一点的空间的感觉,我一直都在找这种空间的感觉。」这样的改变源自于艺术家挚友-诗人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的建言,从而迫使他重新思考空间及物质之间的关系。1973年,赵无极结识了他的第三任妻子,梵思娃.马凯,并随后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随着历经生命不同阶段的变化,赵无极的作品形象逐渐沉淀,相较于先前充满对立和情绪悸动的线条与色彩,他将重心移至画布上无形空间的建构。岁月的积淀与对生活的追求投射在他的创作中,画面多呈现宁静与平和的氛围,作品表现也更加洗炼。1974年的《14.11.74》(Lot 305) 为艺术家逐渐摆脱早年创作法则的代表作,画面中心依稀还看得到60年代的构图特征,但在用色及对比上已经脱离了先前的激情。
留白是赵无极1970年代作品的特色之一,《14.11.74》的空间架构对应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的概念,饱含透明度的白色虚空背景对比分为左右两侧的咖啡色跟黑色实在,形成一种既主次分明又紧凑的关系。两侧上下形成的对立面好比天与地,聚集在左侧下方和右侧上方的角落,呈现一股即将风起云涌的视觉张力。比起1960年代由中心外放的视觉结构,赵无极在《14.11.74》采纳了由外向内的方式,最后才在画面中心以绵密的笔触交织,搭起两侧重心的桥梁。画布上的灰色油彩则渗透进白色与重色之间,水墨般细腻的晕染效果,如烟似雾,巧妙的凝结与融合虚实,尽显东方空灵境界。
赵无极曾说:「水墨和纸给了我很多的明澈性来达致寂静。它们给了我一种油画所不易获得的空间,以一种最经济的办法,得到一种意外的展开,一种使我惊讶的效果。我达到一个不完全认知的世界:空白与寂静直接的触及我,给了我更多的信心,可以继续追寻未知的新的境界,使我在油画中能更进一程。」从《无题》到《14.11.74》的这十余年间,赵无极透过媒材的转换运用,带领个人艺术生涯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从早年雷厉风行的黑褐色律动笔触延伸到诗情画意的明亮空间,赵无极笔下的空间结合了大自然的要素,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心境追求。
1. 马远《水图-波蹙金风》(局部)南宋 中国 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2. 杰克逊.波洛克《黄色群岛》1952年 英国 伦敦 泰特现代艺术馆藏
1. 透纳《奴隶船》1840年 美国 波士顿 波士顿美术馆藏
『在赵无极眼中,色彩不是具体物质而是光之映像,它们与具象图案并不矛盾。它们为空间注入生命,表现出光线的流动。
—艺术史学家,尚.雷玛利
1. 米开朗基罗 《创造亚当》约1511年 梵蒂冈 西斯廷礼拜堂藏
2. 郭熙《树色平远图》北宋 美国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