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549 14世纪 西藏夏鲁风格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西藏夏鲁风格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拍品信息
LOT号 0549 作品名称 14世纪 西藏夏鲁风格铜鎏金金刚总持像
作者 -- 尺寸 高44cm 创作年代 14世纪
估价 3,600,000-5,000,000 成交价 RMB 4,140,000
材质 形制


青青翠竹 郁郁黄花
——14世纪西藏夏鲁风格铜镀金金刚持像赏析
金刚持,是印度梵语的意译,音译“伐折罗陀罗”,其中“伐折罗”意为“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合译就是“持金刚”或“金刚持”;藏语称“多杰羌”。 他是法身佛(藏传佛教称之为“本初佛”),既为湛然不动、离言绝思之寂静本体,又有无所不能的智慧和功德,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正如古德所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他是大自然中的青青翠竹和郁郁黄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与释迦牟尼佛有同有异,其中相同之处是,释迦牟尼佛的智能心是法身,其语是报身,其色身是化身,报身、化身与法身本来不即不离,亦不一不异,故而金刚持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不同之处是,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法身化现的有形有相的慈悲色身,而金刚持是无形无相的,是法界的本体。可用比喻的方式来理解,金刚持和释迦牟尼佛就如太阳和它发出的光与热,金刚持是太阳本身,而释迦牟尼佛则是太阳发出的光与热;又如水和波的关系,金刚持是水本身,而释迦牟尼佛是水产生的波浪。可见,不同之处是从事相而言,而相同之处着眼于本体和实相而论。值得注意的是,金刚持不仅是噶举派崇奉的最高尊神,同时还是噶举派崇奉的鼻祖,因为噶举派的四大语旨教授皆源于金刚持,噶举派正是借由金刚持的教法源头递相传播,逐步发展壮大,至今而不衰落。
此像表现的就是一尊造型特征十分典型的金刚持造像。尊像头戴花冠,中央花瓣呈月牙形状,头顶束柱状高发髻,髻顶安半杵,耳际宝缯呈U字形向外翻卷,耳下垂大圆环;额部高广,双目俯视,细眉高挑,眉间饰方形白毫,高鼻阔嘴,妙相庄严。上身饰项圈和交叉穿璧式长链,圈链上皆缀有花瓣。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突出身躯骨骼与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僧裙后部刻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饰;腰间束宝带,宝带下缀有联珠式璎珞;手和足部佩有钏镯;周身披倒U字形大帔帛,帔帛绕手臂后向外飘扬,极富装饰意味。这些装饰造型美观,立体感极强,而且上面嵌有各色宝石,体现了西藏地区造像的鲜明特点。结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胸前交叉,结金刚吽迦罗印,左右手分别持金刚铃和金刚杵,铃杵组合象征慈悲与智能的合一,代表密教修行的最高修行成就和境界。莲座宽大,造型大方,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卷草,各由花瓣形莲叶托起,形制美观大方;它们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足见做工之讲究。全像躯体壮硕,肌肉劲健,体态优美舒展,造型大气完美,充分表现了金刚持在藏传佛教中的至尊地位和悲智双圆的宗教特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凡的艺术美感。
此像风格明显受到了尼泊尔艺术影响,尤其是其面部和衣纹表现具有尼泊尔艺术鲜明特点,但在整体造型和局部细节上又明显融入了西藏本土审美元素,因此可以判定它是一尊尼泊尔和西藏艺术融合的艺术作品。元代时尼泊尔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要外来艺术形式,在当时西藏政治、经济和佛教文化的强大势力影响之下,尼泊尔艺术分别为西藏各地和各大佛寺造像学仿和吸收,并由此形成了萨迦寺、夏鲁寺和丹萨替寺等不同艺术中心和造像风格。比较当时出现的各种造像风格,此像体现了夏鲁造像的鲜明特点,无疑属于典型的夏鲁寺造像风格,在今天夏鲁寺的各个佛殿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类似风格的金铜造像。表面看起来,这些佛像与西藏地区明代早期造像风格近似,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区别所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佛像造型大方,结构匀称,胸部高挺,体态优美;面形长圆,额部高广,相容庄严,梵相犹存;莲座宽大,造型周正,莲瓣饱满,周匝环绕;铸工精细,胎体厚重。其中,佛身的比例尤其值得注意,它在纵向上比萨迦寺造像明显有所拉长,比例变得匀称,更加符合人体的正常比例,与萨迦寺造像大头、短脖子、身躯敦实、四肢短粗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藏民族整体强盛而导致艺术审美的自觉有关,同时也与汉藏艺术的交流密不可分。这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在夏鲁寺自身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集中的体现,我们看元朝后期夏鲁寺的发展历史即可明了一切。
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东南甲措雄乡的一个山坳中,距离日喀则26公里。始建于公元1087年,由吉尊·西绕琼乃创建。建寺时迎请洛敦·多杰旺秋射箭定寺址,因箭落在庄稼刚长出来的青苗地里,故取名“夏鲁寺”,青苗藏语意为“夏鲁”。1320年,布顿·仁钦珠(1290-1364年)受请主持寺务。布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藏传佛教学者,属于萨迦派中的绰浦系。布顿住持期间,广传四部(事密、行密、瑜伽、无上瑜伽)密法,校订大藏经,编写大藏经目录,著述达28函一百余部。夏鲁寺始建时只有少数僧侣,布顿住寺后僧众达三千余人。1329年,日喀则地区发生地震,夏鲁寺遭到严重破坏。1333年元帝给予大力资助,并派去大批汉族工匠,大兴土木,由汉藏工匠合作,共同建造了这座具有汉藏混合式结构的宏大寺庙,当时建筑面貌和格局完好保留至今。现有僧侣六十多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