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63 赵胥 2016年作 供石

供石
拍品信息
LOT号 0663 作品名称 赵胥 2016年作 供石
作者 赵胥 尺寸 121×237cm 创作年代 2016年作
估价 100,000-150,000 成交价 RMB 483,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款识:余觅石爱石藏石以至成癖。而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亦有此好,历代不绝坡仙有《雪浪斋藏石》传世见于著录。可知坡仙亦爱石之人,千古同癖岂不快哉。右敝庐所藏小洇云山英,石属仅寸许,虽未有瑞云峰之透,玉玲珑之漏,绉云峰之瘦,然极具山川之妙。故敬录坡翁文四篇以增其胜。丙申秋于京华仰宋堂赵胥记。
钤印:赵胥私印
赵胥
不多十年前,看到赵婿画的一幅竹子的油画,惊叹他高超的写实技巧,特别是末梢竹叶在微风中的姿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真是惟妙惟肖。我当时头脑里闪过一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后来在北京郊外工作室,看到他更多的作品。同为中央美院的学生,有迎合领导画重大题材的,有博人眼球画让人心跳的,有投机取巧画市场流行的,有我行我素画清新卖萌的……赵婿画花画草画竹,而且画得那样坚定和沈着,对于艺术界的喧嚣充耳不闻,这在美院的学生中绝对少见。我当时心里在想:这个年轻人不是天生愚钝,就是有了慧根。经过十年磨炼,赵婿终于在莲蓬题材上找到突破,而且慧根萌发,作品的禅意由隐而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莲或者荷是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李商隐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周敦颐留下了经典励志的名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历代画家留下的画荷名作更是数不胜数,五代黄居采的《晚荷郭索图》、宋人的《枯荷鹡鸰图》、元代张中《枯荷鸳鸯图》、明代徐渭和陈淳的荷、清代石涛和八大的荷、乃至今人潘公凯的荷,它们形成了不同时代的以枯荷为题材的绘画巅峰,也穷尽了有关枯荷题材绘画的各种可能性,留给后人创造的空间可谓微乎其微。但是,赵婿却在山重水复处探出了柳暗花明,他的荷与历代名家的作品全然不同。
赵婿的荷具有明显的当代艺术的特征。赵婿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技法中跳脱出来,大胆采用西方油画的造型手法,甚至当代图像的构建方式。从结果上来看,赵婿的荷不再执着于似与不似之间,而是具有逼真的幻觉效果。远看赵婿的画,既像照片又像素描还像版画,就是不像传统的国画,走近细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用笔和用墨的考究。因此,欣赏赵婿的画,需要将远观和近看结合起来,观众能够从观看方式的切换中体会到从笔墨到图像或者从图像到笔墨的奇妙转化。由此可以说,赵婿的画中也有似与不似。只不过他改变的似与不似的关系,将它们从平行关系改变为垂直关系。在平行关系中,我们能够同时看见似与不似。在垂直关系中,我们远观时看见似,近看时看见不似。这种垂直关系的似与不似,本来是西方幻觉主义绘画追求的目标,没有成为中国文人画家探讨的主题。赵婿凭借扎实的写实功力和对笔墨的高超的掌控能力,成功地用水墨在宣纸上画出了西方幻觉主义绘画的效果。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赵婿将水墨画的技法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赵婿并没有沈湎于对幻觉的追求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在走向照相写实的临界点时又折了回来。赵婿的画通常尺幅较大,适合远观,因而容易产生强烈的幻觉效果。但是,赵婿并不满足于作品所制造的幻觉效果,而是力图将观众拉近到作品面前,去细细品味笔墨的妙处。为了将观众拉近到作品面前,赵婿通常会在画面的空白处用小楷书写佛经或诗词。这些小楷书法,将观众从远处吸引到近处,由远观图像到近察笔墨。
赵婿不仅将油画与水墨结合起来,也将当代艺术的图像生产与传统艺术的境界追求结合起来。就绘画来说,图像生产是当代艺术的主要内容。为了突出图像的价值,人物绘画不仅弱化了场景,而且弱化了人物躯干和肢体,只是强化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头像,于是大头像成了当代艺术的流行风格。赵婿画的不是人物,但是也采取了类似于当代绘画的这种处理方式。他并没有像传统大家那样,将莲蓬安置在荷塘等环境之中,而是让它横空出世,而且通常只有一只莲蓬独居画面。这种构图具有明显的当代艺术的特征,它让绘画摆脱了文学性的叙述,而进入哲学性的沈思。
赵婿的画让我们思考枯与 荣的关系。表面上看,赵婿画的是干枯的莲蓬或荷叶,但是却好像能够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比那些正在盛开的莲花似乎更有活力。这让我想起禅的境界。禅宗修行的首要目的是要达到空寂,但是空寂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妙有。这种真空妙有思想,有点类似于现象学还原。还原的目的不是取消万物的存在,而是经过怀疑的洗礼之后让万物重新获得确证。诚如青原惟信法师所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经过“空”的还原之后,我们可以获得更加确切的“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赵婿画的枯荷理解为“空”。赵婿笔下的莲蓬全都是枯透了,表面给人一种酥脆感,仿佛一触碰就会化为粉尘。莲蓬中深暗的孔洞,给人死亡般的幻灭感。单个莲蓬独舞画面,给人一种凄冷的孤寂感。赵婿的枯荷对空寂做了最充分的传达,真可谓“真空”。但是,“真空”的背后是“妙有”。那些塑造干枯的莲蓬的笔墨自身并不干枯,而是生动之致。而且,枯透的莲蓬给我们预示出新生在即。就像雪莱的诗句所说的那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