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00 清初17世纪至18世纪 刘海蟾水丞笔格

刘海蟾水丞笔格
拍品信息
LOT号 0600 作品名称 清初17世纪至18世纪 刘海蟾水丞笔格
作者 -- 尺寸 长5.2cm;宽12.7cm;高6.5cm 创作年代 清初17世纪至18世纪
估价 100,000-2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
材质 形制


石刻道教仙人刘海蟾像。刘海蟾身体横卧,上身斜倚在一口圆形水缸上,披发敞衽,双手交叉胸前,以手肘支起上身于水缸口缘。他右足立膝,左足曲卧,斜倚之姿势散漫自在。三足蟾伏于水缸底部,正待蓄势跳跃而起。仙人闭目面露微笑,显得怡然自得,神情诙谐有趣,仿佛正对三足蟾展现出一付「你奈我何」之神态。
仙人的首足两侧各有屏石列峙,以其突起的头部为最高峰,与其右膝与两侧屏石俱突起而为耸列的峰峦,间有凹下深壑,整体巧妙地形成一座山形笔架(搁),可供卧笔之用。仙人斜倚的圆形水缸深洼,可供蓄水,作为水丞使用。水丞,又称水中丞,古人称为「水注」或「水盂」,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大多以瓷或玉制成,主要功能是为砚池添水。此像正是结合笔架和水丞功能,又可供赏玩的精巧文房用具。北京故宫藏「清初康熙御制 钟馗醉酒瓷艁像」(图1)(注释1),主角为醉卧钟馗,身旁也附有贮水用水丞,可作为别例参考。
刘海蟾,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昭远,道号海蟾子,五代十国时期广阳人,生卒年不详。曾经事燕王刘守光(?-914)为相,后为吕纯阳弟子,创道教南宗,与北宗王喜对抗,为全真道五阳祖师之一。以其广阳人,人称广阳先生、广阳刘真人,道教界多以刘海蟾呼之。
民间则普遍流传「刘海戏金蟾,一步一吐钱」的神话故事,因此刘海蟾也被讹作「刘海」,刘海或刘海儿也成为世人对刘海蟾最普遍的称呼。道教传说刘海蟾的亲人为官甚贪,但因尚知修道,死后并未被贬入地狱,仅被化作三足金蟾投入东海,归龙王管辖。得道后的刘海蟾欲解救金蟾,便以一串金钱钓三足蟾出海(因三足蟾性贪,见金钱便咬)负于肩上,是为「刘海戏金蟾」之典故。而这金蟾(传说三足的蟾蜍为金蟾)走一步,能吐一枚铜钱。刘海蟾走到哪,就把钱撒到哪,周济穷人,因此刘海蟾也被视为财神,金蟾也成为金钱的代名词,如有歇后语「刘海儿金钱垫香炉」,意指各抱一条腿儿。(注释2)
在民间传说中,刘海蟾也被认为有长生不老、返老还童之术,因此传世的刘海蟾画像多作少年样貌,而他喜将头发梳至额前,长度齐眉,也创造了一种新发型,流传至今,人称覆额头发为刘海(或作浏海)。今可见年代最早也最知名的刘海蟾画像是现藏于日本知恩院、元代画家颜辉所画的〈刘海蟾像〉,刘海蟾屈背坐于石上,双目凝视画外远方,面色平静。左手拿着一株蟠桃,白色的三足蟾攀爬在他右肩上,发型正与本作如出一辙。颜辉,字秋月,生卒年未详,卢陵(今浙江吉安)人。善画人物,大德年间曾绘制过辅顺宫壁画。元人庄肃《画继补遗》:「宋末时能画山水、人物、鬼神。士大夫皆敬爱之。」(注释3)作品多描写神仙、佛道、鬼怪之类的形象,也善画猿。所作人物,造型奇特,性格突出,形象生动,当时人称之为八面生意。

注释1:图版引自:冯先铭、耿宝昌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页100。
注释2:传说刘海戏蟾,此蟾能吐金钱,但只具三只脚,为一三脚蟾。故金钱即指金蟾。香炉有三条腿,以三脚金蟾垫香炉,正好各抱一条腿。清人文康所撰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可巧剩他爷儿三个,咱们姐儿三个。咱们闹个刘海儿的金钱垫香炉──各抱一条腿儿,你瞧这高不高?」
注释3:(元)庄肃,《画继补遗》卷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论著丛刊,2003),页18。

重31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