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08 清 吴昌硕铭 瞿子冶画竹代铭砚

吴昌硕铭 瞿子冶画竹代铭砚
拍品信息
LOT号 0608 作品名称 清 吴昌硕铭 瞿子冶画竹代铭砚
作者 -- 尺寸 长17.5cm;宽10.5cm;高6.3cm 创作年代
估价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2,070,000
材质 形制


释文
「冬心先生有此研,子冶画竹代铭。」砚盖刻铭。
「粥饭僧,研并传,研不食,如是观,竹代铭,冶语禅。子冶姓瞿,名应绍,上海人。冬心其前辈也。皆以画竹名于世。研之流传,一尘不点,竹医然耶?抑佛氏所谓缘耶?石傥能言,聋还心听。甲子花朝(1924)吴昌硕铭,时年八十有一。」「缶」印款。
「金冬心画像。甲子仲春(1924)白龙山人临。」行书刻铭并款识、「王震」印款。
「磥斋珍玩。」、「甲子(1924)初夏装璜。」砚匣内盒篆、行书墨书
「金冬心先生遗研。」砚盒隶书刻铭
「青山农。」行书刻款、「黄葆戌」篆书阴刻印款

来源
林熊光(1897-1971) 旧藏

端石,砚作长方抄手式。砚面开长方形砚堂,一端深凹为砚池。砚左侧镌有吴昌硕(1844-1927)行书阴文刻铭:「粥饭僧,研并传,研不食,如是观。竹代铭,冶语禅。子冶姓瞿,名应绍,上海人,冬心其前辈也,皆以画竹名于世。研之流传,一尘不点,竹医然耶?抑佛氏所谓缘耶?石傥能言,聋还心听。甲子花朝(1924)吴昌硕铭,时年八十有一。」并有「缶」字印款。砚右侧有吴昌硕弟子、画家王震(字一亭,1866-1938)所摹刻扬州八怪之一画家金农(1687-1763)的自画像。此砚并配有红木嵌瘿木砚盖,盖上阴刻填石绿髹漆,石绿髹漆为暗绿色漆,以似物之沉入水中,其色深沉静穆而得名。上镌有瞿子冶(1780-1849)所作竹图,笔意简劲,逸态横生,其上行书刻铭:「冬心先生有此研,子冶画竹代铭。」可知此砚本为金农所有,其后或归瞿子冶,子冶为之画竹以代铭。此砚曾经台湾板桥林家的林熊光(1897-1971)旧藏,由黄葆戌(1880-1968)为其红木砚匣装潢,内盒并有其墨书题字:「磥斋珍玩。甲子(1924)初夏装璜」,见其赏重宝爱之情,益彰显其珍雅。
吴昌硕铭文中所谓「粥饭僧」,系指金农的别号「心出家盦粥饭僧」。金农多年仕进无望、苦于经济拮据,后来流寓扬州鬻画为生,在晚年老妻病逝后,看破世俗尘妄,七十岁左右只身入扬州西方寺,一心向佛,自称「如来最小之弟」,以写经画佛,希成善果,自云:「年逾七十,世间一切妄念,种种不生」、「积岁清斋,日日以菜羹作供,其中滋味,亦觉不薄,写经之暇,画佛为事。」(注释1)金农一生斋馆别号众多,如粥饭僧、金吉金、冬心居士、莲身居士、苏伐罗吉苏伐罗等,皆与其佛教信仰、居士身份有关。「粥饭僧」原指只吃粥饭而不努力修行的僧人,为僧人自谦之词,冬心以此为号或有自我解嘲之意。
吴昌硕所谓:「研之流传,一尘不点,竹医然耶?」意指无竹使人俗,竹能使人超尘绝俗之意,其典出自爱竹成痴的苏轼(1037-1101)〈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金农50岁始学画,年逾60岁学画竹,其《冬心画竹题记》自序说:「年逾六十,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篁约千万计,即以为师。」尝自云:「平生高岸之气尚在,尝于画竹时,一寓己意。」金农对自己无师自通之竹画,亦甚为自负,也自认能与其好友、另一位画竹名家郑板桥(1693-1765)一较高下,遂以己生性爱竹为之解:「吾素性爱竹,近颇画此,亦不学而能,恨板桥不见我也。」(注释2)瞿子冶亦以画竹名于世也,其友徐渭仁(活跃于道咸年间)为子冶诗集跋曰:「余尝赠诗云:『枝如作草,竿如篆,画法原从书法通,若问壶公三昧诀,黄山谷与米南宫』子冶以为知言。子冶写兰,以停云为宗,山水花草出入白阳南田,均为竹掩。」(注释3)
王震此图摹写自金农73岁时所作、赠送给好友丁敬(1695-1765)的〈自画像〉(图1)(注释4)。此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自画像之一,金农在画中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身着布衣,手持一根高过于人的藤杖,神情笃定,的独行老者。画中大量空白,没有任何衬托的背景或符号,头部是以写实画法画成,具有肖像画性质:茂密长髯,细长发辫,矍烁双目,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而不谐于俗的性格特征。衣着体貌则不求形似,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线条生拙简朴,如文人逸笔,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这幅自画像一反传统,充满了实验性,运用金农所谓的「一笔画」画法勾绘面相衣纹,也摆脱明清肖像正面取角的风尚(一般自画肖像均取正面),采用五分侧像(画人的侧面),也就是以画他人的方式来画自己。手中的长藤杖则引导观者目光,阅读其「漆书」自题,金农于自题中回顾了六朝唐宋以来的写真画史,历数历代写真画家,俨然以接续古人写真传统,为写真创新者自居。(注释5)金农并借由此幅自画像蕴藉其暮年心曲:「他日归江上,与隐君杖履相接,高吟揽胜,验吾衰容,尚不失山林气象也。」使自己的容貌精神延续留存于世,广为世人所知。而后世经藏金农此砚的瞿子冶、吴昌硕与王震几位艺术家,则是借由在其遗砚上以画竹代铭,或铭刻其著名自画像的方式,向这位他们尊崇与追随的前辈书画大师致敬。识者皆知,在绘画史上,十九世纪中叶以虚谷(1824-1896)、任熊(1823-1857)、任薰(1835-1893)、任颐(1840-1896)与吴昌硕等人为代表的海上画派,于题材上多取法于扬州画派诸名家,同时也深受其金石书画风格影响。因此,此砚及其铭刻流传也承载了画派、风格递嬗与画家承传的系谱意味,极富艺术史与文化史的象征意义。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别号众多,有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百二砚田富翁等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布衣终身。性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鬻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诗文书法,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人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于画梅。金农性喜蓄砚,每遇佳砚,辄不惜千金求购,当寻藏至一百廿佳砚时,即自称为「百二砚田富翁」。
吴昌硕,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与大龙等,浙江湖州安吉人。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1839-1911)与虚谷等人合称「清末海派四大家」。善于以书法入画,将书法篆刻之行笔、运刀、章法布局融入绘画,镕铸为富有金石意味的独特画风。又擅长写意花卉,以篆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于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对比强烈。
王震,以字一亭闻。世居吴兴北郊白龙山麓,四十岁后遂以白龙山人为号,浙江吴兴人。王震初学山阴任伯年,后师事于吴昌硕,受其影响最大。人物、山水、花卉等,无论构图或笔法均近似之。
林朗庵,名熊光,字朗庵,斋号磥斋。台湾板桥林家后裔,为「益记」林尔康之螟蛉子,林熊征、林熊祥之弟。少赴日本皇家学校学习院留学,高等科毕业后入东京帝国大学,1923年毕业于该校经济部商业科,返台创办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三十年代居日经商,1945年后返台。林熊光精鉴赏,富收藏。家多剧迹,为著名收藏家。林熊光尝得宋兰亭砚一方及其砚拓,故倩吴昌硕为其书「宝宋室」三字以为斋号,著有《宝宋室笔记》。
黄葆戌,字蔼农,号青山农,青山下村人。曾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后居上海,受聘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美术部主任。黄葆戌于书法篆刻极具造诣,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称海上三老。黄又善书画鉴定,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等并称,号为「沪上四慧眼」。

注释1:(清)金农,《金冬心画佛题记》,美术丛书本·初集·第三辑,页101-102。
注释2:(清)金农,《冬心画竹题记·序》,美术丛书本·初集·第三辑,页139-144。
注释3:(清)瞿应绍,《月壶题画诗》,收入:《丛书集成续编95》(台北:新文丰,据喜咏轩丛书武进涉园石印本影印本,1989),页573。
注释4:图版取自:杨臣彬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扬州绘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页167。
注释5:毛文方,《图成行乐:明清文人画像题咏析论》(台北:学生书局,2008),页185-192。

重17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