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16 清初 杨玉璇制 卧狮罗汉像

杨玉璇制  卧狮罗汉像
拍品信息
LOT号 0616 作品名称 清初 杨玉璇制 卧狮罗汉像
作者 -- 尺寸 长3.8cm;宽6.5cm;高4.3cm 创作年代 清初
估价 3,000,000-5,000,000 成交价 RMB 3,680,000
材质 形制


来源
水松石山房 旧藏
释文
「玉璇」阴文隶书刻款

杨玉璇制寿山石刻卧狮罗汉像,罗汉右手握如意,手肘称置于小狮身上,左手持佛珠,扶膝半跏而坐。神情肃穆俨然,却不失和蔼可亲,仿佛正对着小狮说法。小狮乖巧伏踞蹲卧在罗汉身旁,正仰首与罗汉相视,神态面容生动,栩栩如生。罗汉背上有「玉璇」阴文隶书刻款。
罗汉所着衣饰之处理极具个人特色,袈裟僧袍随身体姿态的起伏作凸起的圆弧线,转折翻迭合于衣褶的自然规律。在衣领、衣裾部位则以刀针细钩精致美丽的云纹锦地,并镶嵌明珠以为缀饰,突破石雕造型的限制,取得生动的效果。细观罗汉的眉目须发、狮子鬃毛等细节处无不纤毫毕现、精雕细琢至极,此像虽刻镂雕饰,然雅而有士气,再现罗汉之肃容威仪,反映了艺匠的高深造诣。
杨玉璇,名杨玑,一字玉璇,其名于《闽小记》〈绝技〉中首载之,言其能做「一寸许三分薄玲珑准提像」(注释1),原籍福建漳浦,客居福州,曾在康熙时期供奉内廷,奉职于造办处,为寿山石雕之著名宗匠,名震一时。康熙《漳浦县志》〈杨玉璇传〉记载:「杨玉璇,善雕寿山石,凡人物、鸟兽、器皿,俱极精巧,当事者争延致之。」
杨玉璇的圆雕技法纯熟,渗用阴刻法,雕艺精绝,动物形印纽雕刻,尤其是他所擅长,并集玉玺、铜印精华,独树一帜,卓然一家。曾雕刻梵僧、佛像、菩萨、罗汉等宗教题材。其作品具有高度艺术性:佛像、菩萨面相丰满,慈祥可亲;但制作梵僧、罗汉均双目圆睁,面相凶悍,令观者毛骨悚然,震惊不已。其罗汉题材作品,见有托塔罗汉、伏狮罗汉坐像、袖手罗汉、侧身伏狮罗汉坐像等四种造型,皆是雕刻精细,刀法娴熟,人物形态生动。杨玉璇善于总结前人制纽章法,大胆创新,而且在取材上也能打破恒规,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蔬果作为印纽装饰内容,同时巧妙地利用寿山石天然色彩,开创「取巧色」的先例。毛奇龄《后观石录》曾详细介绍杨玉璇以「白花鹰背」石所刻的一对葡萄、瓜印纽:
又名灰白花锦,高二寸半,横径各一寸三分。一葡萄纽、一瓜纽,其纽为杨璇所制。葡萄、瓜,俱纯灰色,独取其白色而略渗微红色者为枝叶,其叶中蠹蚀处,各带红黄色,浅深相接如老莲画叶,然且嵌缀玲珑,虽交藤接叶,而穹洞四达,真鬼工也。(注释2)
杨玉璇的圆雕技艺浑然无痕,人物神态精妙,丰腴圆润,充满了勃勃生机;其用刀之法坚致英挺,圆熟明快,「磨工大于雕工」,这种特点与元代漆雕大师张成的绝技「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刀法一脉相通;雕刻中的细腻处理,尤为精绝,全凭修炼深厚的刀技功力,才能呈现「心手相应、刀随心走」的无上境界,仅此一点,即为后仿者所不能及。
自宋代一变前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图案多神异性与程式化的特点,而代之以世俗生活中习见的花鸟与人物等内容以后,世俗题材的文人风格就逐渐地占据了工艺美术的主流地位。经过元代的短暂过渡,到了明清时期,这种风格达到了古代工艺美术的顶峰。明清两代,工艺美术大师辈出;尤其是明晚期及清早期。由于经济发展,高级工艺器具需求遽增,兼之雅流文仕参与制作及皇室赞助奖掖,苏、杭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多位杰出的工艺美术家,杨玉璇堪称其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杨玉璇的技艺能事被誉为「绝技」。明末清初的学人周亮工(1612-1672)喜集印章,工于鉴别,所编《赖古堂印谱》为篆学楷模。其另一著作《印人传》中有云:「漳浦杨玉璇,名玑,工制纽,被誉为绝技,唯玉璇年七十余矣。」(注释3)、「雕刻鸟兽龟鱼之纽,比方汉人,多以牙与木为之,间出新意,赑赑蜿蜒之状,虫禺虫禺欲动。以予所见,海内工此技者,惟漳浦杨玉璇玑为白眉,予《闽小纪》中称为绝技。」(注释4)
在诸多文献上记载了这一位举世无双的工艺美术家,朱彝尊(1629-1709)的《寿山石歌》诗中有「是时杨老善雕琢,纽压羊马麏麚麙」句,「杨老」即指玉璇。清初学者高兆《观石录》则载:「李某……印一枚,皎然如梨花薄初日,杨璇作纽者八九,韩马、戴牛、包虎出匣,森森向人,盘礴尽致,出色绘事。」(注释5)高兆将杨玉璇的艺术与古代著名画家相提并论,其间的醉心与赞赏,在在突显了杨玉璇不凡的琢艺。杨玉璇平生佳作,常遭地方官僚搜括,作为贡品,供奉御前。同时亦深受同时代文人、藏家喜爱。寂园叟(陈浏)的《说印》中,崇彝在〈说田石补〉一节记杨玉璇所刻的一件田黄蹲虎:「重二两有半,其色浓若琥珀,虎作蹲式,茸毛拳屈,顾视如生,颌下有玉璇款。近闻为袁体明观察以千金市去。」
杨玉璇撷取历代名家之长,不仅努力提升制作技术,更多着眼于审美需要,标志着雕塑艺术所达到的新高峰。其艺术成就,除了重视外部形式的精美,而且注意到内在神韵的表达,主张表象到意象的深化,坚持以形写神与形神兼备的美学定论。中国艺术表现山水风光,重在突出意境;而于人物,则强调传神。传神,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艺术品成功与否的标志。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将人物神态的表现,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杨玉璇的经典作品「田黄渡海观音像」(图1)
(注释6)观音艁像,自在端庄,胸佩璎珞,手持净瓶,衣带流畅飘动;赤足踏于波涛上,在海浪中泛渡;相貌既慈祥又有着悲天悯人的神情,恰如其份的传达了佛经中,观音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愿望,得到了具体的物化表现。
将杨玉璇石雕艁像与一般佛教艁像区别开来加以认识,在于其文化内涵不同。一般宗教题材造像之作品多为供奉之物,主要作为宗教之崇拜功能,造像的艺术性则退居其次。然而杨玉璇石雕造像则不然,对于作品艺术性的严格要求超过了供奉崇拜的实用要求。时至今日,各大博物馆、私人收藏家们不惜重金购买杨玉璇石雕作品,(注释7)显然是因为其作品精湛的艺术功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倾向不仅反映在文人士大夫阶层,还反映在清代宫廷中,盖杨玉璇曾应宫廷征召,承制御用文房器具,故深受帝王重视,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作品,多为清宫旧藏。(注释8)
此像曾经英国收藏名家、水松石山房主人莫士㧑(Hugh Moss)先生收藏。莫士㧑先生从事专业中国艺术品收藏逾四十年,为世界著名的鼻烟壶收藏家,藏品包含古董、字画、近现代书画及当代艺术等。

注释1:《闽小记》:「闽中绝技五:会城去贪和尚之鬼工球,莆田姚朝士指环济机上之日晷,龙溪孙孺理一寸许之自鸣钟,漳浦杨玉璇一寸许三分薄玲珑准提像,福清郭去问一叶纸上尽书全部陶诗,笔墨仿欧阳率更。」《闽中纪略》:「闽人雕刻天禄、辟邪、狮虎各纽,精如鬼工。按:清初漳浦杨璇,字玉璇,时称绝技。」
注释2:(清)毛奇龄,《后观石录》,引述自:桑行之等编,《说石》(上海:科技教育,1994),页624。
注释3:(清)周亮工,《印人传》,引述自周南泉、冯乃恩编著,《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北京:紫禁城,2008),页374。
注释4:(清)周亮工,《印人传》,引述自周南泉、冯乃恩编著,《中国古代手工艺术家志》(北京:紫禁城,2008),页680。
注释5:(清)高兆,《观石录》,引述自黄宾虹、邓实编著,《美术丛书(一)》(江苏:古籍。1997),页45。
注释6: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6·元明清雕塑》(台北:锦绣,1989),页44、143。
注释7:Sotheby’s(2006), Classicism in Continuum: the Arts of the Ming, Sale HK0244、0246, Lot916.
注释8: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金银玉石卷》(上海:上海辞书,1996),页82。

重8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