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87 傅抱石 1964年作 韶山诗意 镜心

韶山诗意
拍品信息
LOT号 0687 作品名称 傅抱石 1964年作 韶山诗意 镜心
作者 傅抱石 尺寸 70×93cm 创作年代 1964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45,4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傅抱石的世界》,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第436-437页。
2.《傅抱石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00页。
3.《傅抱石艺术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4. 《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集》,2010年,第104页。
5. 《新金陵与海上名家精品集》,2010年,第3页。
6.《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77页。
7.《傅抱石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第467页。
款识:一九六四年九月,傅抱石敬写于南京。
印文:抱石私印、甲辰所作、不及万一
鉴藏印:虚怀斋收藏印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

展览
1.“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12月15日-
2005年3月28日。
2.“河山万里—金陵画派重要作品展”, 2010年5月5日-12日。
3.“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展”, 2010年11月3日-11月8日。

1959年6月6日,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在湖南群众艺术馆馆长周汉平、韶山招待所所长赵伯秋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段千湖的带领下第一次来到韶山写生作画。他不仅游览了韶山八景,还参观了许多与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相关的遗迹,尤其是对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的自然环境,诸如背后的韶峰、毛泽东少年时游泳过的池塘、劳动过的水田、读书处和毛震公祠等都做了仔细观察,认真勾画不同角度的草图,以速写记录的手法收集创作素材,可谓全力以赴。
6月10日,傅抱石在设计草图的基础上开始落墨,两天后基本绘制完成《韶山图》卷,近似焦点式满构图,其色调、墨调及亮度的定音、定位,墨色交融,树木葱茏,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淡赭和淡绿调性,造足了和暖温馨摇篮之诗意般的宁静气氛,冲和宁静的主调中蕴涵着丰富的层次。除了几处大块留白外,画家在大面积渲染的同时,注重色与墨的轻重与厚薄的处理度,屋宇、远山、松林无不整而透、透而松、松而翠,浑厚处顿生微妙与空灵,虚实、浓淡,笔墨处理浑然天成,气势开阖有度,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极富温润隽永的人文气息和生趣盎然的质朴情感。
众所周知,用山水形式描绘韶山,不同于一般的表现自我或抒写胸中逸气的山水画。韶山因为所连带的革命历史的背景,除了绿水、青山、云雾等自然内容,还有作为领袖故里图像的一些基本要求,尽管这种要求没有明文规定,却有着基于崇敬心态的革命现实主义或革命浪漫主义的品评标准,如果用以往的笔墨不能达到时代的要求。因此,傅抱石在处理韶山主题的笔墨表现时,以浓郁清新的笔墨语言来描绘与歌颂韶山,重在突出一个“新”。这里,他在对景写生中力图表现直观视觉感受,在着重写实表现时融入了“西画因素”以弥补传统中国画的若干不足,在构图、敷色方面以崭新的、地道的笔墨形式,完成了对自然景物形与神、光与影、色与墨、虚与实、质与文的高度融合,从而最大程度上拓展了观众的心理空间。
有研究者认为,傅抱石的《韶山图》卷最早脱离了写生层面而进入主题创作,以“一种宽阔、高大、雄伟的画面格局,创造了一种浓郁、繁盛、谨严的审美风格”,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从一般山水向一种特定山水的转移,那就是“领袖故乡的山水”。他和谐地融会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与西画造型元素,表现出一种与韶山领袖“精神”相吻合的清新、浓郁的鲜明风格和特定意境,实现了视觉语言、文化结构、审美趣味与时代题材的有机融合。
随着韶山图的公开展览和正式出版,傅抱石的韶山图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传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发挥着相当的示范意义,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引发了后来众多山水画家表现韶山的热情,同时也昭示着1960年代山水画新兴美学趣味的掘起。
1959年6月25日,也在傅抱石韶山写生的数天后,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考察,接见召开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社会生产、生活情况的汇报和意见,成为当时轰动的时政要闻。其间,擅长诗词的毛泽东吟作《七律•到韶山》表达了自己回家乡的心情:“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对于毛泽东的故乡之行,各大报刊、媒体都做了大篇幅的重点报道。无疑,毛泽东回韶山在当时的政治情境下引发了1949年以后第一波“韶山热”,刺激、助长了后来美术界的韶山图创作的热潮。当时,许多画家开始普遍关注中国画中的韶山题材的开发。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抵达韶山后的次日晚深夜吟成初稿。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把它和《七律•登庐山》一并印发到与会者,征求意见。后来,毛泽东又请郭沫若等人修改润色。1959年9月7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诗两首,请妳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9月9日、10日,郭沫若致信胡乔木两封,提出了修改意见。9月13日,毛泽东阅读后又回复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了,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陈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据介绍,“别梦依稀咒逝川”中“咒”原为“哭”,毛泽东听取了当时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的意见而改;末句原为“人物峥嵘(风流)胜昔年”、“更信人民亿万年”等,后由郭沫若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几经修改,于1963年12月正式发表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上。
1960年5月,或许因为得益于郭沫若的启发和交流,傅抱石在第一时间创作了第一幅《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题识:“旧梦依稀兴逝川,故园三十一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擎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更信人民亿万年。一九六〇年五月初,敬写韶山诗意,傅抱石并记。”这幅作品将《韶山图》卷的横构图改为俯视全景式立轴构图,以远景韶峰为最高点,一条小溪横穿画面,梯田、农舍、学校、牌楼以及机关、招待所、毛泽东故居,景物一应齐全,刻画工整细致,风格浓郁苍润。由于运用了大面积的深绿色,风格比前者显得更为清朗郁茂,视觉效果更佳,充满了诗意和韵致,也寄托着画家诚挚的情感。
后来,随着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修改,傅抱石也及时修正,接二连三地创作韶山图景。
1960年的某天,傅抱石即兴创作《韶山图》,题识:“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擎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一九五九年六月瞻仰韶山,十六日离去,一周后,主席还抵故乡,敬录此诗,抱石记。”这里,傅抱石专门录写《七律•到韶山》,可见其诚挚的情感。1964年2月2日,值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正式发表之际,傅抱石又创作了一幅《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题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擎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六日,自韶山返长沙,越数日闻主席莅止,并有七律一首。盖已数次拟形诸笔墨,愧未能窥测高深于万一也。兹迎正式发布之幸,复经营此帧,不禁神往。”显而易见,傅抱石的韶山图大多以深绿着色,着重刻画“日月换新天”的主题,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以昭示中国社会欣欣向荣的特定意象,比较贴切地反映出韶山这一特定题材的精神特质。
其实,自《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正式出版以来,傅抱石在1964年初一直忙于毛泽东诗意画的经营,集中创作了近二十件诗意画作品。特别是1964年8、9月间,为了迎接国庆十五周年,傅抱石以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幅诗意画,譬如《芙蓉国里尽朝晖》、《干坤赤》、《虎踞龙盘今胜昔》、《登庐山诗意图》等,以供各种展览。期间,他也创作了一件与上述尺幅相当的《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就是这幅即将拍卖的重要作品。题识:“韶山诗意。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擎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一九六四年九月,傅抱石敬写于南京。”钤印:白文方印“抱石私印”、朱文长方印“甲辰所作”、朱文方印“不及万一”。
为了表现新气象,傅抱石运用了韶山写生中的绘画语言,淡雅的青绿色下孕育着勃勃生机,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山区美景,小 溪、梯田、农舍、学校、牌楼以及机关、招待所、毛泽东故居,生动地呈现出“日月换新天”为主题。比较而言,或许有了数次的实践经验,傅抱石的创作韶山图景显然已经成熟。无疑,《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是傅抱石韶山诗意系列中一件的佳作,从浅浅的溪水、绿色的耕田到远景的韶峰都由实景写生而来。画家将这平凡的景色纳入自己的视线,运用自己的笔墨技巧,赋与了作品以感情的色彩。如用浓墨写出枝叶纷披的近景,以淡青和草绿渲染的农田,乃至淡墨挥写的青山如黛的近景,郁郁苍苍,层层叠叠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抒情气韵。特别是荷锄行走阡陌的农夫,似画龙点睛,充分营造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境。尤其就视觉心理而言,图中那些体会入微的茂密景象充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大大加强了视觉经验的亲切感,拉近了绘画与生活的距离,也实现了特定题材的政治内涵。
在完成一系列毛泽东诗意画后的9月13日,傅抱石致信北京荣宝斋经营负责人
田宜生:
别后一个多月了,我一直忙乱异常,加上天气格外热(今日是37℃,室内),真不好受。兹另函寄上拙作六幅,乞查收。其中《韶山》一幅,系许麟庐同志要我划一幅主席诗意,预备东城橱窗展览之用,烦转交,用后请归还我。(因为实在无时间再画,这是把参加15周年四幅内抽出的。)。其余五幅,有两幅是参加“瑞士”展出多下来,日前寄到的。《芙蓉国里尽朝晖》一幅是应天津艺博而作(天津艺博有信给我,要我寄给您们)。(如下图)1964年初,《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由文物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民众兴起了学习毛泽东诗词的狂潮,中国美术家协会号召、布置全国画家为诗词作画的展览倡议。伴随着毛泽东诗意画的不断展览和出版,毛泽东诗词得以更进一步的传播,而毛泽东诗意画以形象化的直接方式逐渐被引入到大众审美的领域。上述材料一则反映出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画在当时颇受社会欢迎的程度,二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傅抱石的创作行为的传播学意义。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傅抱石所作的毛泽东诗意画通常不会赠送他人,并结合南京博物院所藏傅抱石作品,可以大胆地推测,其致田宜生信中所言的《韶山》极有可能就是这件《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诗意图》,因为其尺幅、用印等情况都与展览所用毛泽东诗意画的格局完全一致。至于为何流传于社会,也许就是最后未能归还所致,这在当时应该是一件较为普通的事情。
关于这件《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的着录与流传的过程,也值得一说。叶宗镐先生在编撰《傅抱石年谱》时,将其收录于该书2004年9月出版时的第300页,或许因为仅看到了作品照片,没有说明作品的尺寸,也未能识别作品上朱文长方印“甲辰所作”、朱文方印“不及万一”两方印章,而仅注明为香港私人藏品。
2004年12月17日,“傅抱石百年大展”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举行,《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也在参展之列。叶宗镐先生应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之邀编着研究性图录《傅抱石的世界》,《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刊载于第437页,并附有简洁的说明文字。当时,这件作品仍在香港的私人藏家之手。笔者在从事傅抱石绘画研究时,专门著述《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之研究》,也曾提及该作品,譬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版《傅抱石艺术研究》第13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间11月版《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第77页。
可见,这件《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值得信赖。这里,笔者重点推荐这件重要作品,介绍其创作缘起、风格渊源以及流传经过等,就是希望引起广大藏友的关注。作为傅抱石的一件精品佳作,《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的确十分珍贵,不容错过!
文/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万新华 副研究员


傅抱石(1904-1965)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其成名作为江山如此多娇,今已被收录于初一美术课本。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历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傅抱石既是开宗立派的国画大师,也是近代中国美术史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基本价值观,并且把它作为中国画的民族性加以发展;另一方面,傅抱石能够吸纳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特别是新日本画风的图式和创新思路对其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傅抱石在传统山水技巧基础上,师心独运,创造出“抱石皴”。
师心独运 其命唯新
傅抱石艺术按时间前后可分为数个时期,其中以重庆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尤为特出。前者是傅抱石奠定自己在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地位的时期,以雨景山水和古代文学人物、神话历史人物题材最为知名,而内蓄深刻的忧国忧民情怀;后者则是傅抱石隐然而为当时美术界领袖的阶段,傅氏以新金陵画派领袖身份,不仅笔耕不辍,详细论证中国画的历史和发展,更倡导并践行了闻名中外的“二万三千里写生”,体察真山真水,推出了一系列以革命圣地为题材的山水巨制,画意深邃,章法新颖,达到蓊郁淋漓、气势磅礴的审美效果,使新金陵画派一举执当时美术界牛耳。
傅抱石的山水画早年以施法古人为主,20世纪40年代在金刚坡形成气势磅礴的独特画风,50年代其画风因各种运动的影响而变得厚重和拘谨。1960年9月,为了走出当时沉闷的国画困境,傅抱石率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进行旅行写生。这是一段二万三千里的旅程,傅抱石在写生过程中将历代山水皴法与地质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断尝试新的笔法,画风更加自由奔放,笔墨更加潇洒雄健。
在中国艺术本体角度而言,傅抱石的绘画思想取向无疑是传统的、民族的、中国,这其中包含大量文人画因素和内容。傅抱石把“文人画”延展到“文、人、画”三原则时,中国画的内涵豁然丰富、开朗起来。精神层面的内容得到提炼,扬弃,它们从古代文人的意取、情感转化为贴近时代气息,富有社会责任、符合民族审美意识的新艺术。而这些创新但凡涉及中国画本质、特性以及发展规律时,他所坚守的依旧是充满文人画所要求的超然的心胸和诗意。可以说,傅抱石是具有现实的人生态度和浪漫的艺术气质的艺术家,这种儒道相持的双重性,也造就了他在绘画艺术上来自社会和艺术的双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