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65 王翚 1696年作 江山卧游图 手卷

江山卧游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765 作品名称 王翚 1696年作 江山卧游图 手卷
作者 王翚 尺寸 画34×755cm;跋38×95cm 创作年代 1696年作
估价 咨询价 成交价 RMB 48,30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手卷
著录
1.崇彝著《选学斋书画寓目记续编》(《历代书画录续编》第十二册),第497-500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2.徐邦达著《改订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第183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3.恽毓鼎著《恽毓鼎澄斋奏稿》,第15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4.刘乔著《一竹之逸》,第94页,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题签:王耕烟江山卧游图。钤印:碧梧翠竹山房
题识:江山卧游。昔宗少文每图山水,揭于四壁,偃仰其间,谓之卧游。丙子夏五,旅窗岑寂,无以寄怀,用董巨法写此为卧游具,恭呈颛翁老先生清鉴,愧不能揣摹古人遗旨也。海虞王翚。钤印:王翚印、石谷、上下千年
题跋:此耕烟江山卧游图卷。民国初,元为锡山杨荫北丈所藏。予年二十六岁入故都,以藏园师之介,得晋谒杨丈于宣武门外所居之方壶斋,颇为杨丈青睐,许小子为可教,能别前贤画笔纸素。出所藏名迹甚伙。其间最所欣叹者,有陈章侯人物山水花卉册子十二页,有恽寿平对题六页,为章侯画中所未见之精品;其壹则为此卷,叹为耕烟毕生呕心之作。又承杨丈诲示,卷末王掞颛盦印章,掞为烟客之子,固知当时已重如球琳矣。又历经景剑泉、沈韵初叠赏。二公皆嘉、道精鉴名家。其见重艺林,益可知矣。日寇犯辽东前,予再入故都,此卷乃为吾宗毅庵所得,展读再三,深自庆幸眼福。近顷还居台北,又得重觏,予与耕烟岂非我佛所说:多生有缘耶。七十年辛酉(1981)夏四月二十二日,摩耶精舍题记。八十三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鉴藏印:王掞之印、颛盦、西田、黔南景氏珍藏、剑泉真赏、潘顺之过眼金石书画、秀水金氏兰坡过目、金传声、张度之印、韵初心赏、天香阁韵斋珍赏、揖甫心赏、杨寿枢、荫北鉴藏、壶公心赏、壶中墨缘、张学良、毅盦、霖之子、临溟张氏珍藏
说明
1.本卷为王掞、景其浚、潘顺之、金传声、张度、沈维裕、沈树镛、杨寿枢、张学良递藏。
2.本卷上款人“颛翁”即王掞。“王掞之印”、“颛盦”、“西田”为王掞印鉴。王掞(1644-1728)字藻儒,一作藻如,号颛庵、西田主人,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首辅王锡爵曾孙,王时敏八子。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3.“黔南景氏珍藏”、“剑泉真赏”为景其浚鉴藏印。景其浚(道光-同治间),字剑泉,贵州兴义人。咸丰二年进士。官编修、内阁学士、陜甘学政、河南学政等。工书法,好收藏,精鉴赏,曾藏元、明、清名人书画,今绝大部分入藏上海博物馆。
4.“潘顺之过眼金石书画”为潘遵祁鉴藏印。潘遵祁(1808-1892),字觉夫,一字顺之,号西圃、简缘退士、抱冲居士等,室名香雪草堂、四梅阁、勿自欺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潘奕隽孙,潘世璜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二十七年(1847)翰林,旋乞归,隐邓尉,筑香雪草堂。得扬补之四梅花卷,因以名阁,享山居之乐逾四十年,工画花卉。
5.“秀水金氏兰坡过眼”、“金传声”为金传声印鉴。金传声(1813-1866),字兰坡。秀水人。清金石学家。金颂清从祖父。笃学嗜古,好收藏,擅鉴赏。足迹半天下,手拓金石文字,不下千纸。曾藏有《赵左溪山无尽图卷》、《吴历山水册》。
6.“张度之印”为张度印鉴。张度(1830-1904),字吉人,号叔宪,又号辟非,晚号辟非老人、抱蜀老人、松隐先生,自署无意识界老衲,浙江长兴人。 官兵部主事、湖南候补知府、刑部郎中等职。家富收藏,与潘祖荫、陈介祺研究金石之学。自幼勤学不倦,少年即精于鉴别古今书画,又喜治小学,工书画,善篆、隶,尤工八分书,笔势纵横。
7.“韵初心赏”为沈树镛鉴藏印。沈树镛(1832-1873),字韵初,号郑斋,川沙城厢(今浦东新区川沙镇)人。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是上海川沙名门望族,精鉴赏,富收藏,对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尤为倾倒,室名“宝董阁”,著有《书画心赏日录》等书。其家藏多传给外孙吴湖帆。
8.“揖甫心赏”为沈维裕鉴藏印。沈维裕,字益甫,号揖甫,又号皕琴,上海人。与胡公寿、高邕等为至交。是海派早期的书画名家。著《皕琴楼诗集》。
9、“杨寿枢”、“荫北鉴藏”、“壶公心赏”、“壶中墨缘”为杨寿枢印鉴。杨寿枢(1863-1944),字荫伯、伯年,一字荫北,江苏省金匮县人。晚清大臣,官至光禄寺少卿。1911年,以军机钦班三品章京授庆亲王内阁制诰局局长,辛亥革命后,任参政院参政。喜好艺事,与黄宾虹等人多有往来。
10.“张学良”、“毅盦”、“霖之子”、“临溟张氏珍藏”为张学良印鉴。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身为民初奉系之首张作霖的长子,人称“少帅”。在1920年代后期,20多岁的张学良已致力于收藏书画,且成果相当可观。据著名鉴藏家张伯驹《春游琐谈》说,曾有壹册张氏书画的油印本目录,记载这批藏品有241种,633件之多。其中的煊赫名迹有王献之《舍内帖》、小李将军《海市图》、董源《山水卷》、郭熙《寒林图》、宋徽宗《敕书》、米元章《云山图》以及元明清诸大家作品。对于这样壹位扭转了中国历史的人物,其功与过可待历史的沈淀。然而,他在热爱历史文物、致力中国书画的鉴赏和收藏这个方面,却早已赢得普遍的赞誉。
11.“碧梧翠竹山房”为吴公虎印鉴。吴公虎(1904-1977),又名世彰、云飞,祖籍儋州,后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曾任北平政府参事、中央党部秘书、财政部苏北财政处处长、国民革命军37师政治部主任、中正日报社长、中国国民党港澳总支部常务委员、中央经济委员、广东文化运动会委员等职。其幼年就醉心于艺术,早年曾从名师高奇峰、高剑父、陈树人等,相传他初学画虎时,曾一度与我国虎画名家张善子交游。
高情厚谊传千载 卧游江山有鸿猷
王翚为王掞绘《江山卧游图》长卷,设色纸本,高34.5公分,长755公分,是其所作手卷于尺幅中鲜见之长者。图取宗炳“卧游”之意,即“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之旨,卷前画城郭稚堞,缘山关门之内山阳景色,其绘水村山房,临溪庭院,高士趺坐,侍童侧立,庭前屋后有苍松翠柏,梧桐芭蕉;院后有山径蜿蜒而行,不知所止。其浅水平流之上,长桥曲折,有策蹇行旅主仆二人,缓缓对语而行;瀑布直下,奔流之上,短木窄桥,隐士扶筇而过,似有访山前寺院之愿。缘径而行,见樵子归来,高士论道,有茅屋之内,学子诵读,孜孜以求。城关之外,临水帆樯泊岸,有若闹市;郭外清溪柳堤,稻畦荷香,牧童晚归,渔歌互答,宛然一脉江南风景。又绘山间庄院,梵宇琳宫,有高士蓄鹤品茗;庄外飞瀑激流,涤荡人心。山麓直跻山半,有红墙院落,钟声呗唱,与松涛之籁相合;山间多饱学之士,亭中览读,山径问答,溪边惆怅,沃看山水,似有凌云未满之志。复又绘江波渺渺,凫雁悠悠,有老者相送少者,依依难舍,溢于言表;过溪桥,山路崎岖,跌宕起伏,见群山绵邈,林木森茂,有溪山无尽之境。
藏于南京博物馆的粉本十二卷《南巡图》之第七卷有宋骏业后人宋湘之跋,记有“于康熙庚午(1690)岁,奉令恭绘《南巡盛典》,遂延王石谷诸名手,齐集京邸,斟酌布置。至乙亥(1695)岁告成,由京师至浙江,凡十有二卷。”是卷《江山卧游》绘于康熙丙子(1696),为其完成《康熙南巡图》之后一年,时王石谷65岁,当属其鼎盛时期之鸿篇巨制。于是卷“合南北于一手”的画作中,王石谷较多的采用了北派山水中方硬严整、雄浑壮阔、厚重挺直的创作风格,但又十分注重南派山水中清雅秀逸、温润流畅的文人性特征,所以其更讲究用笔之粗细轻重、干湿浓淡变化,在明暗对比中把握山石块、面的主次,前后层次的变化。以长短互用的披麻皴、牛毛皴、小斧劈皴,粗、细、轻、重皴擦,笔精墨妙。山石的突出部与边缘处笔简墨淡,而结合部分又浓墨皴擦,且以浓墨点苔,真切地表现出山峦的层次感和质感。是卷“龙脉”山势清晰,整体的横向排布与个体的纵向委迤互为衬托,繁而不乱,拥而不塞,于高远、深远山水中隐约可见平远之美。而山间的留白与溪流江水的设置,使得整体画面“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设色以淡赭为主,色调温和深沈,而令人惊奇之处在于不仅晕染林木施以花青色之外,江水的晕染更可见“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湖光之美。是卷王石谷用笔轻松雅致,简洁疏放,潇洒利落,勾勒随意大方,皴擦层层推进,尤其山间林木的画法,更是收放自如,不拘一格,双勾夹叶,点厾杂树,细写松针,神清气爽,满目森然,又与整体山脉浑融一体,尽得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同年所作,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其《修竹幽亭图》轴、《仿范宽群山雄势图》轴,上海博物馆所藏《竹园清远图》轴等与本卷山石、林木、建筑、水口等比较,皆可见证其一致性。此图虽绘山水,却少见空明之境,而多颂盛世太平之景,入世之思,“卧游”纵览山川壮丽,河岳多娇之时,仍满目进取之士,虽绘渔樵耕读者众,然读者、渔者甚多,或有孟浩然之《临洞庭上张丞相》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否?更值得关注的是,王石谷作本卷,所绘人物极多,共计65人,其于生平所作山水,尤其手卷之中,甚为罕见,“澄怀”以观“世道”,更可见人文之关照。
“颛翁老先生”即时任康熙朝户部右侍郎的王时敏第八子王掞。王翚与王掞可称世谊,王石谷是王时敏亲传弟子,与王掞可为兄弟。顺治十年(1653),王鉴北上赴任,引荐石谷转拜王时敏门下。王时敏极为喜爱弟子王石谷,时敏家藏宏富,王翚居王时敏之拙修堂,尽情观览前人名迹,揣摩古人“骨法树石,皴擦勾染”等绘画要理。“石谷家本寒酸”,出于对人才的爱惜,烟客时资助之约十年。王时敏还将董其昌为他所临摹辋川、洪谷、北苑、米芾、营丘等树石画卷,悉数赠与王翚。并时常鼓励赞扬,其感叹王翚的画艺“迥出天机,超然尘表,绝非寻常畦径可及”,并称:“不图疲暮之年得遇石谷,且亲见其盘礡,如古人忽复现前,讵非大幸?然犹恨相遇之晚,不能不致叹于壮盛之缘悭也。”王翚绘画每有心得,必携作请教于恩师王时敏,王时敏多有赞誉,并题跋于画面,如《跋王翚为周亮工画夏山烟雨卷》“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见之,为我石谷一人而已”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六月初九日,石谷偕恽寿平自虞山抵娄东探望病重的王时敏,而时敏已病剧。十一日始与王翚、寿平于床前相见,十七日,王时敏卒,终年89岁。“石谷奠奉常毕,引头触棺恸,呼抢知己如不欲生,童客皆泣巾不能仰视,成渭古道至性非近今所易得。烟翁七终举哀,遂留待执绋”。在中国画史上留下了罕见的师生互敬延誉的艺苑佳话。
王时敏虽于康熙十九年去逝,但王翚与其子王挺、王掞、王撰、王抃、王摅等仍多有联络。同石谷感情最深的,即为王掞(1644-1728),当年王翚拜入拙修堂随王时敏学画之时,王掞年方八岁,自康熙五年(1666)王翚贺王掞秋试中举而作《山窗读书图》轴,数十年来情如兄弟。王掞善画,与王翚两人经常切磋画艺,交情甚笃。在王时敏的子孙中,王掞的仕途最为畅达,其为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旋迁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三十年(1691)特别擢升内阁学士,三十三年(1694),迁户部侍郎,直经筵。王掞极力为王翚仕途铺平道路,希望他能留在京城供职朝廷,王翚为答谢王掞的厚爱,在京期间绘制多幅作品相赠,如本卷《江山卧游》以及后一年(1697)王翚赠送王掞之《仿宋元山水长卷》等。据赵平先生《王翚年谱》考证,本年(1696)始至离开北京,王翚一直居住于王掞家中。王翚年长王掞13岁,然其于王掞面前,他始终谦卑恭敬,以示对恩师提携的感激。作是卷,时年六十四岁的王翚称时年五十二岁的王掞为“颛翁老先生”,既表明其一贯谦卑谨慎之性格,亦是对两家以至于二人友谊之尊重。当然,对于达官贵人,王翚亦作此称谓,或为地位使然,亦不为过也。因此,是图虽以“卧游”为题,却多做入世之思,其一或为以图冀意,祈盼王掞“卧游”山河,于仕途中更进一步。其二或为由于《南巡图》的完成,其心态略有所变化,此时其年龄虽然已越六秩,希望自己有更大发展,此亦无可厚非。因此时之王翚尽管名满京城,但其以绘画为生,而时之王掞是王翚在朝廷里关系最直接之人,所以王翚为王掞绘制此特殊意义之图画,合情合理。据美国学者武佩圣的研究,王翚后见廷权贵倾轧,想其与诸多权贵尤其是满族权贵多有交往,若不及时抽身,恐会引来杀身之祸。康熙三十九年( 1698 ),就在王掞由户部右侍郎改任户部左侍郎前后,王翚就离开京城返回虞山老家了。
是卷著录于崇彝著《选学斋书画寓目记续编》,言其时“卷前有‘黔南景氏收藏印’记,末有‘王掞’‘颛庵’二印,卷外袱为缂丝制,有景剑泉题签云。石谷卧游、北山二图卷当时谓之耕烟双璧,他卷无出二卷右者,光绪初年归于张叔宪(度)家,此卷嗣归杨氏壶斋;北山则归廷邵民(雍)方伯矣,余于卅年前曾见于方伯斋中,犹忆其纸白若玉,设色研雅,布局与此卷异曲同工。八十五岁所作北山者,所赠人之别号也,画后双题长几二丈,高则相若,今归贵筑陈少石,方伯。两卷分之几四十年,何日复为延津之合也?跂予望之”,又见朱痕累累,可见流传有序,递藏清晰。以时间先后为序,本卷《江山卧游》约为王掞、景其浚、潘顺之、金传声、张度、沈维裕、沈树镛、杨寿枢、张学良先后递藏。卷后张大千耄耋之年题跋,记述其三见此卷经过,其评中肯,又感叹缘份使然,令人感佩。“此卷,叹为耕烟毕生呕心之作。又承杨丈诲示,卷末王掞颛盦印章。奉掞为烟客之子,固知当时己重如球琳矣。又历经景剑泉,沈韵初迭赏。二公皆嘉、道精鉴名家。其见重艺林,益可知矣。日寇犯辽东前,予再入故都,此卷乃为吾宗毅庵(张学良)所得。展读再三,深自庆幸眼福。近顷还居台北,又得重觏,予与耕烟,岂非我佛所说:多生有缘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