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825 赵无极 1990年作 13.1.90

13.1.90
拍品信息
LOT号 0825 作品名称 赵无极 1990年作 13.1.90
作者 赵无极 尺寸 88.7×115.5cm 创作年代 1990年作
估价 5,000,000-7,000,000 成交价 RMB 6,670,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签名:无极 ZAO
展览
1990年 赵无极 Jan Krugier-Francois Ditisheim Art Contemporain / 日内瓦
来源
原藏家于1990年购于日内瓦Jan Krugier-Francois Ditesheim Art Contemporain
赵无极是一位置身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华人画家,他运用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以一个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表达出丰厚的中国美学思想,融会贯通了中西方文化。他所创立的这种标志性的抒情抽象画风对于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承接了西方印象派和现代主义的色彩与造型法,又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性,比如水墨画的流动性,书法的飞扬动势,甚至甲骨文、钟鼎文的符号性。在不断的实验思索中,赵无极逐步抛弃了具体的形象,不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通过色块与线条的重新聚合,构建出具有宏阔宇宙意识的精神的空间。赵无极的这种“新空间”在视觉和心理上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观者眼中,它们可以是山石、树木、水岸,也是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观者对于画面的自由联想消解了物象本身的局限,打通了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界限,使画面出现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
赵无极的抽象绘画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其艺术形式的来源相当广泛。赵无极早年在杭州艺专接受教育,林风眠是其老师,后来赴法国留学,研究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的古典绘画。五十年代初,他受到印象派画家塞尚和抽象派画家克利的影响,画风开始由具象转向抽象。五十年代晚期,其绘画进一步摆脱客观性,将内在感情和外部世界的体验相结合,运用大量的符号和对比色表现出一种难以描述的印象与韵致,此后他的画作也不再命题,而是直接以创作时间命名。六十年代是赵无极艺术的成熟期,此时他喜欢运用复杂的色彩光线和多变的空间结构去描绘幻象,抒发感受,使中西艺术的融合向深层次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赵无极的绘画技艺已入炉火纯青之境,颇有中国传统绘画中“人书俱老”之神韵。这一时期,他的画作空间架构更为简化,光色运用也更为明亮艳丽,画家以大音希声、大巧若拙之“无法之法”表现出大自然与洪荒宇宙的律动,在单纯而强烈的画面中折射出天人合一、虚静平和的哲学精神。此幅《13.1.90》曾参加赵无极于同年在瑞士日边瓦弗朗索瓦-迪特海姆当代艺术中心(Francois Ditesheim Art Contemporain)的重要展览,属于艺术家晚期极为难得的代表佳作。
细察全幅,艺术家以大片色彩堆迭而出整体的画面结构与布局,下方色彩厚重,上方色彩较为稀薄,因而形成一种上空下满,虚实相生的近似于中国小景山水画的格局。左下方的黄色油彩从浓稠至稀薄逐渐过渡,在中央衍生出明亮的光源,右侧的深紫色经过稀释后亮度降低,与鲜艳的黄色拉开空间距离,紫色与黄色的交接处有一些杂乱而干涩的黑色笔触,在色块交迭之中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画中尽管没有清晰的物象,但是也予人一种山石耸峙,抑或氤氲笼罩的梦幻奇境之感。画面上方的平面空间使人联想起空阔的水面或浩渺的天际,整体色彩由重变轻,由厚变薄,表现出深远的距离感。同时,此幅之画法亦非常接近于中国泼墨泼彩山水画,在张大千的泼彩作品中,可以看到同样鲜艳的色彩和流动的韵律,而山水亦在无形之中传达出深邃的意境。结合赵无极的创作经历来看,他在七十年代时重拾水墨创作,因此在其之后的油画创作中逐步引入了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表现与视觉特征,如氤氲飘渺的流动性,细腻而丰富的层次交迭渗透,以及多样交错的笔触,他将这些特性与抽象画法相结合,在绘画的形式语言上进行了再次革新。从此幅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这一尝试堪称已臻化境:画家将油彩稀释,半透明的色彩层次丰富,相互交迭,产生一种实体的错觉,大片明亮的黄色油彩深浅不一,自由流动,布满画布,且有向外扩张之势,画面既有对于空间的想象,又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似真似幻,无拘无束。从此画可见,赵无极的抽象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将现实中的物象进行拆解与分割,然后又重新演绎,在平面化的构图中引入丰富的色调和复杂的光影变化,用抽象表现主义之法呈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超逸精神,流露出温和清雅的东方趣味与美学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