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112 闫冰 2013年作 分土豆6

分土豆6
拍品信息
LOT号 1112 作品名称 闫冰 2013年作 分土豆6
作者 闫冰 尺寸 40×40cm 创作年代 2013年作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460,000
材质 布面油彩 形制
出版
《闫冰 Yan Bing》,P40,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闫冰作品》,P16,香格纳画廊,2018年版
签名:分土豆 6 闫冰 2013(背面)
展览
2013年,长物志No.5:闫冰个展,蜂巢艺术中心,北京
2022年,ART021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

闫冰1980年生于甘肃天水,其因独特深沉的返朴情愫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80后艺术家之一。他擅以写实的手法、细腻的笔触和光影变化,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农具”、“土豆”、“畜力”、“蘑菇”等都是他创作的母题。闫冰的绘画语言看似克制内敛,却饱含深邃的力量,让观者产生平淡却强烈的敬畏感。他将人们很少关注的物质世界的边角,封存为具有重量感的视觉之物,表现出一种既朴素又亲切的幽默,隐喻着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在艺术家对日常事物放大化及符号化的过程中,物件被注入神圣性与精神性,此时画中事物已不只是其本身,观者凝视的,更是事物表象之下的精神指涉。
“过去同现在是联系在一起的,像一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一下这头,那一头就会颤动。”闫冰的童年在甘肃天水乡村的一片山湾中度过,一片山坳是他儿时的全部。虽然闫冰并不是一个所谓的乡土主义者,不渴望精神的返乡,但少年时代的印记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生活的体会在艺术家反刍的过程中不断被激活、重塑,深植于心的乡土记忆始终是闫冰创作的底色。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乡土的记忆变得不再清晰,但对故土的感受依旧深刻,而这种感受也模糊了自身与他者的界限,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冲动。在寓于乡土生活的物件的感召下,深邃的情感找到归宿,艺术家便跟随着心的指引,虔诚地将它们肖像化。
闫冰的创作体验是从类似于农事劳作一般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选择以承续此种生命体验来挽留现代社会人性与风物之间日益逼仄的诗性空间。闫冰创作于2011年的《白骡子》(Lot1113) 来自于“农事系列”绘画作品。画中的白骡子被口衔紧紧束缚,在缰绳的牵引下头倾向一侧,它眼眸低垂,温顺的接受着一切。骡子作为西北乡村重要的畜力,既不奇特也无神秘性可言,它理应在乡土中,而画家却将其至于纯粹而晦涩的背景前,掌握白骡子命运的缰绳正被谁牵引,答案也被画家隐秘在画布之外。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闫冰内心有一种略带苦涩的心灵基底,或许这匹白骡子正暗喻了画家本人的心境和人生状态,不再向往故土的生活,但也从未真正走出过那片乡土。
在山坳里长大的人,习惯了广袤土地带来的隽永气息和想象,天性中带着一份“执拗”与“极简”,这份“执拗”与“极简”贯穿了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土豆”是闫冰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系列,从2012年开始,这一系列持续了8年之久。土豆是闫冰熟悉的农作物里最普通动人又最不鲜艳的一个,物如其名,土豆总和贫穷联系在一起,贫穷将世界简化了,闫冰将切开的土豆赋予肃穆和仪式感。创作于2013年底的《分土豆 6》(Lot1112) 便来自他的“土豆系列”绘画,闫冰以略带俯视的视角,用冷调灰棕色描绘了一颗摆放在台面上,被齐整切开的土豆。土豆被置于画面中央,在光影作用下,土豆的每一个沟壑、斑点,每一处泥土的痕迹都被悉心关照,微妙细节被尽数捕捉、体现。阴晴不定的背景,使土豆显得肃穆、神圣,不知来源的光引领观者捕捉画中影影绰绰的氛围。画面中切开的土豆被寄予了一种农村特有仪式的象征。依据闫冰老家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村里都会集资买羊在村庙里宰杀祭祀,最终屠夫会按照户数,将羊切成等大的方块。每到这一天,闫冰都会郑重地去庙里捧回这一小方羊肉。分土豆即是分肉的隐喻,祭祀是神圣不可轻视的,因此,在摆放在桌面上的土豆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使其神圣化的逻辑,画家有理由将它虔诚对待。闫冰并非唯一画土豆的艺术家,夏尔丹、梵高等都曾画过土豆,但却从未有人像闫冰一样如此凝视过土豆,并赋予其如此庄严的精神性。追其缘由,不仅在于土豆与乡土情愫的紧密联系,更在于闫冰在凝视土豆时也看到了自己。他画中的土豆,透出坚实质朴的气质和温暖感,画面里藏着他的故事,或者说,他画的就是自己生命的状态。
一个人的故土和少年生活到底对其人生有何种影响,很难评说,但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这种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无法估量的。闫冰作品的背后不是对乡土风俗的猎奇赏玩,而是在乡土生活世界之中的凝神注目与沉思默想,这是对风物的礼赞,也是一种在世的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