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11 王铎 1647年作 草书临张旭《晚复帖》 立轴

草书临张旭《晚复帖》
拍品信息
LOT号 0711 作品名称 王铎 1647年作 草书临张旭《晚复帖》 立轴
作者 王铎 尺寸 162×50cm 创作年代 1647年作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
材质 水墨绫本 形制 立轴

题签:清王文安公临张旭草书真迹,古欢室藏。钤印:古欢室
题识:足下晚不知疾痛如何,深极忧难比也。上下安之,必得发耶。得足下十五日问,为慰。仆前患差。张旭书。丁亥二月廿五日王铎。
钤印:王铎之印、烟潭渔叟
鉴藏印:铁梅真赏、宋季子所得书画神品、吉林宋季子铁梅所收金石图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说明:宋小濂旧藏。宋小濂(1860-1926),字友梅、铁梅。吉林双阳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工诗善书,被喻为“吉林三杰”之一。

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行草书,特别是在草书上。其书熔碑帖于一炉,气度雄浑,险峻沉着,章法宕逸。王铎尤善于在寻丈大屏与手卷上挥洒,一气呵成。王铎还善于追求涨墨淋漓的效果,书写时,往往饱蘸浓墨,再加上溢水书写,使线条纵横之间,水墨外涨,淡化而成墨晕,增加了墨色的层次和趣味。在飞腾跳掷的笔势中,饱含着复杂的情感,有苟且“贰臣”的愤慨,也有悲观失望的呐喊,随着心灵的宣泄和心绪起伏的节奏尽情的挥洒,如飞沙走石,风驰雨骤,充满着火一般的热情和蓬勃的生命魅力,使当时和后世的人均为之倾倒。
此作书写的内容是张旭的《晚复帖》,见于《淳化阁帖》。王铎与《阁帖》可谓是朝夕相处,爱不释手,他一生都在勤奋的临帖学习,曾云:“《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并且在晚年,他“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其临习《阁帖》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字放大,拓而展之。张旭的《晚复帖》是小字作品,如将此作与原帖逐字对照,会发现王铎的临作基本保存了原帖中的精微笔法,但又不是“规规摹拟”,他在结字、章法、墨法处加以丰富变化,为“小字放大”之杰作。
第二个特点是连绵草。王铎临习《阁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好以连绵草的形式呈现。此作行笔能纵能敛,结体欹正莫测,点画错综复杂,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呼应有序,纵横挥洒、一气书来,极为精熟,大有“气吞山河如虎”之势,将魏晋书家以来的“一笔书”形式法则发挥到了极至。
此作款为“丁亥二月”,“丁亥”当为1647年,王铎56岁。王铎一生书法的转折点正是在五十岁左右。黄道周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王铎也在《再跋自书琼蕊庐帖》中大声反问自己:“此予四十六岁笔,五十以后,更加淬厉,仍安于斯乎?”一个“自”字,道出了王铎成功的机枢。
“五十自化”产生了一系列佳作。顺治四年(1647),此时距王铎随多铎到北京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以南朝名士,列身新朝,他在北京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条幅作品。在摆脱了颠沛流离、惶恐不安的战火烽烟境遇后,这种恬然的心境难以抑制。纵观通篇,用笔潇洒灵动,气势豪放,线条流畅遒劲,行笔中侧并用,方圆兼施,提按转折听任于心,聚散敛纵,错落穿插,一气呵成。其抑扬顿挫的节奏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享受。同一年与此作相似的书风可以参考《行草书临帖轴》《草书临张芝帖轴》《草书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草书临王献之忽动、委曲帖轴》等作(见参考资料图示)。
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直到黄山谷,草书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发展的,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的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冷静的用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在如此狂放变幻的草书中锤炼出如此冷静、有条不紊的效果,实在是出人意外,同时又使人对他的能力敬佩不已。
“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跂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之”(见王铎《跋琼蕊庐帖》)好一个“恨古人不见我”,这是一语双关,这是对古人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肯定,是一种“托古改制”似的创新。王铎的书法艺术将二王一脉的优秀传统与其革新精神的创造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成为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一代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