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003 周怀民 1973年作 花果满山村 镜心

花果满山村
拍品信息
LOT号 3003 作品名称 周怀民 1973年作 花果满山村 镜心
作者 周怀民 尺寸 80×145cm 创作年代 1973年作
估价 40,000-60,000 成交价 RMB 241,5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北京画院学术丛书•云烟纵览•周怀民绘画艺术》第99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
【题识】一九七三年沙石峪回来写。怀民。
【印文】周怀民
【说明】Lot3002-Lot3008周怀民家藏作品,附周怀民家属与作品合影。

绘山河巨变 ——《花果满山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曾谈道:「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时代的发展不仅让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变,同时也影响了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新中国成为首要任务,穿山凿洞、造田改地、开路架桥等等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艺术家们打破了国画界传统的模仿之风,开始反映新时代生活的 需求和人民的需要。传统艺术家们不断走进生活、 深入人民,写生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场景,这些场景中,表现新农村建设便是艺术家积极响应新时代号召的题材之一。
响应时代号召 成就《花果满山村》
周怀民创作于 1973 年的 《花果满山村》 作为他众多作品中的代表,是其写生「活愚公」村沙石峪归来后所创作的作品, 生动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新变化,所表现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与同时代其他同类题材创作一样,是传统艺术家走向生活的体现。
沙石峪,是河北遵化市东南 20 公里处曾经贫瘠的小村。在党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精神,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了被总理赞誉的「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如今在当地流传着:「‘沙石峪’三个字,拆开从前往后念,是‘水少石头多, 山上少谷子’,从后往前念,是‘谷子堆成山,石少变水田’。」这也反映了沙石峪从贫瘠之地到沃野千里的转变。元帅《沙石峪》 一诗中亦感叹:「遵化有个沙石峪,漫山遍野大石头。外村有女不愿嫁, 本峪男儿往外游。十户百户均极穷,野枣充飢糠不留。数九寒天落大雪,无衣无褐等罪囚。自从来了共产党,号召革命得自由。政治翻身不满足,经济生产再细筹。何处来资金?不靠上级接济与邻村, 就靠自己千百穷人身。每人均有两只手,还有一颗火红心。自己劳动自己吃,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 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怀民以沙石峪为蓝本, 创作了这件 《花果满山村》。今天回看这件作品依旧让我们感动,周怀民以写生所见,描绘的《花果满山村》 不仅为一代人留存了时代的记忆,更重要的是, 展现了如何用传统国画形式表达新农村的建设题材。
精深传统 大胆创作
周怀民是江苏无锡人,1926 年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师从吴镜汀。曾任北平中国画研究会讲师, 京华美专教授、教务长,北平国立艺专教授。古文字学家、鉴藏家容庚曾如是评价周怀民:「能运用 山水画之皴染笔法,写出我国雄伟壮丽之河山及社会主义建设之真面貌。至于构图之新颖,色彩之绚烂,笔触之刚劲,皆能反映作者对传统艺术研究之精深及敢于大胆创造描写崭新事物。」
诚然,艺术家在特定的时代下,个人旨趣和审美追求在其中所占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时传统山水画被改造的语境下,周怀民借传统山水意境本身的探索,表现出乡村巨变的全新天地境界,营造出一种轻松明快且生机勃勃的艺术意境,富于诗情画意,又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艺术家的风格。在 《花果满山村》 中,结满苹果的果树占据了画面的大面积位置;沿着树林中改造的道路望去,人们正进行劳作,忙碌地将果子搬运到卡车上;顺着车辆往前,通达严整的公路横跨绿色农田之间,成为视觉的中心;一路的电线杆连接着远处齐整的房屋,呈现了「乡村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山区乡村面貌;远处平缓的岩石山形之上的层层梯田,展现出无限生机。在具体的形象塑造上,周怀民着重处理笔墨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他利用笔墨本身的特性,使笔墨服务于形象,写就了自然生活中可见的景象,而非过往陈陈相因的山水形象。他运用坚实的中锋来写出人物、车辆、道路、电线杆、房屋等画面形象, 土地、果树林、农田、果子分别敷以赭石、花青、 石绿、胭脂。可以说,周怀民以中国画的传统方式 拓展了写生中写实的表现方法。
深入生活 讴歌时代新面貌
这种带有明确具象特点的画面表达是来源于周怀民常年深入生活的体验。在此前,周怀民偏重宋代绘画的临摹,尤喜南宋马远、夏圭。黄宾虹曾在 他册页中题道:「宋画尚工特精丘壑,元画尚文兼 美笔墨,唐六如法李晞古,恽南田仿倪云林,皆取古人之长,怀民先生天资聪颖,学力研深。」可见他 早年入古之深。
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也从传统文人画的个人抒发转向真实地再现建设活动场景。周怀民和许多山水画家一样外出写生,尝试转变题材描写新中国建设面貌,并在新的环境中主动转变自己既成的画 风。20 世纪 50 年代,周怀民怀着对新生活的热爱, 以笔墨讴歌时代新面貌,容庚在《颂斋书画小记》 中描述他:「1956 年,参加全国文联组织之作家艺术西北参观团,经西安、铜川、黄土高原、延安、 兰州、酒泉、嘉峪关、玉门油矿、戈壁滩、祁连山沙漠,最后至敦煌参观唐人壁画而归。」此后,周怀民又不断到各地写生,登雁荡、赴龙门、上长城、 下三峡、走工地、到农村,绘山河巨变,抒满腔情怀,将梯田遍野、烟囱耸立、千岩竞秀、百舸争流、 红旗掩映的新风新景一一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