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717 明成化 斗彩夔龙瓜瓞纹天字罐

斗彩夔龙瓜瓞纹天字罐
拍品信息
LOT号 5717 作品名称 明成化 斗彩夔龙瓜瓞纹天字罐
作者 -- 尺寸 高13.5cm 创作年代 明成化
估价 12,000,000-22,000,000 成交价 RMB 18,975,000
材质 形制
出版:
1.《15-18世纪中国陶瓷》,埃斯肯纳齐,2006年,编号1;
2."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Scala Publishers Ltd, 2012,pl.373;
3.《中国艺术品经眼录——艾斯肯纳齐的回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图373
“天”字款
备注:
1.日本重要私人旧藏;
2.埃斯肯纳齐,伦敦

展览:
“15-18世纪中国陶瓷”,埃斯肯纳齐,2006年11月2-24日,编号1

成化斗彩天字罐堪称一代绝品,此类罐分不同尺寸,皆直口短颈,丰肩圆腹,广底内凹圈足。底心青花楷书“天”一字,此类罐存世极少,大多为御窑厂窑址出土,1987年重建龙珠阁的发掘中,位于编号“88珠成H3”的地点出土少量成化官窑遗存,以青花和斗彩瓷居多,器型多为各类实用器皿,除了罐类底款多用一个「天」字外,大多数落款为「大明成化年制」款,可知天字款罐,乃与成化官款同为御窑钦烧。
本器圆口丰肩,腹部浑圆,线条张弛有度,外壁满绘青花夔龙纹,独角四足,卷草尾,三爪锋利,点缀以缠枝瓜果纹,造型俊逸,分别以黄、绿、红彩点染瓜果、枝叶及上下莲瓣,黄绿相间,清新明丽。青花发色纯美淡雅,外底以圆润中锋运笔,藏锋写出“天”字款,大字楷体,笔画遒劲挺拔,这一款识及书体贯穿成化始终,为明代一绝。以瓜藤入瓷绘,永乐时期见有青花大盘,瓜瓞连绵,硕果累累,象征物阜民丰,有为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见以斗彩绘者,似始于成化,与此件作品相类者十分稀见。
天字罐堪为一代名品,源出明成化帝极高的品位与对器物品质的极致要求。明朝第九帝朱见深于1465年登基,改元成化。其少时几经变故,继承帝位之初,平反于谦冤案,让大量被贬谪的正直大臣复职,平定了刘通等人的造反及大藤峡之乱,其人宽恕仁厚,朝政现振兴气象。成化帝在位二十三年,社会层面总体上未见具有威胁性的叛乱或盗寇,相对较为平稳。
史书记载,成化帝宽仁雅逸,擅长丹青,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其自幼习字,得名师指点,即位后,常将所书诗赋赠予大臣;其亦能画,传世多幅作品,见故宫博物院藏《一团和气图》、《岁朝佳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达摩图》等,明代《无声诗史》评其“游戏绘事,长于神像”,《四友斋丛说》赞其“宸章晖焕,皆在能妙之间”。
对于器物雅玩,明宪宗偏爱精巧细腻者,并对此要求颇高。成化十七年,明宪宗曾予朝鲜成宗书言,“各样雕刻象牙等物件,务要加意造作,细腻小巧如法,无得粗粝”;成化二十年,韩僭进贡玩好之物,成化赞曰,“所进物至为精巧,朝鲜有如此巧匠,可当更赐五百两,如前制造以进”。自瓷器烧制中,亦可见对“细腻”、“精巧”之追求。纵观明代瓷器,前有永宣雄健,后有嘉万粗犷,唯成化朝瓷器以精巧著称,器型鲜有大者,瓷土淘洗极其考究,氧化铁含量低于宣德,烧得瓷胎细腻盈薄,瓷釉之铁钙含量不仅低于元明,也低于嘉靖,故其釉质莹润如玉,前期青花沿用进口青料,中后期改用江西乐平县平等青(亦称陂塘青),发色浅淡柔和,清丽明澈,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备受世人所推崇;绘工柔美幽婉,斗彩亦较宣德更为精致细腻。
据景德镇御窑厂考古所考古成果知,天字罐约制作于成化晚期,约在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间。同时期地层除天字罐外,亦见斗彩鸡缸杯、高士杯、葡萄纹高足杯等名品。相比成化早期,此一时期瓷器之精细程度更胜一筹,可谓成化瓷器精妙之冠。此类天字罐的盖见平盖及穹隆形宝珠钮盖两种,盖上纹样当与罐身纹样完全对应。
天字罐堪为一代名品,得益于为瓷器制作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据学者考,成化时期之督陶官已知周芳誉、何瓛、朱元佐、邓原四人,三人为官员,一人为宦官。有关四人的记载不多,却已可见兢兢业业之态,特别是何瓛,友人记其“日夕兢兢,一意恪共乃事,取材既细,造样复佳……所输纳无不当宫中意旨”,被认为是御窑厂不可或缺的贤才,连续两次被留任。物力方面,成化朝烧制瓷器可谓不惜工本,投入极大,《明史》、《明宪宗实录》中见载“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瓷器……所费已敌银器之价”等说。官员分别于成化十五年、二十一年上书,或言江西地区灾害频仍,或言百姓负担过重,望能暂停瓷器烧造,成化帝听闻,试图减轻百姓的负担,但同时以“烧造瓷器将完”、“瓷器俟烧完停止”等作为答复,可见瓷器烧造并没有立即停止。且因两次官员上书相隔六年,可知御窑厂即使烧完一次停止,也只是暂停,几年后便再次恢复,可见明廷对瓷器需求不断,加之督陶官兢兢业业,人力、物力齐备,无怪乎得攀瓷器烧造之高峰。
天字罐堪为一代名品,亦占一稀字。尽管瓷器烧造投入极大,天字罐的存世量却极少。景德镇御窑厂出土天字罐,见诸出版物者,饰纹样八种,且应该不止于此,或还有其他品种。然而遍查流传于世之天字罐,所有纹样加总,不过十余件。每种纹样最多不过四件。以本器所属斗彩瓜藤龙纹小罐为例,已知传世仅三例:其一原为Walter Sedgwick夫人旧藏,后赠予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1968,0422.41),见录《大英博物馆之中国艺术》,1992年,图版164;另一曾由横河民辅雅蓄,现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编号TG-1002),载于《横河收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古陶磁》,东京,1982年,编号58;本器原为日本私人收藏,后由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齐珍藏,出版于其图录《15-18世纪中国瓷器》,2006年,图版1。三者的高度皆在12-13.5cm之间,纹样排布如出一辙,当以同一画稿为蓝本所绘,同批所制。本器则为此三件中唯一流通于市者。
投入与产出的极大反差,源于斗彩烧制的工艺难度与严苛要求。一般认为,斗彩装饰需于制胎后,以钴料绘制纹样轮廓,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加绘彩料,低温二次入窑乃成。依考古出土物研究,本器所属类别更为复杂,需经三次入窑乃成:高温烧制青花,中温烧制黄、绿彩,低温烧制矾红彩。矾红彩烧成温度范围非常有限,温度过高则影响已经烧成的黄、绿彩,温度过低则矾红彩难以达到要求,烧制难度极高,烧成与否,全凭窑工经验,故成化时期带有矾红彩的斗彩瓷器成品率极低。不少出土物上黄绿彩鲜亮如新,矾红彩则脱落大半。每次出窑,都要经严格筛选,仅是稍有呈色不佳,即打碎掩埋。最终三轮皆无瑕疵者,方可留存。稍有不慎,则功亏一篑。
另据学者考,明代御窑厂瓷器烧造只有预算,没有决算,故负责的官员或曾增加烧造量,以有足够的成品送入宫中,任务量外的成品,也做打碎处理。自成化晚期地层看,瓷器堆积量极大。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曾公布修复螭龙瓜藤纹天字罐的部分照片,彩料烧制瑕疵者暂且不计,仅纯青花废品量已是传世品的数倍,足见淘汰率之高,更凸显传世品之稀缺与珍贵。明人王世懋称,当时窑厂所产能供御用之完好品“大率十不能一二”,所言不虚。在2013年出版的《物本天成——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出土成化官窑瓷器展》的展览图录中,特以斗彩瓜藤螭龙纹罐作为图录封面,可见其珍稀程度与品级之高。
成化斗彩于明代后期已成为传世名品,文人笔记多有提及,如王士性撰《广志绎》言,“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又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赞曰,“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留意曲艺,宜其精工如此”。至清末民国,仍奉成化瓷器为巅峰之作,许之衡于《饮流斋说瓷》赞曰:“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就当却步也”,《竹园陶说》中亦道,“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天字罐也广受珍视,《博物要览》中言,“成窑各样小罐,皆精美可人”。
御窑制器多书以本朝款,成化时期亦如此,多见“大明成化年制”款器。然此类官窑罐独以“天”字为款,别具新意。在安徽凤阳县明皇陵遗址,或曾采集到一批白釉碗,风格近明初洪武时期,碗底以铁褐色料书“天”“元”“长”等字,或曾用于祭祀,见《遗珠新证洪武瓷(下篇)——明中都城遗存洪武陶瓷浅论》。此批瓷片的情况及成化天字罐是否是对此之延续待考。但因天字款之稀有,成窑天字罐或亦曾为祭祀之用。
对于天字罐之用意与用途,学界有各种推测。有学者认为,成窑出土酒杯极多,却不见盛酒器,天字罐器型与万历时期版画《渊明赏菊》中的酒罐相仿,故当为盛酒器,“天”意出“酒者,天之美禄”。但细查版画中所绘,较天字罐较高,似更近梅瓶。另有学者认为,天字罐与万历时期茶叶罐相仿,当同为茶具,见廖宝秀、欧兰英著《也可以清心》,台北故宫博物院,2002年,图版81。观明清时期绘画版画作品,如故宫博物院藏丁云鹏绘《玉川子煮茶图》等,确可见相类造型之罐,置于茶器之列。
此外亦有学者认为,成化晚期,明宪宗崇信佛教,其时之瓷器多见八吉祥、金刚杵、梵文等纹样,或与宫中大兴法会有关,“天”则是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万物主宰,有皇权天授之意,天字罐当为成化帝御用,见刘伟著,《帝王与宫廷瓷器》,故宫出版社,2014年,页200-201。成化皇帝登基之初即对密宗则颇为虔奉,经常诏西藏僧侣入宫授经,并施舍钱财给予寺庙。《明宪宗实录》载,至成化中期,京师敕赐寺观即有639所,“西山等处相望不绝,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者”。明宪宗宠信番僧札巴坚参、扎实巴、锁南坚参等人,封以大智慧佛、国师、法王、西天佛子等号,他们在京“服食器用僭拟王者,出入乘棕舆,卫卒执金吾仗前导”。至成化年末年,“诸寺法王至禅师四百三十七人,喇嘛诸僧七百八十九人”。
天字罐八种纹样中,便有摩羯龙、缠枝莲、莲托八宝等几种典型佛教纹样。且在明代与佛教相关的供奉物中,可见类似造型大小之罐,一例如北京正觉寺(五塔寺)地宫中出土的两件象牙白小罐。正觉寺始建于明宣德时期,于成化时期完工。地宫中小罐造型与本器相仿,且亦配钮珠盖,内盛舍利。另如南京弘觉寺塔地宫出土金刚宝座塔,基座四角各置一青花盖罐,约制于正统时期。盖罐虽形制纹样皆与天字罐有别,但高13厘米左右,与天字罐大小相仿。其内供奉灵骨、舍利、中药、香料等物。相似的供奉物在前述五塔寺地宫中亦有发现,包含白檀、龙脑香等五香,菖蒲、苦参等五药等等。
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曾总结出合仄押韵、朗朗上口的成化朝御窑瓷器所署“天”字款歌诀。即:
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蒙在下边。
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
第一句是说一部分外底中心署有青花楷体“天”字款的成化御窑斗彩罐,且“天”字款外无边栏,但这种罐确为官窑(御窑)制品。而且“天”字的笔画一定要写得舒展、大方,“撇”要撇出去,“捺”要捺出来。
第二句是说如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成化斗彩“天”字罐上青花“天”字款的笔画,可以发现釉内气泡密集,笔画下沉,笔画上像是蒙了一层云雾。
第三句、第四句是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都曾仿造过“成化斗彩天字罐”,但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仿品上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则会发现釉内气泡稀疏,青料漂浮不沉。
利用该歌诀仔细审视清代雍正朝仿成化斗彩海怪图“天”字罐外底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可以看出“天”字两横间距过大,“撇”“横”写得不够舒展。然其对器型、纹样极尽模仿之能,足见清代皇帝、御窑对天字罐青睐有加,争相仿效,几可乱真。乾隆皇帝甚至曾令唐英为一件缺釉水的天字罐补釉,唐英虽能力超群,终究“不敢冒昧补釉”,乃“仿照原罐款式大小,造成三对”,与原罐一同送京。
成化御窑斗彩天字罐于全球存世不过十余例,较成化御窑斗彩鸡缸杯存世量更为稀有,且绝大部分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3例,台北故宫博物院4例,青岛市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东京国立博物馆及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各1例。台北故宫博物院另藏一青花斗彩番莲天字罐,官网标注为“明 成化窑”,但未见于台北故宫出版的两本成化图录,风格亦有别于其他,烧造年代待考。市场中另见同为埃斯肯纳齐旧藏之成化斗彩飞象纹罐,虽口部全无,但仍瑕不掩瑜,于2001年苏富比伦敦拍得佳绩,成交价达75万镑有余。本器造型端秀,⻘花淡雅,彩绘明丽悦⽬,精致细腻中⻅拙朴天成之趣,极为珍罕,为此类瓜瓞螭龙纹罐为全球仅存3例之中,唯一私人收藏且可流通者,也是近年来拍卖市场所出此品种唯一例。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