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198 清乾隆 慎郡王题「静赏无厌」洞石紫檀大笔筒

慎郡王题「静赏无厌」洞石紫檀大笔筒
拍品信息
LOT号 1198 作品名称 清乾隆 慎郡王题「静赏无厌」洞石紫檀大笔筒
作者 -- 尺寸 直径32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无底价 成交价 RMB 230,000
材质 形制


紫檀洞石大笔筒,体型硕大,直径32cm。周身镂空孔洞,有太湖之态,玲珑多窍,端庄稳重,环视有紫气升腾之意。笔筒顶部刻篆书体四个大字 「静赏无厌」,正面依势刻一行小字:「戊午秋日紫琼道人」,落方章款「慎郡王章」。笔筒底部诗文和落款,有郑板桥六分半体一首诗文:「笠泽空石卷云舒,得来神气伫诗竹,斋中稳安紫光奇,寿如琼岩亦不俗」。落款:「乾隆辛酉仲春郑燮敬题」。下面有印章款:「臣」「燮」。笔筒整体形态古拙内敛,紫檀木质坚密沈重,颜色紫红,沈稳莹润,整器既有皇家气度,又具文人情怀。
爱新觉罗•胤禧(1711年~1758年),慎郡王,号紫琼道人。《清文稿•列传》: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始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渝以允禧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高宗即位,进慎郡王。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征明,自署紫琼道人。乾隆二十三年五月,薨,予谥。
慎郡王允禧自幼淡泊名利,无心政治,善书画,擅长山水、花卉,「笔致超逸,画风清淡」,山水得力倪瓒,时人评为「本朝宗藩第一」。其一生能文能武,仕途顺利,诗画文采在康熙帝诸子中较突出。自号「紫琼道人」,着有《花间堂》、《紫琼严诗草》。乾隆皇帝对这位仅比自己大八个月的小叔叔也十分器重。乾隆皇帝曾说过:「命学射于贝勒允禧」,乾隆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曾给允禧做了一首诗:「吾叔乃诗翁,裁句清而好,近复参画禅,颇得画中道」,可见乾隆皇帝跟允禧的感情十分要好。
允禧禀性淳厚,虽贵为郡王,却能礼贤下士,好学不倦。「多延四方博学端悫之士,日相摩切,以故学邃艺工。」(《熙朝雅颂集》)著名书画家易祖 、朱文震等客京师,馆其邸最久,郑板桥也是他的座上客。郑在慎郡王诗集「跋文」中评其书画诗文及为学云:「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笔下无一点尘埃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又说:「主人有三绝:曰画、曰诗、曰字;世人皆谓诗高于画,燮独谓画高于诗,诗高于字。」
允禧与郑板桥相知相敬,终成莫逆,载之有据。郑板桥在《板桥自序》中说:「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文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先后之际,何多让焉!’」。《郑板桥集》中提及有关允禧的诗词、序文等达十次之多。「郑集」问世,允禧题诗赞扬有加:「高人妙义不求解,充肠朽腐同鱼蟹。此情古人谁复知,疏凿混沌惊真宰。振枯伐萌陈厥粗,浸淫渔畋无不无。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十载相知皆道路,夜深把卷吟秋屋。明眸不识鸟雌雄,妄与盲人辨乌鹄。」
乾隆七年(1742),郑板桥被任命范县令。将赴任,与允禧唱和惜别,作《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有「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去新」之句。允禧亦有《送板桥郑燮为范县令》答诗:「万丈才华绣不如,铜章新拜五云书。朝廷今得鸣琴牧,江汉应闲问字居。」最后并嘱板桥「驿递诗筒莫遣疏」。板桥在别后呈慎郡王《玉女摇仙佩》一词中真情袒露自己的心绪道:「一别朱门,六年山左,老作风尘俗吏。总折腰为米,竟何曾小补民生国计?」他也曾画兰遥赠允禧,且题七绝一首寄意:「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乾隆十一年(1746),板桥自范县调署潍县后,曾寄书慎郡王,郡王得书即赋诗赠答云:「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风古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忽报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喜得板桥书潍县寄到》」。
此紫檀大笔筒上有两处明确年代记录,一个是戊午秋日紫琼道人,即1738年乾隆三年,允禧一生寄情山水,诗书画印,与文人墨客畅谈书画。古代笔筒的题材很多,唯这种仿太湖石极为少见,诗文落款是:乾隆辛酉仲春1741年,历史记载郑板桥曾三次进京,即雍正三年(1725)、乾隆元年(1736)、六年(1741),并与允禧多次谋面。正是这一年(1741年)郑板桥进京,为紫檀洞石笔筒作诗命刻,诗文中:斋中稳安紫光奇,寿如琼岩亦不俗,隐含允禧号紫琼,此笔筒足以见证这一段慎郡王与郑板桥交往之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