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121 刘韡 2009年作 场域

场域
拍品信息
LOT号 0121 作品名称 刘韡 2009年作 场域
作者 刘韡 尺寸 180.3×442.2cm 创作年代 2009年作
估价 2,800,000-3,6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油彩 画布 形制


来源
法国 巴黎 Hussenot画廊
盖伊·尤伦斯和米莉恩.尤伦斯收藏
苏富比 香港 2016年4月4日 编号767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展览
2009年10月10日-11月12日「被遗忘的经验」Hussenot 画廊 巴黎 法国

刘 韡
用视觉呈现秩序
「同一个东西可以用雕塑、录像和电影各种形式,就找一个最适合,在同一个内容上再调节它们的感觉,如绘画就是用作调节自己感觉的一种东西。」
—刘韡
刘韡作为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其创作媒介与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绘画、影像、雕塑、装置等,同时他又作为20世纪末期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行动之一—「后感性」的艺术家当中的旗帜性角色。「后感性」艺术家通过作品与观者的交流是基于一种感官的延伸,也是最基础的心理感觉和生理感觉而非理性的解读。无论以何种媒介,刘韡的创作观念通过他非常强烈以及风格化的视觉语言传达出来,使观者能够感知并捕捉到他创作中围绕的所谓某种秩序,呈现出了他对于纯粹的形式感以及秩序感的思考和探索。
刘韡的绘画作品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构图的严谨与色彩的和谐,充满了多层次的复杂性,之所以能够有如此观感其本质就是艺术家心中难以用语言所表达出的秩序之美。综观刘韡近十年的作品会发现,刘韡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极具张力,在绘画方面「天安门」系列与「三明治」系列有着优雅和谐的美感;在装置与雕塑方面的风格却有着粗犷的力量感,艺术家的视觉语汇是如此的丰富,使得作品之间看似关联不多,却共同有着「秩序感」的内核,且在宏观的创作上达到了美与暴力的平衡。
创作于2009年的《场域》(Lot 121) 是刘韡创作中较为少见的带有抽象气息的具象作品,艺术家曾解释《场域》属于「天安门」系列作品,但相较于《天安门》中明确的地点描述,《场域》除了相同的路灯外跳脱了建筑物与场景的描述,4.4米宽的画面简洁,色彩丰富,构图严谨有序,显得冷静而抽离。树丛、路灯与天空反差强烈,艺术家将光影及景深抽离成色块与线条,非常俐落且理智,同时极富动感。画中对天空的描写尤为精彩,红色的天空应出层次非常丰富的光影,使得画面整体的时间感呼之欲出。艺术家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风景,却是经过计算机精确的设计制作出图像,而后根据放大而产生的新的像素来重新调整排列,描绘出抽离的几何色块,这使得人们面对画中似曾相识的场景,却给人感觉难以分辨虚拟与现实,且有一种遥远的陌生感。
《三明治No.6》(Lot 122) 创作于2014年,画面由无数的纵向直线与层层迭迭的颜色构成。看起来像是经过数码化的纵向线条在画布排开,形成复杂且有秩序的结构;不同饱和度的颜色横向延伸,颜色的排列非常紧密,没有丝毫空隙的一层压向一层,如三明治一般,看似简单明了,却自成系统。整张画面看起来如同是影片的时间轴被缩小成的每一帧,当艺术家选择抽离了具体内容,只留下物化的形式,则「美」的本身也因形式而产生新的意涵。艺术家透过「三明治」的隐喻折射出了社会现实,同时又给出了他心中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秩序,作品中所呈现的秩序感是他对这个社会的憧憬与希冀。
对于一个「永远要去挑战所有的既有观念」的艺术家来说,试图单纯用语言文字去阐释刘韡的创作并非易事,因为他的作品本身就是极致纯粹的视觉性体现。刘韡的作品无论是绘画抑或是雕塑、装置,其展现的都是一种井井有条的、精密的形式感,但其创作核心却并不是形式主义的,艺术家通过深刻的思考以及严谨的呈现过程,忠于内心地去表达他心中对于「现实」以及「秩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