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175 阿凡迪 1961年作 斗鸡

斗鸡
拍品信息
LOT号 0175 作品名称 阿凡迪 1961年作 斗鸡
作者 阿凡迪 尺寸 97×117.4cm 创作年代 1961年作
估价 1,600,000-2,6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油彩 画布 形制
出版
《阿凡迪第二册》比娜.莱达利.布达亚基金会 新加坡 2007年(图版,第114页)
款识:AF 1961(右下)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阿凡迪
斗鸡
缘起峇里
出生于印尼西爪哇的阿凡迪,于荷兰殖民鼎盛时期成长,一生以民族独立为信仰,企图通过自己的创作破除当地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现状。他在1939年首次造访峇里后,仿佛终于找到了心中那片令他创作灵感迸发的桃花源,并在其之后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尝试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刻画在这里的一切。可以说,峇里文化与阿凡迪之间互相影响的力量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艺术家将亲身体验的地域文化通过画笔记录下来展现给世人,成为这座小岛当时珍贵的原生态文明不可多得的历史参考;同时,艺术家创作的成长历程与技法的发展脉络在其对相似母题不断的重复描绘中清晰可见。
情绪碰撞的感官盛宴
峇里的人文风貌与传统,从历史延续下来的种种仪式、寺庙节庆等传统习俗中可见一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峇里斗鸡。这项传统历史悠久的民间活动对每一代峇里人来说都充满难以抗拒的魔力:山野田地中由人群临时围起而形成的斗鸡场,仿佛一个微缩的社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两只面对面进行生死角逐的雄鸡,战场上的它们是主人男子气概的化身,为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奋起搏斗。美国人类学家克里福特.吉尔兹曾形容:「斗鸡过程中,人与兽、善与恶、自我与本我、激昂男性创造力与放纵兽性毁灵力所融合而成的一幕─憎恶、残酷、暴力、死亡的血战。」阿凡迪观察到了斗鸡炽烈气氛下所蕴含的深远并且多层次的民族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技法,以极富表现性的配色与笔触为画布前的观众生动呈现这一场独具东方韵味的对决仪式。
色彩与质感承载的情绪迸发
《斗鸡》(Lot 175) 中,两只意气风发的雄鸡交斗正酣,阿凡迪用明亮的白色与黄色勾勒出斗鸡根根分明的羽毛,将雄鸡盘旋飞舞的形态与浴血奋战的高昂情绪生动的呈现于画布之上,它们紧咬的嘴与错落的姿态,或许正在暗示画外人现场难分伯仲的焦灼战况。画面右上角男子的目光聚精会神、双唇张大,右手更是伸入画面中央好似正要将斗鸡抓起,用尽全力鼓舞代表自己的战士在这场角逐中赢得荣光;而画面左侧的男子眉头紧锁,嘴角紧闭,显现出他对这场重要赛事走向谨慎的思考,仿佛正在试图寻找压制对手的突破关键,这两名男子所显示出的神态和动作让观者对这场斗鸡幕后最真实的明争暗斗了然于心。画面的上下边缘粗犷却内含某种秩序的深色线条,是熙熙攘攘、因下注而聚精会神观战的群众。观众们的形象虽未被具象化表达,但线条波澜起伏的流动正是他们与自己心中的王者的姿态一齐律动,心情跟随场内战况而起起伏伏的最佳写照。
艺术家自1950年代通过逐渐摸索而形成的用手指直接涂抹挤在画布上颜料的创作方式,将这转瞬即逝的一刻凝固于画布之上,厚涂油彩的质地与奔放的曲线迸发出的令人血脉喷张、极具感染力的能量,不禁让人想起梵谷的后印象主义风格。然而不同于大多数梵谷描绘的静态场景与物体,阿凡迪的画面中多了一份生动与激情,他强有力的表现主义手法仿佛在邀请观者亲临这如火如荼的场景,并随着画面充满的张力获得直击心灵的震撼观感。艺术家调色板上对红与绿、黑与白这些强烈对比颜色的偏爱,在视觉上将观者的目光牢牢锁定在誓死拼杀的两位主人公身上,同时也在感官上进一步将情绪密度缩紧,深究其根源,似乎是在暗指当时的印尼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政治张力。
《斗鸡》是阿凡迪最擅长的标志性创作母题与最为人熟知的经典绘画技法淋漓尽致的呈现,动物交战所迸发的热情张力与观战人类的紧张情绪相互交织,爆发的表现力下不失耐人寻味的丰富故事性。这位艺坛巨匠将毕生所秉承的价值观深深植入于自己的创作中,启发后世对美学表现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