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770 徐悲鸿 1934年作 双喜图 立轴

双喜图
拍品信息
LOT号 0770 作品名称 徐悲鸿 1934年作 双喜图 立轴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111×53cm 创作年代 1934年作
估价 1,2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
超五先生雅令,甲戌岁阑悲鸿。
钤印:「东海王孙」、「徐悲鸿」
上款人「超五先生」即丁超五(1884-1967),福建邵武人。1910年毕业于福州格致书院。后参加同盟会。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曾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主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江苏区监察使、福建省参议会议长。1945年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任中央监察委员。建国后,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主任委员。

此年正值徐悲鸿赴欧洲举办中国近代画展期间,届时他前往欧洲宣传中国传统绘画,并于8月返回南京。喜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徐悲鸿一生作有许多以喜鹊为题材的作品。这幅作品以墨梅、竹营造画面的结构布局,并以双雀点题,寓有君子之交的象征意味。画面上两只喜鹊立于树枝之上,一只喜鹊仰天鸣叫,底下一只喜鹊昂首回应,亦有「双喜临门」之吉祥寓意,惟妙惟肖,意趣生动。徐悲鸿笔下的禽鸟一反古人之法,更注重西画的准确性与生动性的传达。但他借古法之墨趣和笔法,貌形而传意,使人观之可以感受到勃勃的生机。梅干以墨笔写出,梅花则以色点染,竹运用淡墨写出。整幅画落笔有神,刻画精微,法度严谨,神形兼备,令人回味无穷。

追寻造物之真理
二十世纪的中国时局艰辛,颇多磨难。在频繁的战争,构成了诸多知识分子命运的枷锁。巨变之下,有人登高呐喊,有人顺流而下。不同的社会责任担当形成了他们对于时代命运的沉重思索与身后之名。悲鸣旷野,于飞鸿雁,在中国向来喻指流离之人。「悲鸿」这一名字似乎预兆了徐悲鸿在大时代的激流中沉浮,肩负起家国身世的重担。
在徐悲鸿的动物画中,鸡是一项重要的题材,尤其是雄鸡,富有象征意义,在逆境中不屈不饶的抗争,在一片漆黑中「一声天下白」,这种英雄式的形象在抗日战争年代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此幅<三吉图>从构图看,画面采取了徐悲鸿所常用的格式,一只雄鸡立于盘石上,极目四顾,盘石下面增添了两只正在觅食的母鸡,于是这一幕便融合了英雄气概与生活闲趣。英姿飒爽的雄鸡像守卫者,守护着家庭的安全,而在抗日战争中,不知有多少无名英雄,像雄鸡一样,为守卫家园而贡献力量,无私无畏,令人敬仰。画法上,雄鸡造型生动,身姿挺拔,尾巴翘立,羽毛鼓起,昂首凝视,气势凛然,不容侵犯。其冠色鲜红,胸部敷白粉,几笔粗朴的浓墨扫出尾巴,红、白、黑相映衬,色彩耀目。奇石呈险势而出,石下两只母鸡低头觅食,其浑圆的身躯,闲适的姿态与雄鸡构成鲜明的对比。
画喜鹊多搭配梅枝,以寓「喜上眉梢」。徐悲鸿主张采取写实和科学的态度来改革中国画,其成就之高,一时无双。<双喜图>画面中,两只喜鹊高站枝头,灵巧的身躯和纵横的梅枝交相成局,构成疏密、轻重、动静等对比关系。为了串连构图中的宾主和虚实,又作下垂的枝干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让观众在视线的上下移动中自发地体验呼应关系,借此突破画幅,以构图的张力来传达开阔的生机。在物象造型、笔墨表现方面,画家兼融写实和写意,画中两只喜鹊各有偃仰相向、姿态活泼、生动自然。画家先以双钩法画出头、眼、胸、腹、喙的基本轮廓,再以浓淡墨色大笔涂成翅与尾。间或以没骨细笔写钩爪,最后再染出白羽。前人画鹊,多如此而已。悲鸿更在其背、尾交接处染上小块青色,表现成鸟的黑羽中隐隐泛出的蓝紫光泽。这些特点都一再地体现了画家对中国画采取的科学态度,也的确使他的描绘达到了以形显神的境界。
<灵枝挺秀>虚实浓淡处理高明,讲究墨韵。从整体上说,几乎找不到西画的痕迹,温润浑融,极少枯涩。画树先以淡赭皴树身,再趁湿施勾勒,则「树必奇古」。松针先注入含水量大的底色,然后以墨线皴出树枝的劲挺,墨线略渗入底色,形成润的效果。他更注重追求色调的和谐与充足的水分,笔线却是自如的,举重若轻,绝不板结僵硬。
这一类作品体现了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探索:严谨的形似和程式化笔墨方法的结合。既体现着他的写实追求,又使他的笔墨富于灵动性和生机勃勃的特征。大片的墨韵从不脱离造型,而墨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作为色彩来使用,这些与传统写意笔墨表现有明显的距离,这种富有个性的笔墨表现形式更能体现出徐悲鸿追求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