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08 明早期 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

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
拍品信息
LOT号 3508 作品名称 明早期 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
作者 -- 尺寸 高187cm;宽124cm;长95.3cm 创作年代 明早期
估价 15,000,000-25,000,000 成交价 RMB 47,418,300
材质 形制


来源
1.日本山中商会旧藏,购于1902年,Yamanaka
2.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嘉纳艺术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Boston)旧藏
3.佳士得纽约,1993年12月2日,编号120
4.十面灵璧山居旧藏,编号FR424

关帝以青铜所铸,体量巨大,整像气势雄伟,慑人心魄。其头戴折角巾,巾外配龙纹冠,为中国古代男子冠饰中所罕见,应为帝王敬造时加封之象征;金面美髯,卧蚕眉,丹凤眼,宽鼻丰唇,丰面方颐,神态沉静而专注,英武中亦透露着威严,为关帝艺术形象的经典表现样式。其呈武士端坐之姿,双手置腿上,右手握拳,左手食指微抬,轻捻长须美髯,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即已提到的特征,「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美髯细长柔软且呈五绺,与一般历史人物的胡须皆不同,为关羽所特有,后亦成为戏曲舞台上关公这一角色所特有的髯口样式,是判断关公造像的重要标志之一。关帝外服龙袍式罩甲,内着盔甲,腹部中央浅浮雕一龙腾空,左肩、双膝三处圆形开光,其内皆浮雕五爪腾龙,前胸及腰部各围一腰带,下裙中央饰以浮雕,三座山石似浮于海水之上。尊像造型深具美感,技巧精湛,刚柔并济,流畅柔软的袈裟和层层凸起的鳞甲,呈现出不同物料的质感;且躯干造型无一处重复,其右肩兽头怒张大口,手肘铠甲线条硬朗笔直,左肩袈裟光滑简洁,手肘下垂衣纹畅顺。右膝铠甲露出,左膝袈裟垂落,虽为坐姿,却仍气宇轩昂,难挡英武之相,显现出关羽智慧与勇武并存,是忠义两全的化身。
此尊明早期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为历代皆极为少见的御制关帝造像标准样式,各大公私收藏及海内外拍卖中均极为罕见,应是已知体量最大的铜坐像之一,既可作为关帝这一艺术题材在明早期的补白,亦是汉传宗教造像体系中极富代表性的宫廷雕塑杰作。其为日本山中商会1902年购入,后售予美国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1993年由纽约佳士得释出后,由十面灵壁山居宝藏至今,来源清晰、流传有绪,为关帝造像问鼎之作。

关羽本是蜀汉时期一名猛将,《三国志》本传中记载其字云长,河东解州人。因亡命而至涿郡,与时人刘备、张飞一同举兵于乱世,积极参与到了镇压黄巾起义的大潮之中。建安五年(200),关羽被时任镇军将军的曹操擒获,操惜其才拜为偏将军,对羽礼遇有加。因于万人之中单枪匹马刺杀河北名将颜良于马上,替曹军解了白马之围,以‘勇’闻名于天下,曹操特上表汉献帝封其为‘寿亭侯’,自此开始了关羽加官晋爵、由王及帝乃至直通天庭的封神之路。被曹操俘虏之后不久,关羽既得知刘备下落,遂挂印封金,离曹营而奔河北追寻故主,是次则因‘忠’而为时人所赞叹。刘备收取江南诸郡和益州后,拜关氏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令其都督荆州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其于禁,大败魏军,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其锋。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关羽、关平父子在同年被孙吴擒杀,蜀汉追谥他为壮缪侯。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特以千余字为其作传,并评价其为「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在沉寂了近一个千年之后,关羽这一英雄主义题材在经历了北宋、南宋数位君主的加封之后,在元末明初的社会巨变中被彻底丰满起来,以此为题材的各种艺术创作兴盛于全国,杂剧小说、话本插图,各处均可见关将军的形象,而有趣的是,现存于寺观原址的明代大型关帝造像却寥寥可数,御制品级且工艺精湛者更如凤毛麟角,已知可见的多为民俗类文物,此尊明早期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为历代皆极为少见的御制关帝造像标准样式,各大公私收藏及海内外拍卖中均极为罕见,应是已知体量最大的铜坐像之一,既可作为关帝这一艺术题材在明早期的补白,亦是汉传宗教造像体系中极富代表性的宫廷雕塑杰作。其为日本山中商会1902年购入,后售予美国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由美国收藏家及小儿科医生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嘉纳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于1903年创立,至今一直为美国东部地区雕塑艺术收藏之殿堂),1993年由纽约佳士得释出后,由十面灵壁山居宝藏至今,来源清晰、流传有绪,为关帝造像问鼎之作。
关帝以青铜所铸,体量巨大,整像气势雄伟,慑人心魄。其头戴折角巾,巾外配龙纹冠,冠正面中央一龙首凸出,神态威猛,龙首两侧各饰游龙一条,细节考究,气势威猛,为中国古代男子冠饰中所罕见,应为帝王敬造时加封之象征。金面美髯,卧蚕眉,丹凤眼,宽鼻丰唇,丰面方颐,神态沉静而专注,英武中亦透露着威严,为关帝艺术形象的经典表现样式,与刊刻于元代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的白描文字几乎如初一辙——「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王,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传,便生怒恶,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其身着龙袍,呈武士端坐之姿,双手置腿上,右手握拳,左手食指微抬,轻捻长须美髯,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即已提到的特征,「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美髯细长柔软且呈五绺,与一般历史人物的胡须皆不同,为关羽所特有,后亦成为戏曲舞台上关公这一角色所特有的髯口样式,是判断关公造像的重要标志之一。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阿尔米塔什博物馆之金代平阳府徐家印雕版插图《义勇武安王□》,是今存最早的戏曲绘画之一,关羽五绺美髯飘飘,端坐于椅上,双手置于腿上,目光如炬,不仅为后世关羽形象形成之关键,亦将美髯与‘万人之敌’的义勇形象紧密相连。(图片1)巧合的是,在明成祖朱棣的画像中可以见到与本尊关帝像同样的五绺美髯,且纵观明朝历代帝王画像,仅朱棣一人将胡须的样式如此般处理,可见明成祖个人对关羽忠义两全又威震华夏的个人追摹。(图片2)(图片3 )
关帝外服袍式罩甲,内着盔甲,在已经的图像中为表现关羽这一形象之首见,与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之铜漆金彩绘真武大帝像之服饰相同,同类可见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之铜鎏金真武大帝坐像,可见此种样式应为明代初期武士类神像之标准,既彰显其勇猛威武的战神英姿,又突出了其至高无上之尊贵地位,与宋金壁画中天王形象常在盔甲周围缠绕飘帛及佩戴斗篷的样式相近,英武又飘逸,真有气贯日月、逸气英风之感。加腹部中央浅浮雕一龙腾空,四周祥云为衬,龙口咆哮,四肢张扬,气势雄浑勇猛,龙身仍残留漆金痕迹;左肩、双膝三处圆形开光,其内皆浮雕五爪腾龙,咆哮于海水山石之上,前胸及腰部各围一腰带,中央皆为三面方形带板,正中长方形带板雕饰一腾龙,两侧各雕刻海水山石纹,腰带左右两边各有四面圆形带扣,样式及纹样皆与梁庄王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院的明早期玉带板极为相似。(图片4)尊像下裙中央饰以浮雕,三座山石似浮于海水之上,海水丝丝波纹,线条清晰而分明,中央一石高如仙山,于云海中若隐若现,浮雕下方依然残留的色彩及线条,仍可辨认出有如翻腾之波浪与仙山,明清时期多见于版画构图及漆器纹样之中。而就下裙彩绘部分,如果参考河南洛阳关林之《关羽夜观‘春秋’像》,其塑像在服饰下摆的彩绘部分与此件之残留彩绘在构图上极为相似,层迭的山峦与卷曲的云朵,与清代龙袍中常出现的‘海水江崖纹’下摆应为同理。(图片5)
尊像造型深具美感,技巧精湛,刚柔并济,流畅柔软的袈裟和层层凸起的鳞甲,呈现出不同物料的质感;且躯干造型无一处重复,其右肩兽头怒张大口,手肘铠甲线条硬朗笔直,左肩袈裟光滑简洁,手肘下垂衣纹畅顺。右膝铠甲露出,左膝袈裟垂落,虽为坐姿,却仍气宇轩昂,难挡英武之相,显现出关羽智慧与勇武并存,是忠义两全的化身。(图片6)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明宣德时期宫廷画家商喜所绘《关羽擒将图》可能为迄今已知的关羽题材绘画中最真实的再现了明代初期关帝形象之作品,画面色彩艳丽,表现了关羽在一片僻静的山谷高地上审问擒将的场面,画面中关羽所着服饰即符合以上全部之标准,头戴巾,内着盔甲外披罩甲式龙袍,腰间带饰、腹前及两肩龙纹、右肩之兽面、双腿及足部之纹饰皆与此尊关帝造像相同。
关羽生前曾被汉帝封为汉寿亭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谥封为壮缪侯,直至北宋之前封号并无变化,地位也并无明显提高,只是在南宋著名佛教史家、天台宗僧人释志盘所撰的一部纪传体佛教通史《佛祖统纪智者传》中记录了关羽、关平父子在隋开皇十二年(592)在当阳县玉泉山道场夜见智觊的传说,「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可见关羽在民间被神话化的时间至迟为南宋时期,且可能最先由佛教天台宗完成。同时,在北宋后期徽宗朝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张商英(1043-1122)所撰《重建关帝圣庙记》中亦有所记载,可见「关帝」一词应于北宋年间已在社会上普遍被接受。加之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大理寺评事董侹所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观庙记》亦提及此传说,并赞送关羽「生为英贤,没为神明。精灵所托,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可见,关羽神话的年代与《佛祖统纪》中所记录的隋代开皇十二年颇为相近,且国运兴衰与年景好坏此时已都在其庇佑之下。
进入宋代以后,作为对抗北方民族入侵的国家守护神,关羽这一历史人物的神话被‘广而告之’,同时,由于朱子学确立了蜀汉正统论,三国故事亦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第三,晋商中开始出现真正的关帝信仰,而这亦是关羽被转化为财神的历史渊源。尤其宋徽宗时期,在面对觊觎中原而南下的金人时,徽宗在军事上无计可施,便通过不断赐予关羽名号以期其能保佑宋朝军事行动,如此一来,曾经仅为‘壮缪侯’的历史人物关云长在徽宗时期摇身一变成为‘义勇武安王’,庙祀也随之增多,并且从武庙的配祀地位而入主,成了‘武圣人’,在保佑国家政权稳定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调节旱涝灾难的职责,因而与雨水相关,宋黄茂才写诗赞道:「严庙貌爵封王。祚我宋司雨旸。祷面应弥灾荒。名与泽蒙泉长。」可见,在关帝名号不断增长的同时,其信仰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明代完成的《历代神仙通鉴》中记载了宋徽宗曾封关羽为‘崇宁至道真君’,元顺帝延续亦加封‘护国崇宁真君’,均可见,在宋元时期,关羽已经具备三界神灵之雏形。
关羽此后的发展与其他的历代武将,甚至包括真武大帝在内,都有很大差异,‘关羽显圣’似乎成为重要战役中扭转乾坤的关键,例如朱元璋在鄱阳湖打仗时,关羽派十万阴兵协助他击败陈友谅,由此立下赫赫功绩,因此,在朱元璋罢黜百神、独尊孔子的新政下,关羽依然在金陵(今南京)城内享有专用于国家祭祀的庙堂,即白马庙和月城庙。一进入十五世纪,永乐皇帝即拉开‘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皇家建筑序幕,是其重文且尚武的重要措施之一。永乐八年(1410)春,永乐皇帝首次率师亲征漠北时遭遇风沙迷路,得关公显圣引路,方才化险为夷,于是建庙祀之,据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所撰的《天府广记》载:「……汉寿亭侯关羽公。永乐年,庙祭于京师。」,而在武当山关帝庙「磨针井上一里许。元代有庙,名崇宁祠。明永乐十年(1412)建……」更进一步证明了紫禁城与武当山在营建时均专设关帝庙这种富有政治意义的南北规划。且现存湖北武当山金顶之明代铜真武大帝像与此尊关帝像尺寸相近,均为185-190公分之间,可见此尊关帝像至少应供奉于同一级别之皇家关帝庙。(图片7)
与此同时,在民间,关羽也愈来愈被各界民众所重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所突出的‘义不背主’、‘威震华夏’等特质在全国各地接连上演的各类戏剧中被不断强化。《温酒斩华雄》中的关羽是一位出身贫寒职位普通的弓马手挑战庸碌无能的敌军大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制敌于瞬间的英雄形象;而《单刀会》中则是一位威武不屈、赴汤蹈火、不辱使命的关将军;《刮骨疗毒》中则表现了他以惊人的毅力在谈笑风生中战胜了无与伦比的痛楚。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关羽形象远远超越了各类呆板造作、不知所云的武圣人形象,其刚毅果敢、义不容辞的形象对于黎民百姓具有难以抵挡的感召力,只要是供奉关将军的寺庙,其香火之旺,连孔圣人都望尘莫及。「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除了帝王的不断加封认证,民众的喜爱与期许也是关羽封神之路的良基。
关羽一路平步青云,再也没能离开天界,万历二十二年,应道士张元济之请,关羽再一次加官晋爵为帝,庙曰英烈,北京城正阳门外西侧关帝庙自洪武二十年(1388)建成以来,始终香火旺盛,北京城一直流传着「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向前门洞里求」的说法。其实,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九座瓮城内均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安定门是供奉真武大帝外,其余均供奉关帝,但惟以正阳门的关帝庙规模最大,与东侧之观音殿布局对称,加之紫禁城内的钦安殿,形成明清时期紫禁城中轴线上重要的宗教祭祀格局。(图片8)万历四十二年,关帝又被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羽便正式成为经皇家确认的儒释道三教共尊的帝君大神,即便在清朝政权建立之后,关帝信仰亦未因异族统治而受丝毫影响,反而更受推崇;清顺治九年(1652),清廷更是敕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加封‘灵佑’,到光绪五年(1879)时,关帝的封号已多达22字。
然而,略显讽刺的是,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给修《四库全书》的馆臣们特下了一道谕旨:「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犹存旧谥,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而此处所指之讥评恰是指关羽死后被蜀汉后主刘禅谥封的壮缪侯之‘壮缪’二字。其实,‘缪’通‘穆’,明代学者郎瑛(1487—1566)在《七修类稿》中早已辨明:「……壮为克乱不遂,穆为执意布德,此非神之行乎?」这一早已被人遗忘的明人补注不恰好是对于关羽这一形象最精准的提炼,伟大如‘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亦难免顾此失彼。随着关羽封神运动巅峰的到来,上自帝王,下至百姓,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乃至清代三合会、哥老会等会党,都本着为我所用之目的成为崇拜关帝的信徒,连京剧班中关帝的演员在上场之前都要保持肃穆的状态,带着虔诚和崇敬完成特定的仪式方可登台,这时的关帝离我们渐行渐远,明人讲‘惯看秋月春风’,大体也是因为再难有如此的逸气英风了吧。
此时再回看此尊明早期御制漆金彩绘铜关帝坐像,关帝头戴龙冠,金面丰颐,丹凤眼,卧蚕眉,五绺美髯,俊朗不凡;呈武士端坐,铠甲外披龙袍,一手轻捻胡须,一手置于腿上,纹饰刻画精准,躯体结构完美,塑像线条流畅而华美,给人以气势如虹、威震天下之感,确有明代早期国运昌隆国力强盛之相,为现存已知关帝形象中体量最大、艺术性最佳之雕塑作品,加之品相完好,且来源清晰、流传有序,实为当之无愧的旷世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