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416 清乾隆 粉红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

粉红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
拍品信息
LOT号 3416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粉红地粉彩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
作者 -- 尺寸 高26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500,000-2,5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
来源
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编号1297

瓶呈台形口,束颈而高,鼓腹,外撇式高圈足。台形口沿外侧以粉红为底,粉彩细描缠枝花卉,颈部主体以各色莲瓣纹装饰,腹部以粉红为底,饰以莲托八吉祥纹,八吉祥是瓷器装饰中典型的宗教纹样,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组成。八吉祥初始时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起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胫部靠腹部处施色调较淡的粉红,胫部近圈足处以松石绿及鹅黄两种莲瓣纹相间装饰。底心以松石绿为地,中心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贲巴瓶作为藏传佛教器具具有诸多功能。第一,作为藏传佛教灌顶及盛圣水之用,「贲巴」为藏语音译,在藏语中即「瓶」的意思,也称「奔巴壶」。据《佛学大辞典》介绍:「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奔巴壶盛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愿,密教效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犁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在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贲巴壶被专用以宗教仪式,除用于念经诵咒或灌顶仪式外,还为神像和信徒淋浴时盛圣水之用。《中国古陶瓷图典》定义为:「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由藏族金属制品演变而来。器形为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外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无柄,是一种祭祀用品。」第二,作为活佛转世灵童掣签金瓶而用,贲巴壶有流嘴,若去掉流嘴,便为贲巴瓶。贲巴瓶也称「贲巴宝瓶」,是为活佛转世灵童金瓶掣签而用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廷为杜绝达赖、班禅转世中的弊端,颁布《钦定二十九条章程》:「兹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转世之呼必勒罕,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掣签以定」,「各蒙古之大呼必勒罕转世,令于雍和宫之金瓶内掣签」。现在西藏博物馆藏有「清乾隆 金质贲巴瓶」就是贲巴瓶作为活佛转世灵童掣签瓶的实物证据。第三,作为佛前清供的礼佛用具,《乾隆三十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行文》中记:「十月初三日,库掌四德、五德将九江关监督伊龄阿送到配盖……奔巴瓶一件持进,交太监胡适杰呈览。奉旨:……奔巴瓶一件着在热河狮子园文供佛前供。其现交配盖奔巴瓶得时,不必在此安供。」
此瓶形制仿照一类西藏嵌宝银瓶,称作「贲巴」,为佛前供器。乾隆期间,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大量的贲巴瓶及贲巴壶,应与乾隆皇帝好佛有关。放山居珍藏里有三对不同色地的贲巴瓶,纹饰及器形与本器相似,一对为粉红地、一对为胭脂红地、一对为黄地,1971年10月18日于伦敦佳士得拍卖,拍品71、72、73号。另可参考一件松石绿地例子,为上海博物馆藏品,著录于1994年香港出版《清代瓷器赏鉴》,页119-120。瓷质彩绘贲巴瓶为乾隆朝之首创,作为佛心天子,弘历的一份献礼而载入瓷史,除了供自身修持佛法之外,还作为高级御礼赏赐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是当时清皇室与密宗上层思想感情交流的见证,寄托双方的共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