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062 张瑞图 1636年作 草书《莲花赋》册 册页 (十八开)

草书《莲花赋》册
拍品信息
LOT号 8062 作品名称 张瑞图 1636年作 草书《莲花赋》册 册页 (十八开)
作者 张瑞图 尺寸 23×12cm×36 创作年代 1636年作
估价 1,8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3,220,000
材质 水墨绢本 形制 册页

钤印:张瑞图印、放鹤亭
鉴藏印:求定轩主人章、汾阳梁氏珍藏图书、绵人山樵、宝藏、求定轩主人、吴鸿宝印、位操氏
题跋:人之生于世,有幸有不幸,而其长自不容掩也,故取之以备一体,恒斋。钤印:介山
备注:佳士得,香港,2007春,Lot811。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二)”,辽宁省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10年9月18日-10月6日

莲华赋。撰(检)水陆之具品,阅山海之异名,珍尔秀之不定,乃天地之精英。植东国之流咏,出西极而擅名。方翠羽而结叶,比碧石而为茎。蕊金光而绝色,藕冰拆而玉清,载红莲以吐秀,披绛华以舒英,故香气感俗,淑氛通灵,踯躅人世,茵氲祗冥,青桂羞烈,沈水惭馨。于是生乎泽波,出乎江阴。见彩霞之夕,然竟朝云之昼临。既翕艳于洲涨,亦映暧于川浔。夺夜月及荧光,掩朝日于艳火。出金沙而延曜,被绿波而覃拖。冠百草而绝,出异类之众伙。故仙圣传闻,英隐流记。一为道珍,二为世瑞。发青莲于王宫,验奇花于陆地。若其江澹泽芬,则照电烁日;池空沼绿,则明壁洞室。曜长洲而琼文,映青崖而火质。或凭天渊之清峭,或植疏圃之蒙密。故河北棹歌之姝,江南采菱之女。春水厉兮楫潺湲,秋风驶兮舟容与。着缥菱兮出波,擘湘莲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知荷华之将晏,惜玉手之空伫。乃为谣曰:秋雁度兮芳草残,琴柱急兮江上寒。愿一见兮道我意,千里远兮路长难。若其华实各名,根叶异辞,既号芙蕖,亦曰泽芝。丽咏楚赋,艳歌周诗。非独瑞草,爰兼上药。味灵丹砂,气验青矆。乃可弃剑海岫,龙举云崿,画台殿兮霞蔚,图缣缟兮炳烁。永含灵于洲渚,长不绝兮川壑。崇祯丙子夏五月书于东湖之杯湖亭中,白毫庵道人瑞图。

张瑞图 草书《莲花赋》赏析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道人等,明穆宗隆庆四年出生于现福建省晋江市,34岁在泉州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38岁赴北京参加会试,并以殿试第三名(探花)获进士出身,官授翰林院编修。41岁告假还乡养病,居家两年。45岁奉命出使云南,是年冬,抵达晋江之东湖家中,次年北上赴京,51岁再次告假还乡。天启元年,52岁的张瑞图被升迁,再度离乡赴京,任詹事府少詹事,官正四品。55岁又一次告假还乡,居东湖之滨,纵情山水,诗文酬唱,书画自娱。天启六年,57岁的张瑞图赴京以礼部尚书入阁,同年九月,魏忠贤生祠在杭州西湖建成,张瑞图为其书碑。58岁迎来职业巅峰,晋建极殿大学士并加少师,同年八月,明熹宗病死,魏忠贤自杀,阉党失势,反对魏忠贤的官员纷纷进言为东林党鸣冤,张瑞图心有不安,竟十一次疏请求去,终于在崇祯元年,其59岁时获思宗应允他致仕还乡,从此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仕宦生涯。崇祯二年(1629年)思宗命阁臣韩闕等主持定“逆案”,将依附魏忠贤诸臣,按罪列名,分等治罪。开始,韩闕等将魏忠贤以下一百余人,按罪行轻重分列七等,张瑞图以无实状,不在其中。思宗谓:“瑞图为忠贤书碑,非实状耶?”遂将张瑞图以“结交近侍又次等”之罪,名列“逆案”第六等,论徒三年,后纳资赎罪为民。崇祯二年以后,60岁的张瑞图一直居住在晋江家中直到72岁去世,以书法寄托余生。
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党争纷乱激烈,张瑞图如此频繁的告假还乡,不畏千里辛劳往返于北京和泉州之间,是有意采用躲避的方针避免被直接牵连到朝中的是是非非中。纵使他以礼部尚书入阁,官居要职,在《明实录》、《明史》以及其它史籍中,也都找不到张瑞图曾为某件政事或人事而发表的任何见解,甚至没有留下一疏启奏。后人对张瑞图的仕途生涯及政治品行或有不同评判,清人吴德旋评价说:“张果亭、王觉斯(铎)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粱巘则评价说:“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铎)、张(瑞图)二家力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又说:“王觉新、张二水字是必传的。其所以必传者,以其实有一段苍老气骨在耳。”是比较冷静和公允的评价。张瑞图的才华虽没能使他在经略国事上有所建树,但他寄情于书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张瑞图的书法迥异前人,另辟新天,书风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无论其书法的外观面貌还是内涵意蕴,都给人予涤荡心灵的冲击,让观者精神为之一振。凌厉奇倔,逋峭尖劲,气势回肠,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书法艺术旋律,这也正是其后的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人书法所具备的共同旋律。
1991年,台湾著名古器物学者张光远先生发表了《明末书画奇才张瑞图的研究》(转载于《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1992年,刘恒先生编撰的《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出版,书中对张瑞图主要书法作品进行了考释编年,并编订了年表,还特别撰写了《张瑞图其人其书》一文,是中国当代对张瑞图书法艺术成就的系统性研究的开始,也为我们鉴别张瑞图书法作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参考标准。
据学者研究,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天启元年(1621年)以前。这个时期是张瑞图探求个人书风的初期阶段。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其自署书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杜甫夙陂行诗卷》,是迄今所见其有纪年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这一时期, 张瑞图的小楷已颇具风格,鲜有行草书作品行世。
第二阶段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崇祯元年(1628年)。这是张瑞图书法的个人风格达到成熟并逐渐强化,在创作上获得巨大收获的阶段,也是他在仕途上最为得志和辉煌的时期。在频繁的书写活动中,书艺开始迈入成熟阶段,其用笔凌厉迅疾,结字奇崛方峭的典型特征,在以后的数年里,这种风格与技巧日益精进,不断锤炼加强,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人对张瑞图书法的评价和分析,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时期的作品及其风格。
第三阶段是崇祯二年(1629年)以后。崇祯二年的“逆案风波”给他的心中带来的阴影是无法抹掉的。此后一直到去世,张瑞图始终隐居在晋江城外的东湖,除了诗文书画以外,礼经奉佛亦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至此,佛教更成为他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故晚年其作品地点大多题写“白毫庵”、“白毫精舍”或“东湖之杯湖亭”,并出现新的名号,均与白毫庵相关,如“白毫庵居士”、“白毫庵道人”等。
本册草书《莲花赋》书于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五月。《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收录的《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卷》书于同年秋,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可资比较。这时67岁的张瑞图已从北京回到家乡八年之久,“逆案”风波也早已平息下来,从这两件作品可见,其书风已由中年精力贯注,气势逼人,转变为心平气静,萧散淡泊。这一变化大概与其回乡后遁迹山林,潜心佛学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从《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卷》和《莲花赋》的草书笔法来看,中年时期用笔的猛利紧勒已被从容平淡所取代,圆转的笔划明显增多,而墨色的变化更是任其自然。通篇散发出来的平和恬静气氛,与佛学所主张的无欲无求,自然天成的意境非常一致。当我们将本册草书《莲花赋》还原到最初的手卷形制,通过对比,显而易见,书于同年仅间隔短短数月的两件作品的草书风格,书写面貌,格局体势,笔法习惯都是高度一致的。
同明代许多书家一样,草书也是张瑞图书法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书体,天启时期其草书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魏晋风格的楷书。张瑞图到了晚年,更是推崇晋人“平淡玄远”的书风,晚年所作无论楷、行、草书,用笔结构均有浓厚的钟繇意趣。此卷开始数行颇显拘谨,字字独立,以后则渐渐放开,兴之所至,笔飞墨舞,虽然气势淋漓,其面目已与中年所作大异,从点画到字形都是明显的晚年特征。
崇祯三年(1630年,61岁)左右,落款的“瑞”字出现全新的结构,成为签名的常态,显著的区别即一是“瑞”字由左右结构转变为上下结构,二是“而”字的第二笔撇划被省去。“而崇祯九年(1636年,67岁)落款的基本结构与前几年差别不大,但主要局部作出异样微调。首先,“瑞”字倾斜度更大,其次,最后一竖拉长顿笔成点回收。这两个细节可具备排他性,与之相似的签名,即可推断为同年。至于“图”字是兰形还是三点横列,都是次要因素。”(《张瑞图的签名特征及斋号题写的时间地点》,康耀仁)
张瑞图的草书,以飞腾劲利的笔画,夸张畸变的字形,淋漓酣畅的气势,构成一个充满力量和速度而又变化多端的独特艺术世界。本册草书《莲花赋》虽为册页形制,但若以长卷观之,则如山涧溪流,连绵起伏,盘旋跳荡,是其晚年草书风格的典范之作。远离朝中的是非恩怨以后,久居东湖之滨的张瑞图或许以莲自喻,书写的是其无拘无束的归隐生活,无欲无求的禅意心境,清尘脱俗的人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