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624 清雍正/乾隆 金铸开光式折枝花卉纹盖壶

金铸开光式折枝花卉纹盖壶
拍品信息
LOT号 1624 作品名称 清雍正/乾隆 金铸开光式折枝花卉纹盖壶
作者 -- 尺寸 高12.5cm 创作年代 清雍正/乾隆
估价 6,0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9,775,000
材质 形制

壶注刻「八五岁黄金重六两六钱四分」铭
此器之造型或取自唐宋时期煎茶之器急须。急须,短流而一侧有横直柄,唐代常在南方使用,长沙窑多有制作,宋代亦多见于东南地区。北宋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中云,“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其后注“急须,东南之茶器”。急须后传至日本。明清之际,此造型极为稀见。
以黄金制成,更是罕有。明朝见有金银质壶,明代梁庄王墓出土一金质执壶,见《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卷70,2005-2006年,页8,图6(示图一);尤摩弗帕勒斯旧藏一梨形嵌宝石壶,现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录于《明朝 改变中国的五十年》,大英博物馆,伦敦,2014年,图版编号65。
清代御用金器涉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陈设、佛事等用途,其中以满足礼制、礼佛需要为大宗:清宫及户部、工部制作了大量的礼仪用器,卤簿仪仗、中和韶乐、帝后饮食用具、册封册宝,皆需金器制作;佛像及礼佛用器亦有以黄金制成,包括金满达、五供、莲花座、团城、佛塔等。生母崇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帝曾耗金3000余两为其制作金塔。金器的重量和成色是衡量其加之的重要标准之一。按成色可分为足金、就成金、八五金、六成金等。首饰类金器多为足金、九成金或金累丝,便于穿带;重器则多用八五金以下制作,得以较为坚固。本器属后一类,且属于用料较为考究者。以黄金等贵重金属所打造之食物容器是财富的象征,据说还能察验食物中的毒性。
究此壶之用途,似尚待考证。此壶造型上承唐宋之急须,或亦为茶具。于1856年战争期间,任英军陆军部队司令的詹姆斯•霍普•格兰特爵士则在日记中写道,“珍宝委员会拿到了一个极美丽的执壶,那是中国的帝王们用来倒出玫瑰露水,用以洗涤他们柔嫩的双手。委员会把那执壶用很俊丽的包装呈送给我”。如今,我们似已无法知晓格兰特爵士提到的“执壶”到底是何种形制,但无论用途为何,此类壶造型小巧,观其容量较难用于典礼等场合,当为帝王本人使用,级别极高。
清宫旧藏一较大梨形金壶,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宫廷珍宝》,香港,2004年,图版212,及两件葫芦形壶,见图版210、211,亦可资参考。西藏博物馆藏形制有别的金质盖壶,见《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上海博物馆,2001年,编号101、108。卡尔•坎普旧藏一乾隆款金器,见《卡尔•坎普藏中国金银器》,1999年,图版74,后在苏富比香港2008年4月11日上拍,编号2305,成交价3616万港币。
此壶开光内所用装饰手法,沿袭自唐朝对金银器的加工技术。花叶蔓卷之风格则展现出西方洛可可风的影响,或为传教士与中国艺匠共同完成之杰作。相似装饰手法见西藏博物馆藏一金索拉,见前述《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编号103。明代已见金器配木把者,罐把形制与本器相仿,见《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3 金银器3》,2004年,图版249。其底刻“大明万历年御用监造八成五色金重二十二两三钱”,所刻内容亦与本器有相类处。但二者形制有别,当有不同用途。与此壶制式相类者,另见台北国立博物院藏铜胎画珐琅彩黑檀手把执壶(见《明清珐琅展览图录》,1999年,台北,图版100)。台北故宫所藏为雍正时期御制,底书雍正款,二者同样以金属器身配木质把手,富于实用性,富丽华贵,端雅肃穆。
由上述相类器推知,此件器形优美的黄金盖壶或与藏传佛教、西藏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西藏贵族视黄金为最吉祥之物,他们热衷展示其财富,并拥有众多纯金打造的器皿及宗教仪式用品。清宫也曾赏赐达赖喇嘛四成金镀金满达、执壶、茶桶等器。
清代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在北京、承德等地修建许多喇嘛庙,清宫内亦修建多处佛堂,并为此制作了不少佛像及宗教用器。相比宫外喇嘛庙所用多以铜制成,宫内佛堂极为华丽,供奉诸佛以金银制作者甚多。乾隆皇帝是藏传佛教的虔诚信徒,并将其作为与藏地交好的重要途径。此器或特为紫禁城中藏传佛教寺庙而制,木质把手与清宫旧藏雍正铜器相仿,黄金光艳华丽,又颇为符合乾隆之审美趣味,当制于雍乾时期。由于黄金极其珍贵,有时宫中为了铸造新器,常需熔化旧有金瓶、金盆、金伞等。此壶得以传世至今,甚为难得。
玳筵內,金壺玉漿;
月台上,絲竹鏗鏘。
——《清史稿》《又定賜進士筵宴樂章》

参阅:
2015年5月13日上拍一例,编号132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宫廷珍宝》,香港,2004年,图版212

备注
香港苏富比,2007年10月9日,Lot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