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17 陈少梅 二十四孝图卷 手卷

二十四孝图卷
拍品信息
LOT号 2517 作品名称 陈少梅 二十四孝图卷 手卷
作者 陈少梅 尺寸 30×2088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5,000,000-30,000,000 成交价 RMB 29,900,0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手卷
【著录】
1.《中国名画家全集·陈少梅》,第175-17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陈少梅绘画全集(下卷)》,第22、30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3.《中国书画》杂志,第55页(文字出版),2007年10月总第58期。
4.《中国名家画集·人物卷——陈少梅画集》,第20-28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5.《陈少梅百年诞辰书画展》,第32、33、35、81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09年。
6.《中国书画家》杂志,2010年3月总第5期。
7.《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陈少梅》,第32、44、55页,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12年。
8.《中国近现代国画名家精品集 陈少梅 人物》,第2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

【说明】吴郁生题引首;王同愈、爱新觉罗·宝熙、杨钟羲、傅增湘、夏孙桐、刘春霖、周渤、齐耀琳、顾祖彭、高毓浵、达寿、邢端、商衍灜、俞陛云、文斌、张书云、潘龄皋、郭则沄、章梫、顾承曾、林步随、胡嗣瑗、张海若、余宝龄对题;孙润宇、恩华、王季烈题跋。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展览】“陈少梅百年诞辰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09年4月28日至5月12日。
书咏九如 画颂纯嘏
陈少梅《二十四孝图卷》浅析
陈少梅巨迹《二十四孝图卷》,高34厘米,引首长85厘米,画心长2003厘米,跋尾长228厘米,画作部分为设色绢本,引首、对题、拖尾为纸本。其中画作二十四帧,为陈少梅先生绘《二十四孝》,末帧署年款“戊寅”(1938年),乃知陈少梅先生创作此作时,尚不及而立之年;创作完成后,每帧画作皆由画主孙润宇广邀清末甲榜进士,对题以相应图解,历时一年,至己卯冬题毕,合装成卷。卷后有孙氏自述此卷原委一帧,拖尾另有五家题跋。
“二十四孝”题材,文本部分成书于元,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其编录作者有郭居敬、郭守正、郭居业三说,所录故事,上启上古舜帝,下至北宋朱寿昌、黄庭坚,以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的行孝之事,劝人向善,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图》作为《二十四孝》的绘本部分,应滥觞于文本完成后不久,然不知何故,历代名画家作《二十四孝图》者极少,如今较为常见的,有王素、任伯年、李霞等人绘本印行,而陈少梅先生所绘,目前已知有二,即未满30岁时创作的《二十四孝图卷》(本作)与42岁时创作的《二十四孝图册》。比较二者画作本体,可谓各有千秋——后者为纸本,人物较大,设色艳丽,陈设复杂;本作为绢本,人物较小,敷色淡雅,陈设简寂,布局舒朗,笔法、章法之中,都流露出明显的有意上溯宋画的创作动机。
对于本作的艺术风格,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少梅先生再传弟子何延哲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名画家全集·陈少梅》一书中,有着详尽的赏评,现节引原文如下:
陈少梅的这套作品,更注重营造画面的氛围和情境,对这一题材加以诗意化的理解和意象化的裁构,用清灵舒畅的笔墨,生动地展示了一个个古代生活图景。人物神情的刻画,细腻自然而鲜明,恰当地表现出他们的不同身份、性格和心理活动。画家尤其善于处理人物的背景和环境,让主体与自然和谐相处,村舍、田间、山野、竹林、庭院……及春荣秋残四时不同之景各展其情,使其情节性、故事性含蓄在时空的境域之中,因而将大众化的礼俗成分大大淡化,将文人学士所崇尚的雅趣成分有效地突出来,缩短了作品与观者之间“说教”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在笔墨的构成上,显得丰富而自然,人物追求娴雅烂漫,精严而无工气;色泽素淡匀润,不流于巧妍和繁腻。景物亦追求完美的法度,画树毫锋颖脱,画石横劈纵斫,笔调劲峭而不恣纵,谨严精整之中透出隽秀和灵逸,从中可以看出宋代院体和明代浙派的渊源,诚为难得的佳构。
除了画作本体的独到与精妙,本卷的引首、对题及跋尾,汇聚晚晴甲榜进士廿八人,甚是壮观。仔细研读文字,我们亦能从中有所发掘。
首先,在诸多陈少梅先生的年谱年表中,皆记有1938年末,先生绘《二十四孝图》一事,却多将上款人记作“葱园”。展读本卷,一目了然,上款赫然为“荵园”,盖因早前出版、印刷、网络尚未昌明,图版翻拍不够清晰所致,积非成是,乃可叹“枣木频翻貌已非”之害人至深。
而关于上款人“荵园”为何许人,在本卷最末一段跋尾中,原藏家陈东阳先生考据其为题跋者孙润宇之父(原文为“原受画者荵园之子孙润宇”),亦有欠妥之处,或许是由于遍查“荵园”其人无果所致。“荵园”于本作中地位尤其重要,又与“孙润宇”联系千丝万缕,然不易考证,本文则先由“孙润宇”其人其事着力,探寻二者关系。
孙润宇(1879-1960),字子涵,江苏吴县人,律师、画家,清末曾中举,后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学成归国后,辗转京津,供以公职。1930年,湖社画会在天津举办画展,引起强烈的社会公众反响。面对津门士人、学子的满腔热情,湖社决定在天津成立“分社”,以陈少梅、惠孝同为首的画会主干,前往天津主持分社工作,1931年分社正式成立。孙润宇与严开智、王良生等在津人士,便是在此过程中积极奔走的“津门士人”,为湖社天津分社的成立与前期运转,有积极作用。陈少梅、孙润宇二人订交,或也正在此时。
在卷尾孙润宇题跋之中,他开门见山地说自己“性质无似,渥荷家庥,严君今岁已晋年八十有八矣”(可释为“天性愚钝无比,深深地蒙受着家里的关照,家严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编按),“ 当丙子八十四有四之年,征求百松画帧;戊寅又请当代画伯绘二十四孝图,并将通行释文,敬恳玉堂巨公,分书各则”,由此能明显看出,本卷是他为父亲准备的寿礼。顾承曾在本卷《哭竹生笋》一帧对题中言,“荵园先生六十趋庭,夙为朋寮所歆羡”,“趋庭”之意,大致可理解为尚有老父教诲督促。孙润宇1879年生人,于1938至1939年间,年将六十,依此推断,荵园或即孙润宇。遍查“荵园”与“孙润宇”的关系,2015年秋上海中福拍卖的一件薛所蕴的书法作品,题签为“明薛行屋司业法书,己卯冬孙润宇题”,并钤有“荵园所藏”一印,可为第二层证据。
除了帮助考据人、事之外,通过本作对题及跋语,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时代背景之下的新旧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顾承曾在《哭竹生笋》中题“(荵园)孝思不匮之忱,更足以昭示末俗”,林步随在《尝粪忧心》中题“当此异说嚣张之日,荵园独保存旧经,自循子职,以劝世人,可不谓之知本乎?”类似语气和含义的题跋,在卷中存在多处,在此不一一列举,而以此二例,已足以发人深思——是何人做了何等“伤风败俗”之事,才被老翰林们指责为“末俗”、“异说”呢?这或许与他们这些“遗老”完全对立的“新青年”有关。
“新青年”们目睹了社会的变化,列强的强大,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在时代的更迭之下,有感于国家积弱、国民麻木,振臂高呼,唤醒国人。他们创刊《新青年》,使得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革新思潮蓬勃爆发,与“遗老”们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反差,让社会陡然间分为新与旧两种面貌。这种剧烈的犹如火山爆发般的碰撞,也使得民初社会在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达到了数百年来未有过的高峰。优秀的作者,借助由火山岩洗礼过的肥沃的创作土壤,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而本卷中,被“遗老”们抨击的,或许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以及他收录于《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二十四孝图》。
鲁迅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中,表达了他对其中一些故事情节的反感,以及对其自身起到的反面作用,达到“反儒教”与提倡新文化、白话文的目的。至于尽孝之事,鲁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人和空谈的无奈,“这是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可见,无论是新文化,还是老明经,他们对“孝道”一事,皆是非常看重的,只是表达的手法不同而已,在救国救民、劝人向善的精神层面上,殊途而同归。
陈少梅本件《二十四孝图卷》,画成至今,已历八十寒暑,几经易手。虽然较早年由家属释出的经过,由于当事人多已不在世,不易考证,只知是被北京和平画店收购,但在之后的流转过程,极其清晰。
上世纪60年代,本作由和平画店转让于大连文物商店。至80年代中期,大连文物商店需要整理库存、筛选作品,但由于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大连文物商店向天津文物商店求援。其时,天津方面派出书画专家张守敬、业务员毓震峰等,支援大连。他们在出发之前,就听说过这件世间罕见的陈少梅精品正深藏于大连,但尚不确定是否在大连文物商店。在之后整理作品的过程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了这件作品。经过一番整理,天津的专家和业务完成了大连方面的嘱托,将藏品一一归类整理,建档备案。大连文物商店认为天津专家和同事们对自身帮助良多,便请天津方面提出一些要求,以为报答,而天津文物只提了一个要求,便是陈少梅的这件《二十四孝图卷》。最终经过协商,天津文物商店以8000元的价格,将本作请回故土天津,并以镇店之宝的姿态,在库房中度过了二十春秋。
直至2003年底,天津市博物馆改造,天津市政府希望天津文物商店捐资1000万元以支持博物馆建设,此作遂出库赴拍,进入公众视野。2004年初,本作在天津文物拍卖以60万元起拍,在竞价至200多万时,有买家直接报价500万,最后的买受人在深思许久后,加价10万,最终以加佣金561万元的价格成交,创造当时陈少梅成交纪录、天津艺术品拍卖成交纪录等多项佳绩,不负陈少梅先生高妙的艺术手段,更无愧于本作数次流转中所承载的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