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58 张大千 1947年作 秋林晓霭 镜心

秋林晓霭
拍品信息
LOT号 2558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47年作 秋林晓霭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93×40cm 创作年代 1947年作
估价 1,600,000-2,000,000 成交价 RMB 1,84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
1.《山水画名家技法图库》,第17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2.《中国山水画通鉴—绍往开来》,第1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3.《大美术A11增刊—走近名家》,第12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题识】清泉石罅咽轻流,晓霭林边溪远眸。绛黛山峦秋欲暮,江南回梦旧林丘。丁亥夏写秋林晓霭图用宋人法,并拈二十八字,时将归于蜀中也。大千张爰。
【印文】张爰之印、大千
【鉴藏印】大希大利、希希草堂、大希珍藏之印、顾大希审定印、朱兆球印
20 世纪中期之前的张大千似乎是一个完全的传统派画家,他虽然与主张“中西融合”的徐悲鸿、高剑父等画家多有交往,但是在创作中,他几乎没有对当时的“西化”现象予以回应或借鉴。张大千的艺术启蒙一开始就是以传统绘画为根基的。他说:“习画应先审选一家,作为楷模,从勾勒名迹入手,打定根基,渐次参考名家,以扩境界。”观摩、临摹古书画是张大千早期创作的不二法门。自1941 年到1943 年期间,张大千在敦煌石窟中领略了魏晋隋唐的艺术风貌,其自身艺术观念的也随之发生变化,张大千更进一步地试图通过追寻明清画家的师法脉络,寻觅他们的艺术本源,在深入领会石涛和髡残的艺术之后,张大千开始追摹宋元作品;此外,张大千将佛教禅宗文化佛教思想融入创作当中,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重彩与宋元明清时期的水墨结合起来,走进了艺术集大成时期。
此幅作于1947年,张大千敦煌归来,立追宋元山水的得意之作。此画丘壑具有宋元之雄而其笔墨兼有文人之雅,为大千融合古人、置身宋元的精心杰构。画面颇有“墨润而笔净,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的意味。
高耸的树木居中景,几乎占据画面大半,这些树木的造型之法颇得李成之意,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勾皴、点苔兼用,以充满力度的曲线画出,刻画细腻,笔势苍劲,绰约多姿,极具表现力。一条清溪自近景蜿蜒至林深处,高士在茅亭草阁中清谈,掩映于老树虬枝间;近景的水边坡岸以墨笔勾勒,淡墨皴擦,再以董北苑的皴染点渲很有功力地表现出山林的浑厚。草地和远山仅用淡墨作少量烘染,墨色的微妙变化使画面产生氤氲之气,衬托了树木和人物。整幅构景简洁,笔法清劲平和、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深而又浑厚,更增添人间仙境般的境界,使人生出世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