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429 清康熙 松花石灵磬砚配押花葫芦凤凰麒麟图砚盒

松花石灵磬砚配押花葫芦凤凰麒麟图砚盒
拍品信息
LOT号 5429 作品名称 清康熙 松花石灵磬砚配押花葫芦凤凰麒麟图砚盒
作者 -- 尺寸 砚长11.7cm;宽8.2cm;高1cm;重201g;盒长12.2cm;宽9.7cm;高3.8cm;重113g 创作年代 清康熙
估价 1,0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2,070,000
材质 形制

「康熙年制」款
备注
1.日本鐮仓梅侘居旧藏;
2.剪淞阁收藏
本品以松花石砚配以葫芦砚盒,此种规格仅存二例见于清宫帝王御用之砚,如台北故宫藏“清康熙御用松花石椭圆砚”(注释1),此砚原存乾清宫,为天字号砚,篆有康熙“体元主人”及“万几余暇”印识,为康熙皇帝文房书案御用之砚,砚盒亦为葫芦套模而生制成。就形制而言,本作则类似北京故宫所藏“松花江石道光御用砚”(注释2)。松花石砚配以清代宫廷“范匏工艺”精制、自然天成的葫芦盒盖,奇丽精工,造型雅致,宝存佳善,洵为不可多得的清代帝王御用之砚。
葫芦盒盖上范模浮雕有凤鸟、麒麟与祥云等祥瑞,四边略微高起如画框,周匝四边饰有寿字纹、老松以及寿山福海等纹饰,无论是吉祥主题、雕刻风格与表现方式,皆与台北故宫藏“清康熙葫芦鹤鹿水盛”(注释3)极为相似,显然两者皆为康熙朝宫廷同一时期所制作的御用文具。乾隆朝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的沈初(1735-1799)在其《西清笔记》记载:“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碗之属,无所不有。阳文花鸟山水题字俱极清朗,不假人力。其法于葫芦生后造器模包其外,渐长渐满,遂成器形。然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好者最难得。尝见一方砚匣,工致平整,承盖处四面吻合,良工所制,独逊其能。”葫芦器本为天成,制作难度高,数千百中,仅得一二,完好者甚为难得,如需上下扣合的盒盖,较诸瓶罐容器之属,更须良工精制。(注释4)本作不惟造型方正完整,模印纹饰生动自然,刻画亦见精致入微、变化细腻,厥为风格独具、万中选一的康熙御用文房精品,其珍贵可知。
葫芦器,又称匏器,而此种以模、范具制作葫芦器的“范匏之法”起源自民间工艺,发明甚早,元、明文人笔记中多见记载,如万历年间谢肇浙(1567-1624)《五杂俎•物部》:“余于市场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其制作方法系趁瓜尚幼时以模或范套之,纹饰则于事前先饰于模壁内,待瓜熟时则自然成型。清初,范制葫芦工艺进入宫廷,康熙皇帝命内务府在西苑内的丰泽园广植葫芦,此即乾隆御诗中所形容:“园开丰泽重农圃,蔬匏尔时种于此。”再以木或陶模,范制瓶盘杯碗、笔筒、砚盒、乐器之属,其上模印阳文花鸟、山水或题字等,俱精雅清朗。(注释5)清宫范匏所制多奇丽精工、能夺天工的御用文房绝品,尤以康熙、乾隆二帝最为钟爱,以为“形制深朴,可胜金玉”也。(注释6)此中最著名者,莫过于台北故宫藏“清康熙葫芦文字笔筒”(注释7)这件御用笔筒以葫芦套模生成,边镶玳瑁,附有一张黄色签纸,其上有高宗亲笔墨书的御制诗文和诗序,可知这件笔筒是乾隆少时,祖父康熙皇帝所赏赐之物,乾隆登基二十余年间未再留意,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夏日“偶见之如遇故人”,于是赋诗志记:
“苦叶甘瓤祇佐飧,纵然为器乃壶樽。岂知贮笔成清供,徒忆含饴拜圣恩
(原注:是器乃皇祖所赐也)。巧是鸿钧能造物(原注:匏蒂初生,函以木笵,迨落实时,各肖形成器,此制创自康熙年间,而此筒尤为天质完美),训垂燕翼见铭言(原注:筒上有阳文铭,用成公绥“经纬天地,错综群艺”之句)。错综不易穷理境,经纬何曾达治源。顿觉廿年成梦幻,那望十载伴朝昏。犹然我也如相待,惭愧休为刮目论。”(注释8)
此诗借由睹物思情,称颂其祖圣治,并赞扬康熙创制葫芦模制工艺“巧是鸿钧能造物”的高超技术。乾隆的艺术品味,多传承自祖父康熙皇帝,此葫芦笔筒可谓最佳见证。乾隆在位期间,也曾命内务府仿制葫芦器。乾隆十二年〈咏壶卢器〉诗序云:“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皇祖命奉宸取架瓠而规模之,及熟遂成器焉。碗盂盆盒惟所命,盖其朴可尚而巧亦非人力之所能为也。爰令园人仿为之,既成题以句,而识其源如是。”(《御制诗初集》卷44)(注释9)
此砚为松花石,石色为艾草绿色偏白,通体有深浅不一的黄、白、青等色刷丝,形成如碧波荡漾般的细密石理,坚致温润,青白似玉。琢为长方式,砚额浮雕曲尺状灵磬(注释10),两端饰有如意云纹,佐以悬挂巾幔,呈现柔软与坚硬质感之对比,其深浅厚薄、翻褶隐起,在有限高度内,创造出多层次的空间效果,是极富于立体雕塑趣味之巧作。砚背覆手内镌有隶书铭文:“康熙年制”四字款,方折峭拔,明快匀净。
清宫御制的松花石官砚,砚材可分为两类,即松花石与桥头石。桥头石产于辽宁本溪桥头镇,实与松花江无涉。正统的松花石,产于吉林省松花江,又名松花江石。色呈浅艾草绿,间有黄、白二色深浅横纹石理。由于产量稀少,只用作砚材。石质莹润,易于发墨。松花石其中佳者,又被称为松花玉。开采年代早,数量少,石质细润匀净,石色偏白,品质较佳。(注释11)事实上,在康熙之前,松花石原本只是当地人用来制作砺具,用作磨刀石的一种石材。其后因满人龙兴关外,入主中原,原产自东北“龙兴之地”的松花石为康熙皇帝所重新发现,大为赞赏:“见之以为良砚材也,命工度其大小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隅靡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注释12)康熙帝并将松花石砚封为“御砚”,专供宫廷使用,《西清砚谱》对此有详细记载。康熙帝于御制松花石砚双凤砚识语云:“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可见其宝爱无匹。由于康熙的“慧眼识良材”,松花石于是从原来的砺石一跃而成灿烂耀眼的清宫御用砚材。
1.图版引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3),页249。
2.图版引自:张淑芬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宝-纸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页177。
3.图版引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文房聚英-图版篇》(东京:同朋舍出版,1993),页155。
4.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文房聚英-解说篇》(东京:同朋舍出版,1993),页162。
5.同注4,页153。
6.冯守国,〈葫芦器〉《上海工艺美术》第1期(2000),页32-33。
7.图版引自:林秋芳总编辑,《故宫100皇帝的宝藏》(台北:香港雅凯电脑语音,2011),页109。
8.图版引自:何传馨主编,《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页43。
9.(清)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收入:《摛澡堂四库全书荟要》,页559。
10.磬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多以玉、石或金属如铜、铁等合金材质制成。古代最著名的磬石,即《书经•禹贡篇》所谓:「泗滨浮磬」,泗滨位于今日安徽灵璧县北,泗水之南,古代属徐州,毗邻鲁地,其地美石可以为磬,击之,发音清亮,后世多取为乐府之用。从乐器型态来区分,磬可大别为扁磬与圆磬(形如立体圆钵)二种,扁磬有多种形状,如曲尺、弯弓、盘状或鱼形者等,又可分为单一的「特磬」以及成组排列的「编磬」。编磬多作曲尺形状,悬于磬架上,数量不一,每磬可发出不同音色。编磬作为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如孔庙祭孔时演奏,亦常见于墓葬出土,是最为后世所熟悉的一种磬。参见:李时铭,〈论中古时期石磬与铜磬之递嬗〉《大同大学通识教育年报》第9期(2013年7月),页1-20。
11.黄玄龙,〈康熙御制松花石官砚〉,收入:黄玄龙主编,《玩古玩》(台北:剪淞阁,2010),页92-106。
12.(清)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御制文集(二)》,收于: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卷三十(台北:学生书局,1964),页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