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211 清乾隆 喜金刚(六品佛楼)

喜金刚(六品佛楼)
拍品信息
LOT号 7211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喜金刚(六品佛楼)
作者 -- 尺寸 高37.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6,500,000-9,500,000 成交价 RMB 10,005,000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施”款
黄铜烧古 见肉泥金

备注:
巴黎苏富比 2009年11月4日 Lot 215

主尊八面十六臂四足。八面分两层:上层一面,在赤发中;下层七面。每面各三母,头戴骷髅冠,赤发忿怒相。赤裸全身,肩披帛带,腰束虎皮裙,佩饰耳珰、人头和骷髅头项鬘、臂钏、手镯、脚镯。左元手持金刚铃,右元手持金刚杵,双臂相交,拥抱明妃;左副手自上而下分别持花枝、弓、喀章嘎、羂索,右副手自上而下分别持宝剑、箭、法轮、嘎巴拉碗、颅棒、三尖叉、金刚斧。前一对足下各踩二人,皆俯卧,手持法器。明妃一面三目二臂,头戴骷髅冠,忿怒相。左手举嘎巴拉碗,右手持钺刀。右腿环绕主尊腰间,展右立于椭圆形覆莲底座上。
此尊持兵器喜金刚从铜质、工艺、风格等各个方面均明确体现其出自清代乾隆宫廷佛楼之中,尤其37.5公分的标准尺寸,更将其来源指向宫廷六品佛楼,且属于大品,数量极为稀有。此处以故宫现存最完整的佛楼——梵华楼作为范例,可参考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中供奉于紫檀供桌上的九尊主佛中的左数第三尊:持兵器喜金刚佛。
目前在拍卖市场上所能见到的所谓六品佛像以小方格内所供铜像居多,桌上的大佛像则少见,此件即为为数不多的大像,整座佛楼应有54尊大像,且供奉于紫檀条案之上。六品佛楼所有的铜造像就分布在二楼。楼上除明间以外的东西两边三间内,每一间靠北墙紫檀木供案上各供九尊大的铜佛像,它们是每品重要的代表性尊神。东西两边墙上各嵌入一个木柜。木柜上方各有61个小格,每个小格内供小铜佛一尊。小格分为五层,由上往下,第一层13格,第二层12格,中间一层11格,第四层12格,第五层13格。第一层和第五层铜佛最小,第二层和第四层次之,中间一层佛像最大,高在25-30厘米之间。东西两面方格加起来共供小铜佛122尊。下方是六扇紫檀木雕花门,内存鞔皮木箱,箱内主要存放每部应供奉的法器和经书。122尊小铜佛加上桌上所供大铜佛像9尊,共计131尊,6品间内总计供大小铜佛786尊。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主张修学佛法当由显入密、显密兼修,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六个次第亦即六品,以此六品经典教义为基础,以佛造像、唐卡、佛塔等法物具象地、立体地供奉,系统表现其修行思想的佛堂即是六品佛楼。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最为完整的梵华楼为例,其内七开间,明间以外的六室,代表藏传佛教修行的六个部分,故而清代宫廷称之为“六品佛楼”。六室由西向东依次是:一室般若品、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四室瑜伽根本品、五室德行根本品、六室功行根本品。室内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即般若品;密宗四部中事部即功行根本品;行部即德行根本品;瑜伽部即瑜伽根本品;无上瑜伽部份为两品,即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合计为六品,按此供设佛塔、佛像、画像、供器、法器。在这狭窄的建筑空间中,集合了藏传佛教供奉的显密教主要神像,诸佛菩萨的部位都有周密安排,体现出其神系庞大、形象丰富的特点。从建筑到文物构成一个凝固的历史空间,使得二百多年前的历史形态得以完整保留,是研究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文化形态的可靠标本。对于清代汉藏佛教文化艺术交流研究、清代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7-1782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八处之多,其中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不为人知,或者夷为平地,被人遗忘,梵华楼是其中唯一的一处目前仍保存完整的原状,也是六品佛楼陈设模式的定型之作,成熟之作。乾隆皇帝耗费巨大财力建造六品佛楼,梳理庞杂纷繁的藏传佛教神系。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他对藏传佛教信仰的高度热情和祈福的心态;深层来看,清代疆域和政治的大统一不可避免地在思想界产生影响,及对思想上的大一统的要求。这在乾隆皇帝身上显得尤其突出。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广阔疆域内各民族交流频繁,天下富足,承平日久,加之乾隆本人深厚的文化修养,许多巨大的文化工程得以进行并完成,最著名的如《四库全书》、《同文韵统》等的编纂。在佛教方面也是如此,汉文、藏文、满文、蒙文《大藏经》的整理、翻译和刊刻、《四体番咒全藏》的编纂、六品佛楼的设计与建设等均应是此思想的反映。
藏传佛教神系纷繁复杂,要将其调理出来,工程浩大,在西藏本土也无先例,况且六品佛楼还要求将黄教的根本思想通过佛堂的布局、诸品神系的安排以及诸神图像学特征具象地、立体地表现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设计者必须对黄教教义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对藏传佛教神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对图像学有极为丰富的经典修养和实践经验。所以我们可以把梵华楼的内部陈设看作是清乾隆时期对密教四部神系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建构,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藏传佛教图像学的宝库,是宏观把握藏传佛教神系构架的有力尝试。
据清代档案记载,慧曜楼、梵华楼从佛教角度称为“妙吉祥大宝楼”或“六品佛楼”,是清宫庭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与此楼形制相同的佛堂,京内外共有八座,其中紫禁城外四座,分别是圆明园梵香楼、承德避暑山庄珠源寺众香楼、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六品佛楼、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六品佛楼;紫禁城内四座,即慧曜楼、淡远楼、宝相楼、梵华楼。现在紫禁城外四楼只有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六品佛楼建筑尚存,但文物失散;紫禁城内慧曜楼、淡远楼已毁,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唯有梵华楼硕果仅存,建筑完好,陈设齐整,包括了佛像、画像、法器、佛塔等诸多文物,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清代乾隆时期的旧貌,是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由此可见,此尊造像亦于早年流出于以上所提及的几座佛楼之中,在清代宫廷造像收藏领域有着难以撼动的尊贵地位。
参考文献:
罗文华《从民间散佚宫廷造像谈乾隆六品佛楼》
罗文华《故宫六品佛楼诸尊名号考释例举——以梵华楼、宝相楼为基础》
王家鹏主编,《梵华楼》第一卷,紫禁城出版社
王家鹏主编,《梵华楼》第二卷,紫禁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