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019 王铎 1649年作 草书临王献之《铁石帖》 立轴

草书临王献之《铁石帖》
拍品信息
LOT号 4019 作品名称 王铎 1649年作 草书临王献之《铁石帖》 立轴
作者 王铎 尺寸 352×102cm 创作年代 1649年作
估价 15,000,000-25,000,000 成交价 RMB 17,25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签:王觉斯临王大令铁石帖真迹。辛卯十月,山涛老人题签。钤印:君寔
题识:近与铁石共书,令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顷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藏病耳。己丑秋月,王铎。
钤印:王铎之印、烟潭渔叟
鉴藏印:松云堂珍藏印、前身相马九方皋、黄君寔鉴定真迹
题跋:王觉斯以行草著名,其行书学米襄阳,草书宗王羲之、献之父子。然二王真迹,明末时已极罕见,觉斯所取法,实为宋刻之淳化阁帖。其于《阁帖》之二王书烂熟于胸中,随时皆可背临。虽录帖文,而结字行款自具其独特风格。觉斯用笔精熟,腕力雄强,气魄宏伟,为后世所推重,非无因也。此献之帖见阁帖第十卷,如此巨幅而能一气呵成,可见其功力,其享誉艺坛,至今逾盛,殊非幸至。癸巳秋八月,黄君寔识于香港。钤印:黄君寔印、山涛、松云堂
说明:黄君寔题跋。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琅琊馆帖》跋,1641年,50岁)
王铎的书法诞生于明代晚期复古运动的大潮中,见证了朝代的鼎革和文学艺术风气的变迁。这一时期,秦汉经赋、唐代诗歌、魏晋典籍等诸多宋代以前的文化传统备受推崇和复兴,复古的倡导者们认为:从宋代开始,哲学中衍生出的新儒学已将文学和艺术作为政治的工具、伦理道德的附庸,使得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力长期被官方意识所压制并导致衰落。
在文化复古的风潮中,作为书法家的王铎“不离古、不泥古”,极大限度地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个人的意志和情感,从而避免了对古代经典的机械模仿。大致上说,王铎所“复”的“古”主要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所代表的“正统”书风。
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研习贯穿了王铎一生,“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晚年的王铎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书法实践: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动曰:某学米,某学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欧。予此道将五十年,辄强项不肯屈伏。古人字画诗文,咸有萭彟,匪深造博文,难言之矣。”(《临阁帖与山水画合卷》跋,1649年,58岁)
本件草书《临王献之《铁石帖》》轴,纸本,体现了王铎独特的习古和临帖方式。字的临摹不再是原帖样式,字字独立的布局已然转化为连绵不断的草书,行笔富于节奏,极具表现力。本轴《临王献之《铁石帖》》作于己丑秋月(1649年),时王铎58岁,书艺炉火纯青,尺幅巨大,尤其难得。晚明流行巨幅书轴,和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审美趣味都有关系,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