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020 写经《妙法莲华经》

写经《妙法莲华经》
拍品信息
LOT号 4020 作品名称 写经《妙法莲华经》
作者 -- 尺寸 25.9×1066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4,370,000
材质 形制


手卷(一卷)
水墨纸本
年代:7世纪初唐写本

说明:本品全长10.66米,572行,约9800字,近乎全卷,为拍场所见最长之妙法莲华经卷。末有题尾,“世”不缺笔,为唐太宗李世民时代(贞观)以前钞本。
内容“妙法莲华经卷第六”,鸠摩罗什译。此译本是经过南北朝隋直到唐高宗时期的不断修订而成,在唐高宗咸亨仪凤年间(671-679),由皇家书手抄写,流通全国,成为其后所有抄本和北宋以来署名鸠摩罗什翻译的官私刻本的祖本。
纸张入潢砑光,质地细洁薄韧,乌丝栏浓淡相宜,墨字玲珑珠嵌其中,静谧端庄。
整体楷书带隶韵,笔锋外露,点墨稠厚。显示出隋之《龙藏寺碑》和唐初欧阳询风格向褚遂良、薛稷一路之流变。在诸卷初唐写经书法中,大美可观,允称上品。

唐写经《妙法莲华经》考证
从汉、魏、晋到唐,中国书法出现了全面的鼎盛时期,汉简汉隶、二王行草、魏碑唐楷等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书体,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一脉。写经体则与其并轨发展,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
唐代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亦是写本史上的极盛时期,名家辈出,大师云集。府书手设置相较隋朝更加齐全,有“楷书”、“楷书手”、“御书手”、“写国史楷书”、“群书手”、“令史书手”、“书直”等多种称谓。唐代把写经视为国家大事,从官方到民间佛经抄写活动规模也更加庞大,当时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抄经活动,并在长安有固定的宫廷写经所,起初是虞世南之子虞昶主持,后来是阎立本之侄阎玄道主持,拥有几十到几百个写经生。不仅有专职的写经生,连秘书省,弘文馆、左春坊等的楷书手也多被动员起来参与写经。最广为人知,备受赞颂的唐代写经就是出自“楷书手”,如《灵飞经》、《转轮王》等。
唐代的写经法度又和唐楷一样讲究规范、精准、笔画巨细无遗、结构千锤百炼。以楷书大家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楷模的正楷书法,强有力地影响了全社会,周正、端庄、圆润、整饬的楷书形态基本定势,大量的写本经卷由专职抄经手手写,字迹端庄工美,书法造诣极高。受“书道家“的影响,在当时的宫廷之内,无论门下省、秘书省和弘文馆,都统一在同一种风格之下。若对比同时期楷书手的抄经,可以发现,同一时期不同的抄经手的抄经,实际上均令自己的书写和书风的保持在一定规格之中。这种庄严静谧感,不但来自各种监督影响之下,更是来自写经本身对抄经手书法水平的高要求和指导。如参照上元三年(676)五月十三日,由秘书省孙玄爽所写《妙法莲华经第五》,字迹端庄静雅,结构平正;以及写于上元三年(676)闰三月,由欧阳玄所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写于上元二年(675),由赵玄祥所写的《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虽然所书者不同,但是它们所书的小楷,均见一种接近的书风,其瘦劲有似褚风。可以说,写经体与时代书风的紧密结合,拓宽了写经体的书法风格。
而唐早期的写经体,为了看起来比较醒目易懂,通常都是用楷书工工整整地写。一般都是每一行17个字,这种写法对于字数的统计和文字的校对都有好处。在法度上,初期笔画有隶意,横画收笔上翘收笔,捺笔右下按笔微提收笔,都是隶书的影子。一般来讲,左低右高是写经体的总体规律,横画微微向右上方收笔时笔锋回向左上方笔锋自然调整为中锋,竖笔多横笔入锋收笔多回锋,撇、捺多出字形以外,起着整个字型平衡的作用。本品亦然。
用纸也反映了书法的演进。南北朝时期造纸业已经兴起,社会上普及了用纸书写文字。最初,纸质比较粗劣,不易书写。隋唐之后,纸质有了明显进步,为了防虫防腐,书家都要“染以黄蘖,取其辟蠹”,后来就涂一种黄色的防虫剂,称之为入潢纸,或者在黄纸上打腊砑光,称为硬黄纸。这种纸质地坚硬光滑,书写流利,可长年防虫蛀、防水,是写卷纸中的上品。
所谓潢纸,是一种用黄檗汁加工的纸张,其是中国有明确文献记录最早出现的避蠹纸。黄檗又名黄柏,主要产于四川,属芸香科落叶乔木,树皮中含小柏碱和少量生物碱及一些无氮素结晶物质,中药归入清热泻火类药物。黄檗汁既被广泛用作黄色系染料,还是很好的杀虫剂。
早在汉朝时,人们就知道用黄檗染纸。2世纪,刘熙在《释名》中释“潢”字,即为染纸之意。可见,在此之前人们就清楚用黄檗汁染纸。东汉炼丹术士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也载:“若染为黄兮,似蓝成绿。”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提及用黄檗汁染纸,还亲自成功实验这种汁浸染麻纸,很快被普及。西晋陆云的《陆士龙集》卷八《与兄平原书》载有陆云对其哥哥说:“前集兄文为十二卷,适讫十一当潢之。”大意就是写文章用纸要染潢,以防虫蛀。与陆氏同时代的荀勖在《上穆天子书序》中也说:“谨以二尺黄纸写上。”这里的“黄纸”也是指染潢的纸。据宋米芾《书史》载,王羲之、王献之书写所用的纸,也基本都是经过入潢的麻纸。
隋唐时期,染黄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更加成熟。《唐六典》载,太宗李世明于贞观十三年(649年)在弘文馆设“熟纸装潢匠九人”;秘书省定“熟纸匠、装潢匠各十人”。还规定一些官府文书、宗教经典都要用黄纸。《文房四谱》曰:“贞观中始用黄纸写敕制。高帝上元二年诏曰:‘诏敕施行,既为永式,此用白纸,多有虫蠹。宜令今后尚书省颁下诸州并宜用黄纸。’”可见,唐代染纸入潢早已遍及全国各个角落,我们现在可见到的许多唐人或之前抄写的佛经,且完整无损,其中原因之一就多数是用潢纸书写。
此卷《妙法莲华经》呈现出唐代极高的书法水平,校之唐盛所行“二王”书风,更显初唐严劲刻厉的风格。整体楷书字迹匀称舒展,结构平正。走笔轻盈精熟至极,行气一贯,宽处又如磬石横盘,千夫不移。跌宕之气,溢于笔触。可将本品字形与唐初碑版比较,特别是唐贞观七年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两者字形肖似,更无石刻凝滞之气,因此从书法上判断,信为唐初笔意无疑,乃为精好之作,较之后世名家,又不逞多让。
唐初人笔,巍然已一千五百余年,遗墨真迹,万不存一,今人能得观唐人墨宝,实之幸事。
参阅:
①上元三年(676)十一月五日,成公道,《妙法莲华经卷卷五》,大英博物馆②上元三年(676)五月十三日,孙玄爽,《妙法莲华经第五》,大英博物馆③上元三年(676)闰三月, 欧阳玄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英博物馆④上元二年(675),《妙法莲华经卷第二》,东京三井记念美术馆⑤上元二年(675),赵玄祥,《妙法莲华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