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54 明 秦二世铜权

秦二世铜权
拍品信息
LOT号 5054 作品名称 明 秦二世铜权
作者 -- 尺寸 宽4.5cm 创作年代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2,702,500
材质 形制

铭文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

江山一统文趋同的「二世诏」铜权
我国古代用来确定物之重量的器具,称作「衡」。细言之,衡指运用杠杆原理显示物质重量数值,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秤杆或天平上的横梁;而与衡相配使用以调整自身重量或变动自身位置使所称物质在衡杆上得以定位的那件重物,称为「权」,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砝码或秤砣。至迟在春秋中期,我国已广泛使用杠杆衡器。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战国铜衡杆,提钮在正中,杆上标有显示权与所称物位置的明确刻度。(图片1)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为了确保江山一统的确切落实,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即史记所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把商鞅所制订的在秦国实行了已有百年的度量衡制度推向全国,「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为了尽快地实现统一的目的,秦始皇用皇权的威力,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是秦始皇首创的一种法律形式,即以皇帝的最高权威发布命令。当时他命令把自己亲自颁布的度量衡命令铸刻在量、衡器上,或者刻在铜版上,然后再嵌在量、衡器上。作为使用凭证,发到全国各地,做到家喻户晓,让人们都知道这是国家的标准器具。此诏令被称为「始皇诏」,诏书全文:「廿六年,皇帝令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函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现藏于镇原县博物馆的一枚诏版即为载有「始皇诏」之代表。(图片2)此诏版应为钉在官定的木容器上或嵌在其他官定的铁量、衡器上,以避免字体锈蚀。其上有四钉孔,两孔已残。据记载,秦始皇当时还用大字铜范铸造高约30cm、宽约65cm的诏书,并不是嵌在度量衡上的,而是悬之国门或布之郡县,作为始皇颁发的布告全国的诏书,这种大字诏版称金版(即国之典策)。
公元210年,秦二世即位之后,对于始皇时期所标定的度量衡器物均再次检定,并再次加刻「二世诏」,诏书内容「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记得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记得此诏。’故刻左,使毋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秦二世诏版,即为配合「始皇诏」使用的附属文件。
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遗物有铜椭量、铜权等,分布广泛,它们是真真正正见证了华夏文明得以统一,始皇帝得以一统中原的历史遗存,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
此权即为秦时期官定的标准度量衡器具,其为铜质,呈半球形,顶部铸鼻钮,宽大致4.5公分,为尺寸较小的权量。其上铭文为秦二世诏文,应为秦二世时期所制作的官定标准铜权,刻二世诏。此权保存完好,从其表面之红斑绿锈可知,其应出土于清代,并为当时的专业收藏家所宝藏,其上才会有如此自然的红斑绿锈,是为清代出土青铜器所特有。它不仅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代衡制的珍贵资料,同时,其上所刻写的二世诏铭文亦是秦文字历尽千年得以保存的重要资料。
秦文字是战国文字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上承殷周金文,春秋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战国以后,又逐渐产生了结体庄重、规范的小篆和书写便捷、笔画趋于方折平直的秦隶书。小篆的形成、隶书的产生,是汉子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也是汉字由异形到统一、由古文字阶段到隶楷阶段的重要发展期。小篆成为秦王朝推行「书同文字」的标准字体,并与隶书一起为汉所继承,对以后两千年来中国文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秦文字在汉语文字学史上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宋代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中就有对于秦文字,乃至秦权的记载。恐因秦王朝持续时间较短,历史遗存较为稀少,能够被后人所发现的资料极稀,唐发现石鼓文为先秦文字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而由宋至清末、民国时期,秦文字一直都是中国古代金石学中资料相对碎片化、未能得以系统性研究的一个学术空白,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陶斋主人托忒克·端方就一直对先秦两汉文字这一学科虎视眈眈,从其遗留下来的影像资料《陶斋评权图》中可知其个人对于秦权乃至秦文字的重视。(图片4)同类题材可参考北京保利2015年6月8日Lot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