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061 清康熙 雪花金大鬲式炉

雪花金大鬲式炉
拍品信息
LOT号 5061 作品名称 清康熙 雪花金大鬲式炉
作者 -- 尺寸 直径24.8cm;重9210g 创作年代 清康熙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0
材质 形制

「宣德年制」篆书款
备注
欧洲藏家旧藏

此炉形制脱胎于上古三代吉金铜器之鬲,合裆为腹,下承三鼎足,口盘而颈束,腹部微鼓。线条凝练而威严,不失三代礼器神韵。内堂铸造痕迹规范,打磨光滑严整。炉身整体光素,色近熟栗,饱满圆融,通体包浆自然,宝光自内而外,抚之温若凝脂。通体可见雪花金色掩映,似初冬瑞雪,落地成诗。其色若氤氲云霞,词拙者莫可名状。炉底「宣德年制」篆书四字款,规矩有度,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铸后又精修而成,底平字峻,颇有凌厉之感。铭款中「宣德」的「德」字,相较于明代宣铜中的「德」字多一横。这是因为一直到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年)颁布《康熙字典》,才算由官方对德字做出隶定。此点可从故宫旧藏宣铜铭款看,「德」、「德」兼有,无横之「德」多,有横之「德」少,且后者所署器多为清代,以减地阳文之法居多。整器线条凝练,毫无迤沓之感,器形硕大,实属罕见。
明晚期文震亨曾做《长物志》云「三代秦汉鼎彝……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唯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然而留存至今炉之体量大者十分稀少,其原因或可由《清档》窥探一二,如清中期乾隆皇帝,在频繁下令制造铜炉的同时,也频繁下令进行熔毁,将若干件甚或数十件铜器「不应收拾者毁铜用」或「毁铜铸造其它器时用」。例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三日,太监交「铜各式炉十五件,铜花瓶一件」,传旨「刮金毁铜」。且因铜源不足,即使民间用铜也要加以限制和干涉。这使得如本品之体量硕大者愈加稀少,若有留存则必为珍品佳器,方不至「刮金毁铜」。除此之外,圆融的包浆也于华素之中彰显其高贵典雅的气质,正如王世襄先生所言「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如本品之鬲式炉以形胜,以色贵,佳形妙器,光彩澄澈,未经刻意的雕琢装饰,仅以奕奕之铜色积以时日之洗练,自有一种高隐的况味。

参阅:
1.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三联书店,2007年,第16、17页
2.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页33,图20
3. 北京保利,2016.06.06,lot7330,成交价 人民币 9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