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396 弘一 1938年作 行书《蕅益大师警训》 立轴

行书《蕅益大师警训》
拍品信息
LOT号 3396 作品名称 弘一 1938年作 行书《蕅益大师警训》 立轴
作者 弘一 尺寸 145×33cm×4 创作年代 1938年作
估价 4,500,000-5,000,000 成交价 RMB 5,98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岁次戊寅春二月,惠安瑞集岩大华严寺沙门亡音敬书。
【印文】无畏、南无阿弥陀佛
【释文】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明灵峰蕅益大师警训。

弘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弘一法师自评其书,「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这是他的书法美学追求。这种逸品格调,也必须要泯灭技法的束缚、打破碑帖的隔阂,向书写者内心深处求。他甚至说「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屏除,绝不用心揣摩」。
一九三八年,在泉州承天寺,弘一法师致信马冬涵,把他的这些书法追求、理想、观念全部道出了。
冬涵居士道席:
承示篆刻,至佳。……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屏除,绝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观之,斯可矣。……无论写字刻印等亦然,皆是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此乃自然流露,非是故意表示)。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旧十月二十九日,演音疏)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五十八岁的弘一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教养正院做了关于书法的讲说,即《谈写字的方法》,他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佛法赋予了书法「空灵」「沈静」的品格,这种宣扬,也给书法家带来了更深层次上的心灵慰藉,这种观念下的书法体悟,将书法超脱于日常实用,把书法带入一种听从禅心的呼唤。
「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所以,弘一法师的书法脱略痕迹,不再计较技法、点画,也不追求视觉上炫目、出彩,而是在看似不经意中营造出一片枯寂之境。后来,马一浮应刘质平之请为弘一法师《华严集联》手迹题跋,写下了评语:「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今观大师书,精严净妙,乃似宣宗律师文字。盖大师深究律学于南山灵芝,撰述皆有阐明。内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弘一法师与草庵
1933年12月31日(十一月十五日),弘一法师由传贯法师、性同法师陪同,从厦门来到草庵度岁,到1934年2月回厦门,前后在草庵住了两个多月。(见弘一法师《南闽十年之梦影》:十一月,我搬到草庵来过年。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当时撰并书了两副楹联,其一现刻于庵里的石柱上:草积(原字加了艹)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对联首字嵌」草庵」两字。
弘一法师第二次到草庵,是1935年农历十二月,他在日记中写道,十二月初三日(12月28日)到泉州,卧病草庵。在《南闽十年之梦影》中,他说:我于民国二十四年到惠安净峰寺去住。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场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来养病。这一回的大病,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大纪念!所幸弘一法师在草庵养病一个多月,转危为安,于第二年正月中旬往厦门继续治疗。在厦门的日子里,他撰写了《重兴草庵记》,后来改动了数字,刻在黑页岩上,现嵌于草庵东壁上,与摩尼光佛互相辉映。
1938年1月19日,弘一法师最后一次到草庵。这一年正月元旦始至初十日止,他在草庵讲《华严普贤行愿品》(见《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册P204)。约于正月二十日,他又到泉州承天寺讲解佛经。此罕见的书法四条屏即书于这个时期。
灵峰蕅益大师
蕅益智旭(1599-1655年),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吴县木渎(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号八不道人,晚号蕅益老人。由于晚年居灵峰(今浙江安吉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
警训节录: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马一浮: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
1937年12月15日,马一浮应刘质平之请为弘一大师书《华严经》集联手迹题跋。在这篇跋中,留下了马一浮对弘一大师书法的评价:「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尝谓华亭于书颇得禅悦,如读王右丞诗。今观大师书,精严净妙,乃似宣律师文字。盖大师深究律学于南山灵芝,撰述皆有阐明。内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弘一大师也曾因自己的书法得到马一浮的赞赏而引以为荣:「拙书尔来意在晋唐,无复六朝习气,一浮甚赞许。」这便是两位大师的心交神会。
刘质平:先师晚年作品,已臻超然境界,绝无尘俗气
先师用笔,只需羊毫,新旧大小不拘,其用墨则甚注意。民十五后,余向友人处,访得乾隆年制二十余锭奉献。师于有兴时自写小幅,大幅则须待余至动笔。余在寺院,夜半闻云板即起,盥洗毕,参加众僧早课。早餐后,拂晓,一手持经,一手磨墨。未磨前,砚池用清水洗净,磨时不许用力,轻轻作圆形波动,且不性急,全副精神,贯注经上,不觉间,二三小时已过,经书毕读,而墨亦浓矣。
所写字幅,每幅行数,每行字数,由余预先编排,布局特别留意,上下左右,留空甚多。师常对余言:字之工拙,占十分之四,而布局却占十分之六。写时闭门,除余外,不许他人在傍,恐乱神也。大幅先写每行五字,从左至右,如写外国文。余执纸,口报字,师则聚精会神,落笔迟迟,一点一划,均以全力出之,五尺整幅,须二时左右。
某次师对余言:艺术家作品,大都死后始为人重视,中外一律。上海黄宾虹居士,或鉴赏余之字体也。
师之书法,乃学问,道德,环境,艺术,多方面之结晶,晚年作品,已臻超然境界,绝无尘俗气,宜乎鉴赏者之倾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