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532 潘天寿 1962年作 鹰石图 立轴

鹰石图
拍品信息
LOT号 3532 作品名称 潘天寿 1962年作 鹰石图 立轴
作者 潘天寿 尺寸 214×47cm 创作年代 1962年作
估价 22,000,000-25,000,000 成交价 RMB 29,32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
1.《中国画艺术丛集·朵云》,封底,1984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2.香港佳士得,1994年10月30日中国十九二十世纪绘画拍卖图录,图版114。
3.《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125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题识】剑华吾兄老友鉴正。六二年壬寅新春,雷婆头峰寿者指墨。
【印文】潘天寿印
【鉴藏印】梅县邹氏模贤珍藏书画之章、翔庐珍藏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说明】
1.上款人为美术史家俞剑华。俞剑华从1926年起即与潘天寿一起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两人友谊深厚,并且作为美术史家的俞剑华从一开始就高度赞许潘天寿的绘画才能,两人亦多次一起举办联合画展。
2.邹模贤旧藏,邹模贤,字慕贤,广东梅县人。酷爱书画收藏,与陆俨少、徐邦达、萧平等书画名家颇多来往,旧藏有傅抱石等诸多名迹。

潘天寿从幼年、中年到晚年从未放弃过对指墨画的追求和探索。天寿先生偏爱指画,并不为炫奇斗胜,而全因指画自有笔画所不能替代的长处。潘先生在《指头画的技法》中说:「利用它不很听指挥的特点,使作品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的妙处。」
潘天寿晚年全力追求雄浑、深沈的力量感,指画的凝重朴拙之感也更强烈地吸引着他,使他尤喜采用指墨这种特殊形式,以乱头粗服之指趣,写高华纯朴之意旨。潘天寿指墨画中的造型比笔画更加方峻、用线更加强直苍老,尤富重量感,因而也更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画作因历史原因传世不多,但无不充斥着一股凛然的阳刚之气。潘天寿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的雄浑、刚健、凝重、壮美,也恰恰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品格与气概。

潘天寿善画鹰、鹫、蛤蟆一类似乎不入大雅之堂、又不为普罗大众喜爱的题材著称,为传统国画引入了新题材的同时,又能与其充满金石趣味的画风巧妙结合,由此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鹰,是潘天寿一生中画得最多的题材之一,其中现存明确记有年代的最早一幅作于1932年,最晚的作于1965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潘天寿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作于1962年的《鹰石图》即出自这一时期。潘公凯在《潘天寿评传》里写道:
「从他一生来看,有两段生活上比较安定、艺术上潜心钻研的时期……第二段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五年,可称之为「后十年」,……这个阶段,他将完成从一个出色的传统文人画家到现代艺术家的转变。他这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一方面是大大发展强化了他以往始终坚持的风格倾向:沈雄奇崛,苍古高华,使他的作品以更为鲜明的面目在画坛独树一帜。但另一方面,却又熟中带生,严谨凝重,不以随意挥洒为能事,力求新意,处处见出思考的痕迹。」
潘天寿这一时期画作的现代性、雄伟感,及他在创作中的力求新意和勤于思考,在这幅《鹰石图》中有很好的展现。从构图来看,极其狭长的画面采用了潘画中比较常见的构图比例,而画作的总体视觉效果给人一种上重下轻的不稳定之感:周身漆黑的鹰占据了画面最上方约三分之一的篇幅,却立在一块狭长的、上宽下窄的岩石上;岩石并非直立,而是略向右侧倾倒,一派岌岌可危之势。这种构图和对山石的造型,显然有潘天寿极推崇的八大山人的痕迹;而潘天寿用线苍劲,造型较方,整体来看显然在险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几乎可说是违反了自然规律。不过,为了保持画面的平衡,潘天寿也对这一「险境」做了特殊处理:一是在右下角加入松叶、岩苔等伸出画面右侧边缘,将鹰石倾倒之力过渡到相反方向;二是鹰头向左侧伸出,鹰眼也充满警觉地凝视左方,似要随时振翅冲天,这样就在视觉上起到了左右牵制的微妙效果。总体而言,整个画面虽充满不安定之感,但又同时被充满张力和聚合力的构图托住,尽现「造险破险」之法。这种动与静的美学平衡正达到潘天寿所追求的「静中有动,动而益静」的「至美」境界。
这幅《鹰石图》另一值得注意之处在于指墨的运用。指墨或称指画,即用手指所作的中国画。手指参与作画,唐人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就有记载;但特意将手指代替毛笔作为绘画工具,则始于清代指墨画大师高其佩。高其佩特意蓄长指甲来醮水、墨用以勾勒,线条一波三折,颇具金石味,妙趣横生。潘天寿则在其基础上将指画发展到了崭新的境界和高度,将指墨的意趣融于笔墨之中,不仅用指甲作画,且使拇指、手掌、拳头,乃至碗碟泼墨,点、按、破、各法齐举,变幻无穷,形成了高难度、高格调的笔墨语言,由此也与前辈大师拉开了距离。
和其他几幅类似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鹰石图》中,鹰的身体也先以大碗墨水泼洒,同时五指齐下,运散墨水,渐渐成形。先画全身,再勾细部,以食指蘸浓墨画尖喙、眼圈、鹰爪。再画盘石,用食指蘸墨,描粗细合宜的苍劲线条,自上而下渐渐变细,凸显厚重感。以指代笔,更显鹰之锐利、石之奇崛。

英雄独立
名家巨制
左宗棠在江苏省无锡梅园题写了「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的对联。这24个字浓缩了古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这副对联也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生前最喜欢的座右铭。
其中「向高处立」便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要有长远的眼光。这也奠定了本专场的基调,即高屋建瓴地统摄美术史,收藏美术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写意画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齐白石以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潘天寿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范畴。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在「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
潘天寿对齐白石的绘画观点也十分认同,他在《谈中国画的训练基础》中说:齐白石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不求表面的形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
齐白石、潘天寿作为近代艺术名家,经受得住「高立」的美术史视角审视,此其一。
本场包括齐白石、潘天寿7件作品,每一件都画界扛鼎、身份昭然,且流传有序:依次为潘天寿送给著名美术史家、画家、教育家俞剑华、邹模贤递藏,两次出版一次展览记录并在创作中融入指画的《鹰石图》;齐白石画给电影艺术家、作家、书画鉴藏家夏衍且有十次出版四次展览经历的《玉兰斑鸠》;文物公司旧藏,十次出版四次展览的齐白石《红梅双喜》;五次出版两次展览,袁文殊、北京荣宝斋、杨永德递藏齐白石《送学图》;日本私人收藏,有出版的齐白石《丹桂双兔》;杨虎将军旧藏,有出版和展览记录的齐白石《大富大贵》和齐白石《松柏独立》。
从画面形式上看,画面主体鹰、斑鸠、喜鹊、牡丹等,都是居于画面上部,具体表现着「高处立」的主题,此其二。鹰等意象本身就含蕴着高瞻远瞩的指向,明确点名专场文眼,此其三。由此,奉献「英雄独立—名家巨制」专题以飨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