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9 佚名 瑞应图 立轴

瑞应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019 作品名称 佚名 瑞应图 立轴
作者 佚名 尺寸 35×56.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1,552,500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立轴


太宗瑞应 金匮之盟
这是一幅北宋早期的绘画,图中服饰、衣冠、建筑、家具皆为典型宋制,可参照《宋史·舆服志》、《营造法式》、《中国服饰史》。绘画风格古拙,以绿色衬底,树与流云组合分景,大量采用贴金沥粉,施以重彩,此种装色技法流行于五代、北宋时期。开化寺壁画(图1)是北宋画师郭发绘制于公元1096年,“采用连环画形式,在图与图的分界上,或图案走边,或树木分片,或流云分景。壁画人物,则以人体修长,面貌清秀,笔力刚劲,衣饰华美,衣冠装饰、广袖长衫,器物陈设、玉柱栏杆,屋柱房顶等处,大量施以沥粉贴金,增加立体效果。”(《浅谈开化寺壁画》),同本幅《瑞应图》风格非常接近。另可参考莫高窟五代壁画和藏经洞出土五代宋初绘画,如《报父母恩重经变》(图2甘肃省博物馆藏)等。
公元960年,趁后周柴宗训年幼,赵匡胤陈桥兵变,改后周江山为赵宋天下。转年,杜太后在去世前告诫太祖,后周灭亡乃“柴氏使幼儿主天下”,并留下顾命:让太祖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兄弟光义,光义传于廷美,廷美再传于太祖子德昭,即“三传约”,并让赵普记录后收藏在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本幅《太宗瑞应图》中就有详细描绘“金匮之盟”的细节。上部左边绘制后宫庭院,园中遍植湖石牡丹、芭蕉、石榴等,众多宫女云肩广袖,丝带飘扬,形象参考《辽代应县木塔壁画》(图4)及北宋元丰七年壁画墓《宴乐仪仗图》(图3)。左上有宫女脚踩金凳,手托金盘采摘树上仅剩的一颗贴金石榴,口鼻蒙有丝巾,显示极为恭敬,更有宫妃在旁跪拜。另有两颗石榴,被乐队仪仗,护送至右侧殿前。其屋顶、斗拱等规制是典型五代宋初的风格,参考大云院大佛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图6)、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庙寝殿(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重檐歇山顶的结构可参见开化寺壁画和传展子虔《游春图》(图5)中建筑。斗拱的结构,参见傅熹年先生关于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一文考据:“约在隋或稍早一些时候,斗拱的做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主要特点是横楣由原来在大斗之上的位置降低到二柱柱头之间,宋式称之为“阑额”。柱头栌斗上直接放斗拱组,上承屋梁和檐檩,构成“柱头铺作”,最简单的柱头铺作可以只用栌斗托一个替木,上承檐檩或用一斗三升斗拱,个别也有用几层下昂的;不管柱头铺作挑出几层,在二柱之间,只用一个叉手,放在阑额的中点上,上托替木或檐檩,成为独立的“补间铺作”,不再像南北朝那样使用多个,也不用横拱更不向外挑出。这种做法出现后,南北朝以来的旧法很快绝迹。以后唐宋各代斗拱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瑞应图》其鸱尾上不见抢铁和拒鹊,也没有向鸱吻的过渡迹象,年代应该更早。也没有以滥觞于宋辽时期的脊兽作为脊饰,保留了唐代的遗风。
以这样隆重的仪式采送三枚石榴,是令人费解的。而石榴古来代表多子,寓意传承,画家以贴金石榴暗喻后宫欲册立之皇储。而宫妃则将第一枚石榴呈现于坐于主位、体量略大的杜太后面前,表示其在建储之事上的决断权。坐在她对面的是皇帝,宋太祖。画中一共三枚金石榴,暗示确立了三位皇位继承人。一紫袍大臣立于阶下,即为赵普。殿内后方为当时流行的“装堂花”屏风(参见《五代王处直墓壁画》图7)。庭前有持骨朵二侍卫,参考《洛阳北宋墓壁画》及开化寺壁画侍卫(图8)。
中有莲池拱桥相隔,勾栏制式及其万字纹栏板是晚唐宋初常见的样式,参见法隆寺经幢(图9)及慈云寺塔出土宋初文物《宴饮图》(图10)上勾栏形制。
下部左侧赵光义着淡黄袍坐于晋王府内,行叉手礼(叉手礼参考图10),旁有侍臣朝殿外跪拜。椅子可参考南薰殿藏《宋帝御容》中宋真宗像(诸帝椅子及脚踏略有变化,见图12),形制及椅披完全相同。背景屏风绘有连续水纹,此种图案的屏风可参见《白沙宋墓夫妻对坐壁画》或传五代董源《溪岸图》水纹(图11),前方桌上放着代表他晋王或开封府尹身份的印绶。而右侧桌案之上放有同太祖梁数相同的通天冠和绛纱袍,画家以巧妙的手法,暗示其即将得到皇位。
画面右下角两人,是金匮之盟三传约中另外两人,赵廷美和赵德昭,正在听取侍从关于皇储继位顺序的汇报。旁边有山坡,形态及画法古拙,可参见莫高窟五代61窟壁画。
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完整的有关“金匮之盟”三传约的绘画。区别于赵普在太宗登基五年后,献上的“金匮之盟”,称杜太后留下顾命,让太祖将来独传位于兄弟赵光义,称为“独传约”。
稳固皇位 画瑞应图
左侧赵光义殿外有观音乘云而至,前来点化即位,旁边的白马(略所缺失),应是传说中的神马“白马朱鬣”,南朝梁孙柔之《瑞应图·白马朱鬣》载:“明王在上,则白马朱鬣至。”观音点化,白马朱鬣至,是为“瑞应”。
在中国古代,瑞应图都是皇帝在位期间被刻意安排编撰流传的,预示受命于天,国家将兴。尤其是皇位非正常获得的,如南宋高宗、明成祖朱棣等。所以,瑞应题材给断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虽然赵光义“亲王尹京”,是众所周知的储君,但太祖突然驾崩,还有“烛影斧声”之谜,其又以“皇弟”身份继位。宋太宗继位初期,需要这种太后遗诏且上应天意的“瑞应图”,宣传其皇位的合法性,以平息舆论,稳固皇位。并且,马上按金匮盟约,封赵廷美为齐王,继任开封府尹,确立了赵廷美的皇储地位。
而几年之后,赵德昭兄弟相继去世,皇位已无再传回太祖一脉的可能。赵普为打击政敌卢多逊,和太宗做利益交换,趁机进献了篡改的“金匮之盟独传约”。太宗此后则背弃了盟约,后赵廷美被罢黜去世,北宋皇位始终留在了太宗一脉。正史记载宣扬的都是赵普后来进献的“独传约”,如成书998年的《太宗实录》,而刻意回避了三传约。
具体事件节点可见下表,由此可以看出,在赵普献独传约和赵德昭去世前,太祖和太宗都是执行“金匮之盟三传约”的。因为宋朝“国史”,“实录”等官修史籍部分已经毁佚,使得三传约缺乏证据,只有一些私史稗乘的含糊记载。到今天也是宋初的历史谜案,争论不休。而这幅《太宗瑞应图》在宣传“太后遗诏”和“君权神授”为太宗的继位作政治宣传时,无意间为千年后的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太宗瑞应图》应该是当年画师应宫廷或官府的要求,绘制的具有政治色彩的作品,绘制时间应在赵普献金匮之盟独传约之前。有复杂的故事情节,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很罕见的,包含了丰富的画面信息。画师多次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来阐述事件情节。笔力刚劲,人物刻画气韵古拙,树木多样、云纹线条娴熟。
其分景式的空间处理还保留了早期壁画的特征,如敦煌壁画中的“一铺”,区别于存世的几卷南宋《瑞应图》(天津艺博、龙美术馆等)分段形式。唐五代到北宋初期绘画多不写款识,包括存世的几本南宋的瑞应图也没有作者款识。
这是现存当时唯一表现“金匮之盟”题材的绘画,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证据,极其珍贵。也是中国传世最早的一幅人物“瑞应图”题材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