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97 清 菱格十二兽纹镜

菱格十二兽纹镜
拍品信息
LOT号 5197 作品名称 清 菱格十二兽纹镜
作者 -- 尺寸 直径18.5cm;重量406g 创作年代
估价 300,000-35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镜品种特殊,版工上佳,裂修。纹饰由主纹和底纹组成,主纹系由四组变形菱纹分为内外八区,内四区各配置两瑞兽纹饰,一只瑞兽体态丰盈,短尾长足,静立于枝蔓上。另一只瑞兽身体呈U字形弯曲,前肢上举,攀援跃起,长足卷尾,甚是灵巧。外四区各饰一瑞兽,身体呈环形,尾部延伸上翘,双足立于外圈环带上,作行走状,内外区瑞兽以枝蔓相连。

凌云势 中国龙
—铜镜龙纹饰专题
龙,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里,是一种神物。说文载:“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水地篇也说:“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高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是一种玄妙的怪物,具备了两极端的弹性,令人莫测高深,只能用心去膜拜,因此历代都被奉为神物。
铜镜上的纹饰凝聚了古人的智慧精华,铸造水平与设计水准均达到巅峰,全方位的展示了人对龙的至极崇拜。龙有许多变体,亦或说龙能千变万化,更能生出九子,形态自然复杂多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其形象各不相同,故而称谓有别。从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有数种龙纹逐渐演变,抽象与具象的转换,迎来了铸造的巅峰。
其一,夔龙纹,说文载:“夔,神魖也。如龙,一足。”山海经大荒经也载:“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而铜器上的夔纹,是鸟兽的侧面形状,虽传说庞杂,夔当是龙的一种,是故后人称为夔龙、夔凤纹。
其二,蟠虺纹,说文载:“虺以注鸣者,诗曰:胡为虺蜥。”郑注:虺为蜥蜴属。另据国语吴语载:“为虺弗摧,为蛇将弱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韩非子说林上载:“涸泽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蛇相负以行,即春秋时的蟠屈纠结形的蟠虺纹,所谓神君,当然也是龙一般的神物。
其三,螭龙纹,说文载:“螭,若龙无角而黄,北方谓之地蝼。”蜀都赋载:“或藏蛟螭。”刘注:“蛟螭水神也,一曰雌龙,一曰龙子。”说明螭也是龙。
其四,虬龙纹,说文载:“虬,龙子有角者。”和螭的区别,是角的有无。另据淮南子载:“黑蜧神虬,潜泉而居,将雨则跃。”虬亦能唤雨。
两汉时期(包括王莽时期)的龙形象身体细长,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鳍。头部似鳄鱼,整体较瘦长。分为有翼、无翼两种。有的角似牛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上下颚等长,上下唇分别向上下翻卷。分为有无两种,翼为鸟翅形。兽腿,短粗。足部分为兽、鹰足两种,三趾。亦有以虎的形象为主,其他动物形象辅之。
建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龙体较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头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无两种,有翼的龙形状仍旧为鸟翅形。腿为兽类,长。
南北朝至隋时,龙体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颈和背上出现焰环。龙翼依旧分有无两种,出现飘带形翼,鸟翅形尚存。四肢上飘,有长的兽毛。
唐代,体粗壮丰满,分叉鹿角,回复到蛇体,鳞片分明,脊背至尾都有鳞,身尾不分,比其他时期更具象更显威猛。
宋代时尾上则有一圈鳍。吸取了狮子形象的特点,圆而丰满,脑后有鬣。上唇很长,顶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 龙翼已经都为飘带形。 宋时出现四爪的足,后肢和尾常交叉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