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59 草间弥生 1989年作 原野之花

原野之花
拍品信息
LOT号 2059 作品名称 草间弥生 1989年作 原野之花
作者 草间弥生 尺寸 38.2×45cm 创作年代 1989年作
估价 3,800,000-5,800,000 成交价 RMB 3,820,368
材质 压克力 画布 形制

款识:yayoi kusama 1989 野の花(画背)
来源
每日拍卖 东京 2017年10月21日 编号212
亚洲 私人收藏
现藏者购自上述来源

附日本 东京 草间弥生工作室开立之原作保证书

草间弥生
我每天不断地画,就是为了给我们的下一代传达一个信息:世界应该是充满爱与和平。我用圆点来代表爱,我将圆点点缀在世界所有地方,好像在窗户上一样。我希望这种创作能够帮助我们从精神的挣扎中解脱出来。
—草间弥生
「网纹」与「圆点」复杂的重复与繁殖组成《原野之花》(Lot 2059),草间弥生不单使用五十年代开始线条编织的「无限的网」,而是更进一步发展成类似显微镜下有机细胞结构的复杂排列,使用不同密度与粗细的网眼,显示物体的质地差异,桌面、背景、容器、花卉,数个层次细密的结构,考验着艺术家铺陈与逻辑思考,作品包含她多年来的艺术经验思考,延续先前脉络基础发展,最终运用最原始的几何状态,多彩的用色与复杂的几何组构,在草间弥生理性的构成有秩序的排列,架构属于二十世纪的摩登现代感,走在时代尖端的草间弥生,可说是汲取当代的养份,成功的成为当代艺术界最光彩夺目的一朵「花」。
草间弥生于1970年代初期离开国际舞台纽约,返回日本定居,直到1986年,才在法国多尔美术馆举行个展让她重新获得国际注目。三年后,于美国与英国接连举办两次重要个展,将她再次推向新的高峰。1989年可说是草间弥生创造力最为丰沛的时期,她尝试将大胆的对比用色、灵活的几何组构化,开始一系列超现实主义的具象组构创作。
出生于经营植物种植世家的草间弥生,从小的生活即环绕着各式各样的花卉与蔬果。我们从她早年生活留下的线索,像1939年个人照片中,手持数株与她头等大的花朵,另外她早期色彩单纯的植物系列作品,可得知花对其生活具有相当影响,她也数度以此为题,其中之一的《原野之花》,从早期均一等质的画面,没有起点、终点与中心抽象绘画,转换至运用几何图形排列架构画面的造型手法,不仅是主题的延续,更考验艺术家对于物件层次之间关系安排与思考,草间弥生通过「网纹」与「圆点」消弭实体界限的过程,建构她贯彻始终重复与繁殖的无限概念,体现「消融自我,回到宇宙的自然状态」,进入永恒时间的无限和宇宙的绝对性当中,表现草间弥生的「执念艺术」,提供观者思考周遭事物与自我存在的意义。如同,弗朗西斯.莫里斯泰德现代美术馆馆长说:「草间弥生的作品具有这样一些重要性,如本能地甘冒风险的欲望、以进行某种发明或接受外在的影响来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实践纯粹的艺术野心等,这些其艺术的支柱。尽管作品形式看上去似乎从根本上改变了,但在对系统和模式的关注、对黑白色彩和鲜艳色彩的运用以及在无限广大与微观世界、抽象与具象、黑与白等相反事物的对比方面,草间弥生的作品是一以贯之。」
幼年开始的幻象视觉经验是草间弥生创作的灵感源头,「大自然、宇宙、人类、血、花,还有各式各样森罗万象的事物,自从我懂事以来,它们便以神奇、恐惧或是神秘的方式,在我的视觉、听觉,还有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牢牢纠缠住我的生命,不放我离开⋯⋯结果让我长年陷入一种半疯狂的状态⋯⋯唯一脱离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在纸上用铅笔或其他颜料,把它们具象画出来,将这些念头固定,这样才能控制它们。 」因此草间眼下的景致,都覆盖密密麻麻的网线,《原野之花》最底层的背景是两种不同结构的纹理,下半部深红底色布满纤细鲜黄的细线,上层空间则是鲜黄色的底色施加橘红的粗线,切割的画面暗示空间由桌面转至墙面的转变,艺术家使用网眼疏密度的差异,创造平面的立体视觉效果。蓝的容器有四种组成的纹理,内部是浅蓝色的圆形的网状,沿着容器边缘环绕弧形大小不一的圆点,而盆身连接的线条则随着桌面的分割有两种不同彩度的蓝色。最后是植物的部分,俐落直接的绿色粗线,穿越底层于画面四散,形成生气蓬勃的枝叶,而七瓣至八瓣不等的小白花绽放于画面中。无论线段的简洁亦或是几何形状的多样性,艺术家都有了杰出的精进。而在构图上草间挑战不对称的铺陈,甚至在盆栽最前端置入一株散落的花枝,改变对称的视觉表现,随着植物姿态摆动的焦点,是艺术家经过四十年来绘画技巧累积的精心安排,更是草间弥生经由对主题思考与也是自我技艺提升的肯定与验证,象征了她历经不同系列的变化而不断超越过往的成就。
对我来说,我只是活以在当代的身份,努力吸取时代的气息,想要向未来开一朵鲜艳的花。
—草间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