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026 北宋 定窑刻花莲池双凫纹盘

定窑刻花莲池双凫纹盘
拍品信息
LOT号 3026 作品名称 北宋 定窑刻花莲池双凫纹盘
作者 -- 尺寸 直径21.4cm 创作年代 北宋
估价 2,0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3,546,720
材质 形制
出版
东方陶瓷学会,《宋代的定窑、影青及磁州窑器》,1950年,第25卷,编号40

来源
1. 香港佳士得,2005年11月28日,编号1400
2. Peter Harris收藏
3. Roger Lam收藏

展览
《宋代的定窑、影青及磁州窑器》,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49年11月9日至12月17日, 编号24

明人曹昭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的《格古要论》关于定窑的介绍明清以来一直被奉为圭臬:「古定器,具出北直隶定州。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划花者最佳,素者亦好,绣花者次之。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队者。有紫定,色定,有墨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东坡诗云:定州花瓷琢红玉。」但是此段论述谬误颇多,且按下定州窑窑址是否在定州不论,所谓的「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的论断也过于狭隘,从文献考据、当代考古和传世作品中不难发现,宋初定窑便已经能生产「土脉细、色白而滋润」的产品了。
目前可查关于最早定瓷进御的文献是《吴越备史》卷四:「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德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瑙包装器皿二十事、珊瑚一株。」同样是宋太宗时期,「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宋会要辑稿•食货志》)由此可见,早在立宋之初,定瓷已经系统地输入内廷并且被妥善保管,质量稍有粗劣,恐难有这般待遇。无独有偶,太宗皇帝之元德皇后李氏墓便出土了37件定瓷,考古报告描述其「釉面光洁细腻,胎质细密坚实,纹饰多为划花。」观乎本件定窑刻花莲池双凫纹盘,其精致光华完全达到北宋早期供品的水准。
此盘口沿裹以铜扣,观其铜质古穆,当为旧作。铜扣包裹甚为严实,难以确定该盘是否有芒口。近人常引宋人叶置在《坦斋笔衡》中所论:「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一句抑定扬汝,认为定窑器之芒口为其瑕疵,故而需镶金属扣。其实,晚唐五代瓷器中曾见不是芒口也镶以金属扣的例子,并且元德皇后墓中就有出土口沿施釉的定瓷盘和芒口定瓷。所以在北宋初期,芒口定瓷和口施釉的定瓷应是并存。
台北故宫博物院蔡玫芬在其《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一文中认为定瓷之芒口并非不可避免的瑕疵,或有可能是棱扣习尚的风行导致故意烧成芒口,以便镶嵌金属扣。可以想见,凡是棱扣之定瓷多为旧主所爱,其品质大都在芒口无扣者之上,倒也理所当然。
判断定瓷之品质当然不可局限于是否芒口,是否棱扣而已,还需审度其器形与纹饰。
此盘口沿以下轻划弦纹一周,为手工拉坯成形后,修旋外部所留。此处干净利落,方显拉坯旋削之功力深厚沈稳。斜腹至腰间内折收于圈足,器形婷然优美。圈足内收,类似于凹圈足,但是底部内挖做深,此例十分少见。可资参考的他例仅知唐山定窑瓷厂所藏的一件宋代小罐。
通体满施白釉,色如象牙,质若羊脂,温润匀净。盘心先以双刀斜入,勾出三片茨菇叶之一面,此一面并出一宽一细的凹陷;茨菇叶之另一面以单刀斜挑,由是可见叶卷叶舒之态。方寸之间,单刀双刀并用,得见成竹在胸的灵运匠心。茨菇叶发散出去四个方向以同样刀法各划一对野凫和双莲,并以竹篦信手而划水波涟漪,灵动荡漾。
野凫双莲纹在北宋定窑器中颇为常见,梅尧臣有《东溪》诗曾赞:「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将老树换成新荷,正是盘中意趣。刀锋所到处,釉水沈积,令之线条层次鲜明,画面更加饱满。惟类似的图样流传至今且善者稀少,还见之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件定窑双凫纹碗,录于《定窑白瓷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87,编号45。而彼两件双凫盘,雌雄双凫并排戏水,花纹装饰但芦草茨菇而已;此盘并集茨菇叶、双凫、双莲,且以茨菇叶为中心对称铺陈,在同类纹样中可谓至臻。
此盘外壁垂泪连连,盖因素胎罩釉之后,需阴干入窑,彼时泪痕已凝,所以不论仰烧、覆烧,泪痕皆自盘口下流。乾隆帝曾咏定窑「巧输今冶矣,朴副古名夫。」闭目把玩,此盘质若膏腴,表面起伏如触肌肤,个中趣味岂是今冶所及。
可与之媲美的传世定瓷可参考2014年苏富比春季成交逾亿的定窑划花八棱大碗,此碗和本件拍品同在1949年伦敦东方陶瓷学会举办的「宋代的定窑、影青及磁州窑」展览展出。本件拍品编号40,而彼成交的大碗编号77,可见时人珍若同璧。此次展览为二十世纪初期英国东方文物收藏巨擘Peter Harris筹办,他所藏甚伙,亦致力于东方文化的推广和教育,本件定窑盘正是其旧藏。